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17-04-11郝向耕王志刚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运城文化产业文化

郝向耕 王志刚

(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党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力推进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郝向耕 王志刚

(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党校,山西 运城 044000)

运城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总体来看,运城文化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体系不完善、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当前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品牌较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聚集空间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缺少高端人才。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有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客观事实,也有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产业政策制定不到位等主观原因。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要从五个方面着力:第一,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第二,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第四,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第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对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运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播“河东”文化,需要大力发展运城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资源的相互交融,促进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一、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

运城文化资源丰富,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其中国家级90处,省级79处,市级34处。2004年,运城就确立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并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运城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成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运城已建成盐湖文化教育产业园、关公圣苑产业园、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本命年文化产业园、绛州鼓乐文化产业园、稷山翟店印刷产业园、绛州澄泥砚文化产业园、李家大院文化产业园、吕祖道教文化产业园和蒲津文化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企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拥有夏县宇达、闻喜本命年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永济惠畅、新绛澄泥砚、河津吕氏、稷山翟店印包、运城鑫瑞华等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文化旅游业为例,2016年接待国内游客5321.6万人次,增长31.9%;接待入境游客31832人次,增长5.3%;全年旅游总收入434.4亿元,增长32.9%。[1]目前,运城已经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包装印刷、特色演艺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不断显现。

(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一是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市县两级都相应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组”,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宣传、文化、财政、发改、编制、商务、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统一指导协调全市文化改革和发展工作。二是进行机构改革。完成了“三局合一”,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个单位进行合并重组,成立运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完成了广播与电视的合并重组,成立广播电视台;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重组,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大队,实行统一执法,综合管理。三是进行改制。全市14个电影公司、16个文艺院团全部进行了改制,目前电影公司转制为国有独资的文化企业,文艺院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和法人治理。四是进行业务分离。将广播电视台节目制播分离,新闻类栏目与经营性栏目、娱乐性栏目及广告剥离出来,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报社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剥离印刷、广告、发行等经营业务,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五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为重点,推行全员聘任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

(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采取委托培养、在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重点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人才。“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文化系统培养了30余名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二是加强引进力度。从区域外的戏剧院团、艺术院校,引进已有成果的急需文化艺术人才;对紧缺的中青年专业人才,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三是改革用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归并相关职能,加强各项工作的衔接,逐步建立完善了岗位竞聘制和绩效考评制,各单位普遍推行了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按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在管理、经营和专业人才中深入推进竞争上岗,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得到充分开发,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

二、当前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看,运城文化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体系不完善、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当前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品牌较少

运城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从事行业相对比较分散、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是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企业较少。2012年,全市文化经营性单位1924家,从业人员达到29万余人,但据统计,2013年全市年营业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仅有21家,全年总营业收入13.9亿元,从业人员3984人。[2]运城文化产业中大块头企业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自主开发的原创性文化产品较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现象明显。从特色文化品牌来看,运城文化品牌相对较少,2016年仅有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品牌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聚集空间不足

许多文化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产品开发期,策划、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精细化管理不够,产品大多是自产自销,以零售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市场发育水平较低。文化产品的策划、推广、营销等中介部门力量不强,文化产品运作成本较高。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总体上功能不全,体系不完整,相关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有限,管理不够规范,产业之间有机联系不足,与其他行业、本地区产业外区域外产业联系较少,还没有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缺少高端人才

文化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均衡,从分布层次来看,一般性的文化人才较多,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较少,而且后备人才资源不足。从分布行业来看,剪纸、演艺、包装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多,动漫、制版、出版等行业从业人数少;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的人较多,进行文化创意、文化策划的人少;从事文化产品制作、销售人员较多,从事艺术研究等基础研究的人员较少。运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既具备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多学科、宽领域、全能型文化人才不多,特别是文化领军人物严重不足。引领文化创新、进行文化创意的专业人才缺乏;从事文化策划、制作、经纪的人才较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运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制约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有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客观事实,也有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产业政策制定不到位等主观原因。我们要在清醒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准确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财政对文化产业投入不足。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按某个项目进行补贴。有限的投入难以体现激励奖惩,弱化了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其次,文化企业自身投入不足。一些文化产业相关单位自主权不足,市场经验不足,缺乏长远的物质保障,影响其资金投入的积极主动性。再次,社会资金吸引不足。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性质,其资产大多表现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能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业务较为传统、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直接融资。[3]由于投入资金不足,运城文化产业的地理优势、文化产品的品牌优势、文化队伍的人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政策需要完善

