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察隅县本堆村藏民生计方式变迁调查

2017-04-11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帮狩猎生计

周 杨

察隅县本堆村藏民生计方式变迁调查

周 杨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本堆村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新近形成的以藏族为主体的小村落。起初,该村的生计方式主要体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甚至是原始的入山狩猎,但自改革开放之后,因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现代市场的引导以及道路设施的完善等外部条件的改变,再附加本堆村藏族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本堆村藏族生计方式已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狩猎为主,马帮、氆氇制作为辅的模式向现代以商业经营、运输为主、传统升级版的生计方式为辅的方向发生转变。究其生计方式发生变化的实质则是本堆村区域小环境为融入外部经济大环境所作出的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

察隅县;本堆村;生计方式;调查

本堆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该村目前常住居民11户,人口58人。资源匮乏、交通落后及信息闭塞使该村的发展遇到阻碍,伴随经济的发展,该村赢来了很多机遇。在政策惠及、经济扶持及道路设施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本堆村及时抓住机会,以转变的传统生计方式与新生的生计方式紧密结合下,为该村生活方式地改善及生活水平地提高提供有利的支持。因此,对本堆村藏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展开研究能为剖析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村落经济发展历程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和个别案例。

同时,学术界对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除陈立明对珞巴族民族乡经济文化变迁[1],周云水、魏乐平对察瓦龙乡人口流动及焦红、吴金岷对沙琼村僜人生态文化旅游进行关注外,鲜有学者作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笔者对本堆村藏族生计方式变迁展开研究也能填补我国学术界对此处关注不足的一项空白。

一、本堆村概况

位于察隅县上察隅镇西南部的本堆村,因水源丰富、气候温和、生态良好,在20世纪20年代初,迎来了第一户落住于此地的村民。起初,并无自己的村名,为便于外界识别,该村长期曾与相邻的布宗村共用一名,据现年长的老人SD回忆,因本堆村更接近染尼村,他曾向县上提议,希望将本堆村划归到染尼村,经批准,自此,“染尼村”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了本堆村的称谓。之后,因又有6户外来村民迁入,本堆村开始具备独立成为小村落的规模,在1981年的时候,村民为该村起了名字——“本堆”,从此,该称谓一直延传至今。

二、本堆村藏民的传统生计方式

生计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人类为适应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出了各种群体文化[2]。生计方式作为人类群体向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人们为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依靠的生计方式也各不同。本堆村因位于山缓谷浅的河谷地带,在传统生计方式上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种植和狩猎为主,手工业则以编织氆氇为主,运输业则主要依靠传统的马帮。

(一)农业

农业在本堆村传统生计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本堆村海拔较低、光照时间长、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为青稞、小麦、玉米、荞麦、鸡爪谷、豌豆等。而农具落后、耕畜不足、农田分散等,则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缺陷。以及对农田管理的旧观念,不重施肥、除草、灌溉等。为祈求粮食丰收,通过祭祀神灵“域拉”,以求神的护佑,而对现代农业科技持排斥心态[3]。

个案1:YZ*YZ访谈,男,本堆村人,61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8日。家主要种青稞、小麦,种青稞为做糌粑和酿酒,种小麦、玉米为获取面粉做馒头。因没有像样的农具,耕畜主要是母犏牛,所以,YZ家每亩获取的粮食产量有限。

个案2: LBZX*LBZX访谈,男,本堆村人,55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6日。,村民为祈祷丰收都会搞宗教祭祀,每到种植季节,都会请喇嘛念经“祈祷来年的丰收”。且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用特殊的方式祭祀神灵。在丰收时节,人们祭祀“域拉”来感谢神灵的护佑。

(二)狩猎

对于狩猎,本堆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堆村分布着茂密的森林,狩猎在过去是重要谋生方式之一。狩猎的工具一般为自制的弓箭、夹具、吊脚套绳。主要狩猎动物则有狗熊、狐狸、野猪、狼、麝、豹子等。在一个冬季捕获的猎物可以满足整年肉食量的一半,获取的兽皮可以交换盐巴、茶叶等,还有一部分兽皮被制作成床垫、皮衣、皮帽、皮靴等日常生活用品,可见当时狩猎在本堆村村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个案3:SB*SB访谈,男,本堆村人,76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10日。是猎人,在过去,村民对佛教只是单纯的信仰,因没有寺庙,更没有僧人,所以当时村民对忌讳杀生没有概念,让村民们对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不会背有罪恶感。

(三)马帮

马帮在本堆村有很长的历史,本堆村地处深山,道路险阻,交通不便,马帮在过去作为一种重要交通手段。村民们拉货送货都是走马帮的形式,在过去,许多村民也靠参加马帮赚钱。

个案4:YX*YX访谈,男,本堆村人,65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12日。是过去参加过马帮的一位老人,在过去,他每次走马帮一走就是好几天,每次马帮出门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两点:一个是要看吉日,二是自家的人会把村里的妇女都请过来,做好吃好喝的,请他们帮忙诵经,祈福出远门的人平安归来。

