试论凉山州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路径
2017-04-11邹河旺
邹河旺
★经济研究★
试论凉山州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路径
邹河旺
本文从研究国内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和凉山州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开始,通过综合分析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资源优势、发展方向和市场潜力,提出了加快凉山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州的基本思路和工作建议。
凉山;全域旅游;路径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旅游经济富民强州战略,并将全域旅游作为“十三五”期全州首位产业,依托域内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全省旅游次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中国西昌国际康养基地、大凉山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文化旅游区域、安宁河谷“农文旅”经济带、大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推动凉山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旅游消费热点、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开拓旅游消费市场,着力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凉山特色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为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和脱贫奔康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现实意义
所谓全域旅游指的是,域内各部门、各行业主动融入、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和要素,竭尽全力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体验需求,并实现旅游收益。全域旅游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相比,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游客数量的单一增长,而是更加注重旅游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已由“计划型”经济迈入到“市场型”、 由“生产型”经济过渡到“消费型”、由以物质基础为主的生活形态演化到“物质、精神”并重的发展阶段。这些变化逐步催生出一种新型社会消费形态,即旅游消费。不可否认,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目前消费型经济和富足型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随着人们自由支配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交通出行条件的多元化、便捷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旅游业呈现出了更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态势,未来势必成为人们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由社会生活的选择性消费变成日常生活的大众化消费,旅游产业也正逐步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变化下,为满足日益壮大的各类旅游群体的消费需求,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便应时而生了。
(二)全域旅游战略是新型旅游业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主要是指以“观光”为主导元素,其他的要素往往不被重视,或者占比较低。因而过去我们大多是以景区景点建设为核心,其他旅游配套产业和服务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游客吃、住、行、购、娱等多元化消费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已迎来大众旅游的时代,自由出行和自驾旅游等方式已逐渐取代“团队旅游”成为主要的旅游组织形式;旅游需求也更广泛、形态也更分散、类型也更多样化、质量也更高端、变化也更迅速。这种变化自然需要有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与此相适应。全域旅游便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很好的新型理念和模式,是对旅游业态发展本质和内涵的自然回归,是对旅游资源和要素的完整呈现,是对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有机整合,是对不同旅游需求的有效满足。
(三)全域旅游战略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进入到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旅游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也已基本成型,旅游市场开发和行业管理更加规范。但,从当前凉山州实际来看,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端的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旅游产业结构尚需调整优化,市场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旅游业态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行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不够,旅游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还需更加完善,管理的体制机制束缚也还尚未打破。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通过对自然、文化、生态、民俗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对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
二、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特殊优势
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就是要使一切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形成吸引游客的节点串联,打造旅游整体形象突出、旅游业态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区域空间和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方面,凉山州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优势。
(一)从区位优势看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区,其境域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凉山州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国家投入逐年增大,随着境内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逐步形成,大大缩短了其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及心理距离,以西昌为中心,450 km半径范围内,涵盖了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及重要旅游客源地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攀枝花等,为当地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同时,凉山州地处香格里拉板块、丽江板块、峨眉山-乐山板块以及环贡嘎山板块的中心位置,区域旅游板块的快速崛起带来的区域联动效应,以及区域旅游板块的助推作用将在“十三五”时期加速显现。“大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是四川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也将以西昌市为中心,凉山州在构建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中也将释放出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二)从资源禀赋看
