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基于阿坝藏区的调研

2017-05-10罗江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母语少数民族汉语

李 琴 罗江华

★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路径研究
——基于阿坝藏区的调研

李 琴 罗江华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教学模式的照搬现象、数字化教学资源迷航问题、母语文化式微仍然是汉语教学发展的三大症结。本研究认为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从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机整合、优质资源科学导航、构建母语文化与汉语教学的“桥梁”这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组成部分,开展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既是我国国情决定的,也是民族实情所需。在民族地区开展汉语教学,一方面培养了本土化双语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多元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对我国多民族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无弊。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开始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升汉语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陆续开展,给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持续在教育领域应用开展。[1]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只有抓住这一契机,将信息技术与汉语教学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才能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信息化的研究已卓有成效。纵观已有文献,研究的理论依据从教育学延伸到与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领域也走向广泛和细化,地域上遍及新疆、西藏、湘西和云南等地。然而,相关研究仍然存在须改善的问题。首先,研究点零散,研究领域分布不均衡,信息技术引入研究甚少;其次,已有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层次单一;最后,相关研究大多参照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缺乏研究针对性和创新性。因此,本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优化作用,运用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实地考察阿坝藏区汉语教学现状。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整理分析,探讨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希望为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新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阿坝州理县和马尔康县为研究场地,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信息技术支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两种抽样方式进行 ,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抽取9所样本学校,选择了营盘街小学、杂谷脑小学、米亚罗小学、马尔康市二小、马尔康第三小学、马尔康县中学、马尔康市中学、马尔康第二中学、理县中学进行调研(完全小学5所、单设初中2所、完全高中2所)。在以上学校中随机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85份,回收率85%,发放学生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回收率90%.最后使用SPSS21进行了数据统计。

三、结果呈现

(一)设备逐步完善,技术日益更新

1.“援建”与“自建”:信息化设备逐步完善

阿坝藏区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援建,另一种为自建。08年汶川地震后,为了加快重建,国家在09年开展了对口援建工程。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山西省援建茂县、湖南省援建理县、吉林省援建黑水县、安徽省援建松潘县、江西省援建小金县。对口援建工程大幅度改善了阿坝州部分县市的信息化硬件情况。此外,该州从2010年开始对其他县进行信息化的自建工程。这两种建设模式有序推进,使得阿坝州藏区信息化设备逐步完善,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设施保障。(见表1和表2)

表1 考察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表

表2 考察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表 有(√)无(×)

2.“传统”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更新换代

自信息技术产生以来,技术革新的探索就从未停止。从用于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到通过专线路线链接设备的通信网络技术,再到人与计算机自然交互的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成为信息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关注的焦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被称为第三次IT浪潮,具有大规模、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弹性伸缩等特征,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根本性改变。[2]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可控、安全的特征,“云终端+云计算服务”正在逐渐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均衡发展的关键技术。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而言,技术更新突出的贡献是对少数民族文字语音进行机器分析。已有的汉语语音库的建设足以支持汉语教学的应用,汉语语音库产品的开发也层出不穷,且试验效果良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必然受到本民族母语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发音不准现象难免产生。而汉语语音库中科学标准的语音则能提供纠正语音的帮助。

(二)良性资源供给体系形成

1.梯级教育资源平台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根本保障,经过多年创设与研发,目前,阿坝藏区所使用的教育资源平台主要为国家级教育资源平台、省级教育资源网站以及地方级合作教育网站,呈现一种“梯级”教育资源平台的模式。例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东方闻道网校。目前,资源的推送已呈现一种良性的供给体系。(见表3)

表3 阿坝州教育资源平台使用情况

2.“引进性”资源

“引进性”资源是指通过援助或购买的方式,引进优质课件、教学微视频和课堂实录等多媒体资源,是加以调整修改后使用的资源。阿坝藏区“引进性”资源主要来源于东方闻道网校。依托《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阿坝藏区42所中小学采取高中直播、初中录播、小学植入式引进了成都七中、七中育才和成都实验小学优质远程教资源。2002年,成都七中与成都东方闻道科技发展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远程教育学校,已经为四川民族地区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了14年。

