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光斗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研究

2017-04-11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廉政思想

汪 健

(中共安徽省枞阳县委党校,安徽 枞阳 246702)

左光斗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研究

汪 健

(中共安徽省枞阳县委党校,安徽 枞阳 246702)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读我国古代廉政文化思想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指出在传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培育下,乡贤左光斗的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不仅对大明王朝有重要影响,对当下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励志教育后人都有一定的意义。

左光斗;廉政思想;政治实践;主要启示

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明的成果,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历史的借鉴意义,反复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本文从明御史左光斗的政治实践中,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对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左光斗生平与廉政思想的主要来源

(一)左光斗生平简介

2015年,由安徽省纪委组织编写的廉政文化力作《安徽廉史今读》一书,对全省数千年来的廉政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就包括明代忠臣左光斗。对左光斗的人物形象,很多人都是从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和《狱中杂记》中获得的,但不够全面。

左光斗,明代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他是明末著名的能臣、干臣,在位时查奸肃贪,铁骨铮铮,故有“铁骨御史”之称,此外他还是一位农业及水利专家。万里三十五年(1607年)科举中进士之后,左光斗任内阁中书,后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也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老师。因参与杨涟弹劾魏忠贤一案,得罪大宦官魏忠贤,而含冤下狱,被害于狱中,享年五十一岁。南明时平反,谥号“忠毅”。

左光斗是枞阳“气节之乡”的代表性人物,他一生勤政爱民、为官清正、不畏权势、敢于訾议朝政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因此,深入研讨左光斗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对于当前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励志教育后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左光斗廉政思想的主要来源

一种思想从萌芽到形成,直至发展走向成熟,都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左光斗廉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影响。

1.遵父叮嘱,志存高远。明御史左光斗生活在明代万历、泰昌、天启三个朝代,一生时刻牢记父亲左出颖在手录《阅史拾余》中的叮嘱:既要有汉代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那样“澄清天下之志”,又需具备宋朝范仲淹、富弼、蒋之奇、梅询等大臣那样精忠清廉的民本思想和敢于担当的气概。

现今,坐落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北大街左公祠内的“啖椒堂”,是左光斗的故居。白色的墙体与灰黑的屋顶,对比强烈,正是喻示左光斗刚正不阿、黑白分明、光明磊落的人生品格,这是老桐城明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啖椒堂”为光斗之父左出颖所题,意在告诉左光斗人生如啖椒,伴随的不只是甘甜,更多的是辛辣与苦楚。

2.谨记师言,刻苦自励。左光斗秉性爽直,少时好读节义传记,后精研程朱之学,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等。他洞悉世态炎凉,为人不易。

左光斗参加乡试前,曾拜见主考官陈大绶,陈大绶对左光斗赞许有加,希望他成为国家栋梁,言谈中多勉励期待之语,左光斗递上“红柬”,欲拜为门生,陈大绶退还不受,并告诫左光斗:“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立定脚跟,后难措手。”

左光斗科举取得了进士功名,授内阁中书。他谨记尊师教导,做官要站稳脚跟,防微杜渐。曾自撰一付警示对联:“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后来,左光斗官至御史,因避阉党魏忠贤迫害,回家乡桐城静观时局之变,他在龙眠山下兴建茅舍数椽,名曰:“寒知阁”,可见他志存高远,抱负远大,严守高洁不染的节操。

3.桐城东乡,地域文化使然。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人们,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自然气候不同,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为人处事,文化性格上亦不同。

桐城东乡(今安徽枞阳县横埠、周潭镇一带),是一个枕山览水之境,人心耿直的地方。吴汝纶《章冠鏊传》曰:“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这准确地概括了本地方人性格爽直、讲义气,尤其是崇尚武勇、敢作敢当的民情特征。这种民风,也成就了左光斗政治角斗士的禀性特质。

众所周知,明桐城东乡的地域文化特点是“崇文尚武”。左光斗的诗文,抒发了他爱国忧民、廉洁正直的人生情怀,为世人称道,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他一生爱憎分明,情感细腻。“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这是左光斗为自己书斋题写的对联。上联讲的是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表明他敢于斗争,不畏权势;下联讲的是花鸟怡性,嗜书晓理。体现了作者济世情怀与读书赏花、超凡脱俗的心境,让人愈加景仰。

二、左光斗廉政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践

研究“左光斗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首先要界定“廉政”一词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廉政?现在,一般性解释是“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主要是指公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即廉洁政治。