凉山州地理环境复杂多变,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地貌的垂直分布和生物多样性,为凉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是自然风光大美。境内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水洛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高山峡谷风光魅力非凡;湖泊山水、温泉湿地、草原森林一应俱全。螺髻山、泸山、邛海、马湖、泸沽湖、雷波麻咪泽、大风顶、申果庄、马鞍山、百草坡、乐安湿地等众多绝佳资源。木里藏区和盐源泸沽湖地处香格里拉中心腹地,其多样化的原始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属于世界绝版资源,是约瑟夫洛克居住最久、考察最深入的区域,被誉为“佛教王国”“圣洁之地”“上帝花园”。此外,随着凉山境内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巨型水电站的建设,高峡平湖的瑰丽之景,将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二是民族文化独具魅力。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全州约512万人口中,彝族占51.74%,汉族占44.83%;藏、回、苗、蒙古、傈僳等十多个民族占3.43%。作为历史悠久的彝族传统聚居区,彝族文化无疑是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和最大的主体。彝族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火把节、民族歌舞、彝族漆器、毕摩文化、彝族服饰、美女文化、彝族美食、传统运动等正逐渐成为当地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和民族特色旅游开发项目。三是历史文化厚重。著名的藏彝走廊和古南方丝绸之路在凉山州区域交汇,造就了独具魅力的彝族、摩梭、山汉等民族文化,至今依然留存着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如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西昌古城、彝族古村落、会理古城、南丝路遗址、三国文化遗址等古迹遗存众多。四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军长征在州境历时29天,足迹遍及九县一市,里程达800多公里,是红军长征总行程中在市州征程时间跨度最长的地区之一。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旧址、会理会议遗址等成为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红色凉山”的品牌更是深入人心。此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享誉中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商用发射场,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中国航天城”,更是凉山科技人文旅游资源的精华。
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263篇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数量、发文机构、核心作者、来源期刊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研究领域的主要核心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演进轨迹等方面的结论。
(三)从政策支持看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同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大众旅游将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市场趋势,将对“十三五”旅游投资和市场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四川)国际精品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25)》《乌蒙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为凉山州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凉山州还是国家和四川省实施“旅游扶贫”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重点支持地区,2016年全州共有114个贫困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未来几年国家旅游局将通过倾斜支持和各种帮扶,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这些政策利好必将对凉山州的全域旅游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同时,凉山州地处“一带一路”的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南丝路的核心组成部分,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凉山州对外开放合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基本路径
凉山州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需要找准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整体定位和产业布局,打破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思维模式,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突出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通过持续稳定的投入和长期建设的过程,不断完善域内旅游产业的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全域旅游全域打造、全域发展、全民受益。
(一)找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从全州层面来看,2015年底州委、州政府就提出了全域旅游和“首位产业”发展战略。从许多地区实践来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经济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地区知名度、美誉度,这些理念充分显现了旅游产业发展“全行业”“全部门”参与的迫切要求。凉山州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应当是打造四川旅游的次中心,要坚持以 “全要素”理念来突出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源自于地区资源优势的凸显和文化特质的打造,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民族文化遗存、红色革命文化历史的挖掘,也包括新兴文化空间的开发以及旧有城乡空间的文化创意和休闲化利用等。其中,文化创意和休闲化发展将成为打造新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方式和城乡空间重生的重要手段。
(二)打破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思维
全域旅游的发展应以“全域思维”重新定义和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抛弃传统的、局限的旅游资源观。旅游业界曾普遍存在“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的惯性思维,简单地认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要拥有一流的旅游资源。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学界、旅游业界针对一些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却取得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业绩,围绕“非自然资源型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课题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非自然资源型旅游”概念已得到旅游业界的逐步认可,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因此全域旅游的规划创新应当从对旅游资源的重新定义和分类评价等基础工作着手,主动探索和完善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分类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这些全新的认知标准的指导下,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梳理、认识和再次评价定位,彻底转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旅游发展思路,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型思维模式。
(三)突出全域旅游资源功能分区