① 小学植入式教学——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

小学植入式教学是前端学校对远端学校的手把手培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成都市实验小学的课堂内容“搬到”远端学校的课堂。远端学校通过学习、模仿、内化、吸收,进而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调整,从而提高课堂设计能力,提供持续自我“造血”功能。其教学模式被称为“四四”,即秉承着“四位一体”的理念,在教学环节上做到“四个同步”,力争实现远端学校的“四课循环”,最终达到“四项植入”的目的。

② 初中录播教学——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初中录播教学的模式简称“四个同步”模式,聚焦“同步”的特殊性,远端学校在录播课前,把前端学校的课堂实录和教案温习一遍,远端学校再根据本地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主要对输送的资源进行二次整理再加工,使之符合远端学校教学。如此既增加了初中教学的灵活性,也为教师使用资源提供了发挥空间。

③ 高中直播教学——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在高中直播教学中,成都七中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前端课堂教学的实况内容同步输送到前端学校,使得两端学校能够实时进行教学活动,也为两端教师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平台。这种相同的教学内容呈现在不同物理空间的课堂,称之为“异地同堂”。[3]这种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异地实时共享教学活动,逐渐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一种新教育形态。

3.“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各地区合作设计,统一开发出满足本地需求的汉语教学信息资源,以及收集到的日常教学和讲课比赛中生成的原创性资源,其典型代表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依托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阿坝藏区中小学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阿坝州7219名教师注册参与,共晒课5357节。自2015年启动师生实名制学习空间以来,该州教师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率达到81.8%,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空间注册率达到57%。“学习空间人人通”不断拓展,优质资源匮乏局面逐渐好转。此外学校自主进行信息化汉语教学大赛,一方面激励教师们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优质本土信息化资源的开发。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顾名思义是指每一位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上好精品优质课,每一门课都能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鼓励每一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课程的生成性资源体系。[4]老师们要想录制出一门优质课,必然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等进行全方面的精细设计和不断修改,也需要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和反思,这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行动研究能力等均有益处。

综上,阿坝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信息化资源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引进性”资源,一种是“生成性”资源。这些优质资源的构建,既成为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帮手”,也缓解了民族偏远地区艺术课程缺乏的难题,更实现了偏远民族地区学生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也促进了阿坝州藏区汉语教学的全面提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局面正初步形成。

(三)信息技术支持汉语教学的需求分析

1.信息技术支持汉语教学环节需求

在关于信息技术支持汉语教学的环节需求分析中(见表4),回收的85份有效问卷中共有408次点击,其中“备课”和“课堂讲授”的点选率在所有点选量中最高,分别为17.9%和 19.1%。该题目为多选题,每一个选项的点选数量在1~85之间,“课堂讲授”选项共有78次点选,占最多次数85次的91.8%,说明85位教师中有91.8%的老师选了该选项。此外“备课”、“制作课件”、“编制试题”等选项点选次数均高于65次,个案百分比也均高于75%。这表明,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中,教师们在多个教学环节都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表4 信息技术支持汉语教学环节需求分析

2.汉语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

汉语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呈现总体需求大,个别资源更突显的特征(见表5)。问卷设计中将汉语教师可能需要的数字化资源分为五类,五类资源的点选次数总计306次,其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源”和“名师课堂视频资源”的点选次数最多,分别为66次和72次,这说明85位教师中,有66位教师选择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源”,有72位教师选择了“名师课堂视频资源”。点选率分别为21.6%和23.6%,个案百分比分别为77.6%和84.7%,这说明汉语教师们对于“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源”和“名师课堂视频资源”的需求更突出,反映出目前可使用的这两类资源数量较少,质量有待提升。

表5 汉语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分析

为了证实“与民族文化相关资源”需求的突出性,问卷针对汉语教师们对“民族文化信息化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调查(见图1),有38.8%的老师认为非常重要,54.1%的教师认为此类资源比较重要,因此,“民族文化信息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1 教师对民族文化信息化资源重视程度