但古代人对“廉政”的理解,却意蕴深厚,包括“廉”和“正”两个方面。其中“廉”是指廉善,清廉而政绩突出,善于把事情做好;廉敬,清廉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廉正,指清廉正直(原则性强),品行端正;廉能,指清廉能干,能彻底地推行政令;廉法,指清廉守法,刚正不阿;廉辨,指清廉明辨是非,头脑冷静。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条准则都以“廉”为本。其中,“廉善、廉敬、廉正”是对古代官吏品德的考核,“廉能、廉法、廉辨”是对古代官吏能力的考察。

古人之所以这样重视“廉”,因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使人光明磊落,廉洁使人不怒自威。一个领导者的影响力既依托于职务和岗位,又更多的来源于非权力因素,也就是人格的力量。从更高层面来看,李克强总理说“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一个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人民所期盼的,只有做到这些,人民才会拥护”。

“廉正”的“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正人必先正己(修正)。为官者要带头公正无私,下一级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

由此看来,“廉政”作为专有名词,从国家层面上看,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从官员个体来说,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它是伴随着公权力的形成而产生,在五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明法、勤政、节用、教化”等八个方面。

这里,我们结合对“廉政”内涵的解读,进一步分析“左光斗廉政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践”,左光斗是我国明末与阉党斗争的东林党重要成员,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大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开展了一系列政治实践活动,左光斗的廉政思想就体现于他的政治实践。

(一)忠于国家,打击利益集团

左光斗出仕期间,明王朝已是日暮途穷。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依然竭尽所能,与权贵集团(既得利益集团)作殊死搏斗,力图维护国家稳定。

比如,防止后宫干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驾崩,光宗即位。但神宗生前宠爱的郑贵妃却赖在乾清宫,并以神宗遗旨索要太后封号。为了讨好光宗,她将李选侍连同其他七位女子一同送给新君。左光斗察觉到郑贵妃一旦成为皇太后,就成为了后宫之主,将来会要挟新君。于是,左光斗做通郑贵妃内侄郑养性的思想工作,由他代为上书,请求取消神宗遗命,逼迫郑贵妃移宫。

然而,接下来政局又发生突变,光宗继位后仅一个月就暴毙,已册封为皇贵妃的李选侍,自不满足,非要弄个太后封号不可,声言要垂帘听政。左光斗、杨涟等朝中大臣,又恐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干预朝政,打乱国体,于国、于民不利,于是接连上奏,力促皇贵妃李氏移宫。御史左光斗上书太子:“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于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及今不早决断将借扶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氏之祸再现于今。”

这里,左光斗用武则天来比喻李选侍,一则不希望出现后宫专权,二是担心朱由校血气方刚,把持不住,坠入当初唐高宗纳父亲后妃武则天的事件。在封建君臣关系下,能说这样的话,真是大胆。李选侍大怒,召左光斗觐见,而左光斗却说:“我天子法官也,非天子召不赴,若辈何为者?”李选侍当时气疯了。最终,在群臣的努力之下,李氏无奈地决定移宫。熹宗朱由校入驻乾清宫,登上宝座。

又如,排斥阉党势力。明朝末年,君昏臣佞,党争日炽,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与客氏勾结,蒙蔽不识字、酷爱木匠活的小皇帝朱由校,操纵权柄。此时,一批朝官依附于宦官权势,相互朋比为奸,在朝堂形成一党,叫“阉党”。然左光斗及东林党人刚正不阿,排斥阉党,努力维护君权尊严。

史载神宗晚年,宦官魏忠贤曾在左光斗奉旨巡田期间,假传圣旨索要一块田地,左光斗识破了他的伎俩,原封不动的退还伪旨,且义正词严地说:“尺地皆陛下有,御史奉命巡田,安敢私授?”

由此可见,左光斗不趋权势,尽忠职守,始终把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作为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这种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可歌可泣。

(二)清廉正直,执法严明

他曾奉旨巡田,“屯吏馈金数百,御史受之如常。光斗独却不受,诸御史皆惭且恚”。这在明末污浊不堪的政治环境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戴名世在《左光斗传记》中赞言:“清直敢言负重望”。

他疾恶如仇,洞明世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左光斗中进士,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掉一个制假官印的窝点,当场搜出假官印70余枚,逮捕假官109人,造假集团的幕后主使金鼎臣被抓获处死。由此,“宵小畏威,吏治为之一清”。京师的人为之震惊。