运城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但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一些政策的制定过于原则化,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够明确,在实践中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比如,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的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等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跟进不够及时,建设用地指标如何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如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如何申请等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

(三)政府职能定位有待清晰

运城文化产业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资金、人才、中介等要素作用发挥不充分。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些具体行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比如,运城旅游景区运行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相关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政资、政事、政企不分等现象。旅游景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和竞争,政府的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两权”分离任务繁重。二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现有的评估制度内容不全面、科学化程度不够、与市场联系不紧密,难以使优秀的人才真正脱颖而出。在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执行不严格,考评差距难以真正拉开,影响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运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当前,运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并逐渐拉大差距。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要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完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

当前,运城文化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仍然由政府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掌握,政府在推进全市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加快运城文化产业大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比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文化部门,几十年来沿袭政府包办的方式运行,其改革的推进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稳步实施,循序渐进。当前,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探索建立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目前,北京、南京等地已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运城可以在这方面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全市文化投资、资本运作、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工作的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

(二)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新闻单位改革,广播电视报纸等单位加快市场化步伐,分离业务、整合力量,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报业集团、网络新媒体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进一步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文艺院团改制经营;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主管、市县联动的旅游工作推进机制,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利益关系,完成全市重点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大力引进一批旅游投资商、旅游管理公司、旅游品牌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整合执法改革,按照“同城一支队伍、一个标准”的要求整合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明确综合执法的适用范围,健全制度机制、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村发展。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龙头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村等市场主体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支持运城制版、宇达青铜、绛州澄泥砚、山西本命年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永济、新绛、稷山为重点,培育建设文化产业村。[4]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是实现运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现有文化产业园基础上,进行挖潜、提质、整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影响力。增加不同文化产业园区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产品对接;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园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园区品质,目前,运城市正在整合盐湖工业园区和盐湖文化产业园区,积极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提升产业园区品质。

(四)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

一是鼓励银行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设计金融产品。当前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受到网络金融挑战,业务亟需转型,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应更新对文化产业的原有认识,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改变对文化产业的资信评估手段,从注重实物资源的物权控制转向注重未来现金流的产权控制,探索开发文化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工具,设计多元、分层的金融产品,扩大文化产业的信贷空间。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民间担保机构、小额信贷公司、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应加强与文化产业的沟通合作,共同构建文化产业融资的中介平台,为文化产业提供借贷的担保服务,提供风险补偿和风险共担;建立和完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将知识产权、专利、创意等无形资产纳入交易范围,实现相关权益的转让、流通、增值、变现。三是积极进行文化招商引资。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运城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将优势文化资源真正变为优势竞争资源。对规模以上投资方设立企业要安排必要的政府土地划拔指标或者给予优惠价,加大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减免税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各种文化产业专项基金,通过基金注资改善文化企业的资产状况,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运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城目前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要突出关公文化和盐文化主题,连片规划、同步开发,建设盐池自然景观与关帝庙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龙头景区;二要支持关帝庙、李家大院创造条件打造5A级景区,整体推进全市景区提档升级;三要以永济、芮城为先导,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融合,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1]运城市统计局.运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运城日报,2017-03-24(3).

[2]运城年鉴2015.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3]林 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4):68-72.

[4]陈振亮.2017年运城政府工作报告[N].运城日报,2017-03-07(3).

G124

A

1674-1676(2017)05-0018-04

运城市科技局项目“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郝向耕(1963- ),男,山西临猗人,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王志刚(1975- ),男,山西长治人,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责任编辑:毋 斌

猜你喜欢

运城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