3.信息技术优化汉语教学的作用需求

本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优化汉语教学的主要作用进行调查(见图2)。调查显示,136名学生中有54.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优化作用;28.2%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有14.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因此综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图2 信息技术优化汉语教学主要作用

4.信息技术辅助汉语学习的功能需求

为了了解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具体的优化功能,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7种可能的优化功能。数据统计后发现,其中选项点选次数共537次,对“汉语学习成绩”的提高点选次数最多,共98次,占总点选次数的18.2%,其次是“增强了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理解”被点选了96次,占总点选次数的17.9%,其他选项的点选率也都在8%以上。这说明,信息技术对汉语学习的具体优化功能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差异,也说明对于学生而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汉语教学的优势尽显,不可或缺。

表6 信息技术辅助汉语学习的功能需求分析

综上,本研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对信息技术支持汉语教学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优化作用。在具体需求中,均突显出了对“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源”和“民族文化数字化资源”的重视。由此,明确了汉语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更好地指明了方向。

四、问题分析

(一)汉语教学信息化模式照搬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少数民族学生必然首先按照本民族的学习风格学习汉语。[5]而在面对教学中的新事物时,省时省力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现象尤为突出。在阿坝藏区调研的几所学校中就仍然存在汉语教学信息化的模式照搬现状,主要表现为,把技术“搬”到课堂和把资源“搬”到书本。

少数民族汉语课堂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和优化,但是将信息技术简单重复的“搬”到课堂不是其可取之道。研究发现,很多教学设计实际上是用计算机代替板书和课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技术应用的“高大上”形式,忽视教学实情,将技术“生拉硬扯”到教学环节中,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有限。为了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往往会输入内地优质资源。然而输入的资源是根据内地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建设,在引入阿坝藏区后需要进行调整之后方可使用。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民族地区教师由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限,时间和精力的不足等因素,常省略这一步骤,直接把资源“搬到”课堂使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设计者非少数民族,也没有民族地区的生活学习经历,少数民族语言不精通,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加上对信息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认识不清,从而无法短时间内设计出适合其民族特色的汉语教学资源。此外,民族地区汉语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和对资源的再加工处理能力,因而,“拿来主义”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逐渐漫延。其结果轻者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重者产生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二)汉语教学资源迷航现象突出

“信息迷航”指学习者在进行信息搜索时,凭借超链接到达不同的位置,但搜集过程中会受到无用信息的干扰,几经链接之后迷失位置,或者忘记了自己开始的学习目标。[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超媒体技术为基础,可以同时提供文本、图表、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海量信息。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汉语教学信息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学习者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如入迷宫,信息迷航现象常常无法避免。

研究发现,信息迷航的原因一方面是由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现有的资源设计水平和制作质量不高也是其影响因素。摩尔定律指出:时间每隔18个月,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主频就会随之提升一倍,但是随着计算机功能的不断更新完善,其网络通信能力增加到每6个月就提升一倍。而这些表象背后真正的推动力却来自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它的增长速度是每3个月翻一番。这种转变既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丰富,但也带来了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的弊端。再者,现有的汉语教学资源制作门槛低,质量不高,导致信息超量,留白不足,限制学生思维活动,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如此,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既影响了汉语教师的资源筛选,也影响到藏区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究其缘由,则是“小作坊式”生产的资源未能真正为汉语教学提供实际服务。

(三)汉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式微

从国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到《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文教学”到“汉语教学”的称谓变化,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异于一般的语文教学,也表明少数民族文化教学成为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下,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且随着不断学习,母语文化和生活经验逐步积累,形成了个体定势理念,支配和控制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7]因此,少数民族汉语的学习应当以母语文化为基础,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的烙印。然而,由于母语文化因素在静态的语言层无独立的存在形式,容易被忽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也就容易出现母语文化式微的现象。

阿坝藏区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以汉语和汉语文化为基础编写,未真正体现汉语作为第二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母语文化的整合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资源多为技能上的开发,关于文化视角的汉语学习资源则甚少涉及,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深度理解,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跨文化学习,更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超越。