(三)勤政爱民,体恤民间疾苦

神宗晚年,有三十多年不理朝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入侵辽东,明军大溃。左光斗深知兵败跟皇上荒废朝政有关,他认为如果皇上能勤政,人民的士气就会大增,就能积极御敌;反之,人民士气就低落,很容易被击溃。他在上疏中说:“臣惟今日之事,辽东安则天下安,辽东危则天下危;皇上御朝则天下安,皇上不御朝则天下危,早御朝则救天下之全,迟御朝则救天下之半,若终不御朝,则终无救而已矣”。疏三上,然神宗不为所动。

到光宗登基时,曾给辽东十八万将士拨发一百万银两。对此,左光斗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辽东之患,不在无银,而在无用银之处”。并就辽东将士的饥寒问题,左光斗提出“发漕运二十万石解决饥的问题;发银二十万两,购买花布,解决寒的问题”。左光斗还时刻不忘随军苦役,请朝廷加以赈恤。如此勤于政事,体恤百姓,恪守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失为好官。

再如,天启元年(1621年)左光斗任直隶屯田事。他看到京津一带水利年久失修,百姓饥荒一片,心急如焚。于是,下决心改变当地旱涝不收的状况,他结合家乡桐城兴修水利的经验,疏渠引流,筑坝拦水,种植水旱作物。并挖塘蓄水,养鱼植莲,以改变现状。

左光斗敢于较真。他及时向朝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要求兴修水利,在北方种植水稻,以拯救百姓于饥寒交迫之中,他向朝廷提出“三因”、“十四议”:“三因”是指因天时、因地利、因人情。就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当地习惯,抓水利建设。“十四议”主要是,议浚通河流、挖渠、引水、筑坝,招徕百姓、兵屯、拜爵等。其中一至八议,专论兴修水利的具体做法;八至十四议,则是关于如何开垦农田的具体做法。

朝廷同意后,他真抓实干,一时间北方到处是“旱改水”工程。他经常亲巡工地,督导军民兴修水利设施,改地为田。大规模的水利兴修,使得北方人开始种稻。于是,阡陌沃野,稻浪拥金。以致天津兵备副使王祖宏目睹此景,感慨地说:“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降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四)奏开“屯学”“武学”,为国育才

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采纳了左光斗的建议在天津兴办“屯学”。国家先给予士子百亩水田和武生身份,每亩收租稻一石。学生且耕且读,定期考核。为了鼓励屯学士子,“科举应试,断应取其一二,以示鼓舞”。就是说,优秀者除了获得水田奖励外,每十名学生,可以选举一人参加科举,考中者平步青云。“屯学”的创立,既解决了田地荒芜问题,增加了国库收入,也给贫寒之士提供了一条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根据左光斗的设想,“屯学”还可以“寓兵于农,地水为师”。也就是,一旦发生战争,屯学士子就可以披甲上阵,从而能够迅速解决兵源问题。

同年,他又奏疏设立“武学”。左光斗意识到当时边境满洲人的野心,认识到强大文官体制下的明王朝缺乏战争人才的现状,希望通过武学培养出能征善战的爱国将领。“屯学”和“武学”实际上是为国“屯材”。

重视人才是左光斗从政生涯的一个闪光点。左光斗知人善任,荐贤举能,为国选士。他还自制《人才录》一册,把各地的人才按照相材、将材等划分等级,用意是“此可备朝廷缓急之用矣”。经他荐举选拔的“名臣者不可胜数”,故又有“一代宗师”的美誉。

左光斗还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左忠毅公逸事》开篇记叙了左光斗“风雪微行”、为国选才的壮举。他顶风冒雪,踏荒山,进古寺,发现了不顾严寒在古寺读书写文章、以至疲劳过度、伏案而卧的史可法,等到阅毕其“方成草”的文章后,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尔僧。左光斗的“惜才”之心,“爱才”之举,与当时结党营私之辈、卖官鬻爵之徒相比,其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足以光照史册。

三、左光斗廉政思想及政治实践的当代价值

2016年,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要“深入发掘安徽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成风化人”。因此,研读左光斗廉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就是要充分挖掘有益成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实现其当代价值的最大化。

(一)尽忠职守,为国为民

这是从政者应有的情怀。历史表明,能够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公职人员,大多都能尽力为百姓办事。

从左光斗的政治实践上看:为维护政局稳定,他防止后宫干政,排斥阉党;他一生勤政爱民,体恤民间疾苦,敢于为民请愿;他极为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民生;他含冤被捕,受尽酷刑,仍忧国家。

左光斗忠君爱民,关心国家,关注民生,敢作敢为。这与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因此,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求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我们才能净化心灵,成就事业。