全域旅游应当坚持全域规划,按照国家倡导实施“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充分发挥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规划发展各类旅游主体功能区,打造形成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旅游活动空间,使其成为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并非是要制定或实施一个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的“高大全”规划。有的地方一开始就试图把旅游业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全面规划布局,迫切期望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这是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律的,也是对全域旅游规划的一种误解。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理念,应当是一个长期发展建设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通过在各个旅游目的地规划布局若干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特定空间,因势利导、聚集资源,以旅游核心项目、旅游产业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为支撑,逐步形成若干个旅游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或者旅游产业园区,使全域旅游从核心景区景点延伸、扩展到更大区域,从而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
(四)完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全域旅游需要建立“全时空”的理念,高度重视空间的体系化建设。在城乡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树立起为旅游产业服务的自觉,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规划城乡设施、提升城乡服务;要围绕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的要求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乡环境、丰富休闲娱乐业态,科学完善城乡空间布局;旅游社区建设既要充分考虑提升城乡的休闲生活质量,也要应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休闲需求,逐步形成“休闲社区-度假社区-宜居城市”渐次发展、转型推进的完整架构。凉山州在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全行业”理念来推动旅游产业服务升级,高度重视产品的高端化发展。此外,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全要素”均衡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资源的体系化挖掘,打破凉山“景点式”的旅游模式。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 灵山寺等一直是凉山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我们如果过于局限在这些传统资源和标志性旅游景点的开发,是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的,也不利于延长旅游者在区内的停留时间,无法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此,我们的开发应更加注重那些能够承接这些标志性景点游客的衍生消费能力的休闲性资源,尤其是要开发那些夜间休闲娱乐消费的资源。同时,资源的体系化挖掘还应包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人们能自由地创造更多的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五)加强区域协调和行业统筹
过去很多地方都曾投入过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务,编制了不少的旅游专项规划,但是这些专项成果大多因过于“专项”而缺乏区域的协调和行业的统筹,致使规划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对旅游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旅游者的活动空间正在从“组团式”“定点式”向无所不至的“市民化”“全域化”方向发展,穿梭在大小城市、各地景区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保障游客权益、科学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任务,对于整个旅游行业及其主管部门来说越来越复杂艰巨,这就需要我们把旅游规划编制的组织、核心内容、批准发布和实施的主体上升到旅游目的地政府的层面,才能有效避免旅游部门单独组织编制规划,导致旅游专项规划与其他行业规划相融衔接不好,难以落地实施的局面。全域旅游规划应当坚持由当地政府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坚持基层全面探索和深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统筹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积极融入旅游业发展,有效确立旅游产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区域品牌、文明建设等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推动全域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六)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服务游客便利程度是提高旅游行业评价满意度和提升城市美誉度的重要内容,所以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为旅游者的旅行消费提供双向、便利、快捷、人性化的服务是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不可忽视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新型的旅游市场化的需要,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加快了向信息化、智慧化方向的发展速度。凉山州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智慧旅游”的理念出发,优先开发智能终端应用,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4G 业务和智能手机WIFI点的布局覆盖面会变得更加广阔,智能手机接收视频、音频等互联网资源功能也将更加完善,手机作为智慧化旅游终端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应该将域内旅游景区、景点以及旅游服务消费区域全方位纳入智能手机在线定位系统,通过网络导航,为旅游者提供最便利、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和体验。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网络评价声誉监测,完善旅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旅游目的地“在线声誉”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网络媒介与社会圈子来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会通过互联网资源来获取他们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线上评论和与旅游目的地密切相关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这些信息已成为影响全域旅游目的地声誉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数据”应用方式对游客在线评论和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和评估分析,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品改进的方向,有利于提高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整体效果。
总之,全域旅游作为指引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需要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成熟的技术路线,从旅游资源的全新解读、规划布局、创新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才能更加凸显旅游“首位产业”的战略定位,才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需求,更好地发挥旅游行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效应和在脱贫奔康中的富民增收效益。
[责任编辑:曾雪玫]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ZOU Hewang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nationwide comprehensive tourism and the status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in Sichuan tourism industry, analyzes advantages ,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arket potential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Liangshan Prefecture; comprehensive tourism; methods
邹河旺,中共凉山州委办公室。(四川凉山,邮编:110001)
F592.7
A
1674-8824(2017)0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