五、策略建议

(一)信息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机整合

语言教学的类型分为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8]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有自己的语言学习规律。因此,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结合有其独特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分工协作,有机协调,并将各要素的功能最大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汉语知识,还能实现能力的提升。由此,信息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机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的内容包括硬件设施、数字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硬件资源、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培养开发人力资源是对资源的有机再构,是信息技术与第二语言有机整合的前提;(2)阶段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汉语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在课前阶段负责准备任务、在课中负责应用任务、在课后负责巩固拓展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3)能力整合,教育是为了培养发展学习者的能力,信息化教育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终生学习能力。能力整合是指将资源整合和阶段整合作为研究对象,对信息技术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整合形式进行有效完善。

(二)科学导航,合理呈现,化解信息化资源迷航

信息资源迷航使学生学习时间成本加大,进而降低学习效率,不仅造成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浪费,更使学习者养成不良学习习惯,从而进入资源迷航的恶性循环中。此外,还使得实效资源埋没,造成有价值学习资源的浪费。

科学导航是提高资源筛选的“一剂良药”,能避免学习者偏离资源目标,提高定位资源的效率。科学合理的资源导航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能快速简捷的定位信息,明确下一步资源的方向,以最佳路径找到资源,让学习者清晰资源结构概况,也能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从而避免产生信息迷航现象。在科学导航的基础上要做到合理呈现资源,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结构明了、层次鲜明、循序渐进;呈现形式简洁、清晰,信息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要符合人的认知特性。最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习惯也是化解信息迷航的重要因素。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够有明确学习目标、自我设置计划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具有非线性的联想能力。学习者还必须掌握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巧,要能迅速捕捉自己有效信息,并进行鉴别、归纳,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学习目标的资源。然后运用逻辑思路将有效信息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的问题认识,这对学习者的检索、筛选、过滤和整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化解信息化资源迷航的有效“解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架构母语文化与汉语学习的“桥梁”

不同语言的学习,其文化也必然不同。由于政治、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母语文化与汉文化相异甚远,因此少数民族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免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母语文化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阻碍其获得汉语的学习,这就包括学习、生活、工作所适用的语言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9]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的使用自己习得母语的一套规则,同时套用到汉语的学习中来。母语知识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以至于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他人交流,产生交流的障碍。

本研究认为借用信息技术架构少数民族母语文化与汉语学习的“桥梁”,不仅能够缓解母语文化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还能促进母语文化与汉语教学的共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母语文化知识,为汉语学习提供支持。以数字化为支柱,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汉语教学课堂建构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主体等多方面改变汉语教学,这是架构母语文化与汉语学习的重要环节。多媒体作为强有力的教育与学习手段,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也应为汉语学习提供强有力地技术支持。由此,从民族母语文化出发,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汉语学习,架构一条母语文化与汉语学习的“桥梁”。

结 语

实现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无缝衔接,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寻找技术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结合点,还要对优质的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导航,化解信息化资源迷航的现象,更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文化,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母语文化与汉语学习的“桥梁”,从而探索信息技术优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第19期,p12-15

[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3]张建梅.利用信息技术微课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空间[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6年第7期,p44-44

[4]焦建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随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第z1期,p30-31

[5]郭云婷、曹永鹏.关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第1期

[6]郭磊、郭华.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信息超载和迷航的成因及化解[J].远程教育杂志, 2004年第4期,p31-32

[7]梁艳君.母语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p44-46

[8]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蒙元耀.双语教育与母语文化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3期,p31-34

[责任编辑:王鹤艳]

A Study on the Path of Optimizing Chinese Teaching for Minority Nationalitie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ba Tibetan-Inhabited Area

LI Qin LUO Jianghua

There are three ke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blind imit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e puzzlement in the considerabl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decline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We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language learning, organically integrate technology wit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cientifically utilize goo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native culture and Chinese teaching. Thus, it can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the minority Chine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timization;ethnic minority;Chinese Teaching

李 琴,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重庆北碚,邮编:400700)

G648.4

A

1674-8824(2017)02-0094-09

本文系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jzxyb1407。)

罗江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北碚,邮编:400700)

猜你喜欢

母语少数民族汉语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