学习乡贤左光斗的担当精神,关键在行动。它要求我们“在其位,谋其政”,不能当“太平官”。如今,有少数党员干部凡事按“套路”出牌,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怕担风险、负责任。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这是事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士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抓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对党“忠诚”不仅要在党言党,更要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力戒“懒散软慢浮”等疲沓作风,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我们要做挖山不止的愚公,不要做指手画脚、坐而论道的智叟,更不能当“甩手掌柜”。

(二)清廉守正,淡泊物欲

这是从政者应有的意志。左光斗为官十八载,是一个铁面御史,清正刚直。为了让百姓生活过得好一点,他“一意约束自己”,任劳任怨、两袖清风。

据史载:天启四年(1624年),他被削籍罢官时一贫如洗。离京之际,“疲驴冲道路,破帽出都门”。回到故里,行李萧然,囊空如洗。“从封夫人乞银十两偿舆马费。”其清贫苦境,为寒士所不堪。

今天,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也有产生腐败的诱惑。如何守住为政清廉的底线,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不久前,中纪委对安徽省原副省长杨振超、陈树隆、周春雨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特别是对陈树隆案件通报中,使用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措辞。如陈树隆“毫无政治信仰”“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将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严重破坏政治生态”“经济上贪婪、政治上攀附、道德上败坏”等等,这表明一个人经济上的贪婪,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

要守住《准则》的高线,《条例》的底线,廉洁从政。对照《准则》“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对照《条例》“六大纪律”廉洁从政。如果沉溺于物欲不能自拔,必然造成私欲膨胀,最终的结局:大而言之,祸国殃民;小而言之,身败名裂。

(三)坚持五湖四海,知人善用

这是从政者应有的气魄。乡贤左光斗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百乐”之人。他发现并举荐了一代名臣史可法,镇守辽东与宁锦防线的大将孙承宗,培养了袁崇焕等一批名将。一时间,逼得努尔哈赤不能进军辽东一步。

左光斗的爱才、惜才之心,在今天来看,对我们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为重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左光斗宁愿重用贤能的弟子,也不用自己平庸的儿孙。他对夫人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他的从政实践告诫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党性,坚持原则,为党和人民选好、用好人才。

(四)敢于碰硬,勇于担当

这是从政者应有的风范。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逆境顺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责任担当是各级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从乡贤左光斗来看,他虽遭杀身之祸,但顽强不屈。他不愿朋比为奸,污浊同流,而是“出污泥而不染”。顽强地同阉党等邪恶势力针锋交错,宁死不屈。

《左忠毅公逸事》有载:左光斗受尽酷刑之后,“面额焦烂不可辩,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尽管伤势严重,生命危在旦夕,但左光斗决不肯瘫倒在地,而是顽强地“席地倚墙而坐”;尽管受伤“目不可开”,当从呜咽声中辩出是史可法前来探监时,左光斗竟“奋臂以指拨毗”,呈现“如炬”之“目光”。

学生史可法前来探视,左光斗不是乞求史可法将自己救出牢狱,而是怒斥:“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此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伪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史可法每次提起这段伤心的往事,总是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读此,哪一位热血之人不为左光斗一息尚存、决不屈服的精神而拍案呢?哪一个正义之躯不为左光斗铮铮铁骨、刚毅性情而叫绝呢?

另据史载,左光斗为官后做的第一件轰动朝野的事就是打假。他对编造假文、假官、假印者绳之以法。还上疏皇上“务令扫其窟穴,但得仕路少清,国储少济。”这是执法如山的为官之道。

在任直隶屯田事期间,他主持水利,做群众大量的思想工作,克服重重阻力,在北方种植水稻,改变百姓传统的耕作习惯,如此敬业,在任何时候都算得上是一位好官。

左光斗虽然含冤而去,但是他那“铁石胆肝”、忠君爱国、清正严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气节,气贯长虹感动天地,已深深地扎根在家乡人民的心中。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在当下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扶贫攻坚、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开展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需要我们发扬先贤“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坚决摒弃“遇事绕道走,是非不开口”的中庸之道,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因此,深入挖掘整理以左光斗生平事迹为主题的廉洁教育素材,让更多的后人缅怀这位先贤的伟绩,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也是激励后人的需要。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钱叶全,王建生.枞阳历史文化名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乐群,马丽琴.枞阳历史名人评传[M].合肥:黄山书社,2012.

[4]杨修菊.左光斗从政思想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2).

[5]张廷玉.明史·左光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D092

A

1674-1676(2017)05-0080-05

2017年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研究(立项编号:QS2017097)。

汪 健(1965- ),男,安徽枞阳人,中共安徽省枞阳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公共治理。

责任编辑:毋 斌

猜你喜欢

廉政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思想与“剑”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