(四)氆氇

氆氇是制作服饰材料的主要来源。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手工羊毛纺织品[4]。织氆氇是本堆村妇女们的重要工作,首先把羊毛用手扯松,清除杂质,把梳理好的羊毛纺成线,再用传统的织机织成氆氇,在本堆村氆氇是村民服饰中的重要材料,而织氆氇也是本堆村妇女能够参与劳动生产的重要劳动方式之一。

个案5:BMZG*BMZG访谈,女,本堆村人,58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10日。,那时候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生存有很多的手艺,村民们需要装东西,就有专门编竹筐的,村民们需要穿衣服,则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掌握了编织氆氇的手艺。

三、本堆村藏民生计方式的变迁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本堆村在村貌、规模以及村民生活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新的发展机遇下,生计方式的调整才是本堆村改变的本质所在。生计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升级、狩猎的摒弃、马帮的转型和氆氇的集中制作,此外,还有运输业、商业及采集业的崛起。

(一)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

1.农业的产量升级

农业在本堆村的传统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在过去因农具落后、耕力不足、田块分散及观念守旧等原因,农业无法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随着1998年本堆村与外界村道的打通,现代农业观念开始传入,村民开始注重施肥、除草及灌溉,使得本堆村粮食亩产有了显著的提高。

2.对狩猎的摒弃

狩猎在本堆村传统的生计方式中有着显著的地位,但随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制度和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狩猎动物的行为也减少了。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本堆村村民在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后,便对狩猎行为选择了彻底摒弃的态度。

个案1:SB*SB访谈,男,本堆村人,70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11日。,过去,空闲下来,村里的年轻男子都纷纷上山打猎,后来,国家出台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坚决打击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国家也实施了关于保护自然的相关补助政策,村民逐渐放弃了狩猎行为。

3.马帮的巨大转型

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交通极端落后,山路险阻,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运输,全靠马帮,这严重地阻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的交流。1998年政府给村里修路架桥,自此,交通有了极大改善。后来,开始出现了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交通工具的更新,使得传统马帮也渐渐衰落,曾参与马帮的村民,则不得不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式而做出转变。

个案2:ZS*ZS访谈,男,本堆村人,58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8日。,交通便利了,村里很多人买了摩托车、拖拉机等,渐渐没有人再雇马帮,需要拉货的都雇车(拖拉机),自己出入有的雇摩托车,传统马帮就渐渐地衰落了。

4.氆氇的集中制作

氆氇制作是过去作为妇女劳动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伴随着经济发展也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型。受到商品布匹、布料及成品衣物等冲击,但氆氇作为特殊“布料”,其自身有无法取代的功能,如,用氆氇制成的地毯,始终是当地藏族群众的最爱,在现代市场观念的引领之下,家庭生产化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氆氇的制作开始走向作坊化。这无疑不是她们生计方式发生转变的开始。

个案3:NMZX*NMZX访谈,女,本堆村人,50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9日。,交通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与外界交流时,能及时获得外界市场信息,氆氇的制作在本堆村具有很长历史。现在,已有外来投资者,将村里氆氇制作的能手集中到作坊里集体制作,氆氇成品在外界很畅销,尤其是藏族,还是比较喜欢这个。

(二)新型的生计方式

以前,西藏交通运输是极端落后闭塞的,道路险阻,行走艰难,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西藏始末纪要》(1930年出版)一书中,对西藏当时的交通事故这样描述的:“乱石纵横,人马绝路,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本堆村在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后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给本堆村注入了活力。村民与外界的接触不断增加,这对于旧观念的改变和市场观念深入人心起了积极的作用,本堆村在转变传统生计方式的同时,也将外来生计方式逐步引入,而在这些对本堆村村民影响较大是崛起的运输业、商业和采集业。

1.运输

在过去,交通不便曾是长期制约本堆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1998年,本堆村修通第一条土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村里开始陆续的添置摩托车、三轮车等。之后,随着道路的升级,交通工具更新,村里富户开始购买卡车从事货物运输,部分普通家庭也贷款购买面包车跑客运。近几年,来林芝经商和旅游的人逐渐增多,从事货物贩运和人员接送的村民也逐渐增多,运输业在林芝的崛起吸引了很大一部分本堆村村民加入其中。

个案4:GN*GN访谈,男,本堆村人,43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10日。,在过去,村民们去拉萨朝拜要花十五天左右,如今,只要两三天了,交通便利了,人们外出也方便,村里已有村民购买了卡车,专门从事林芝市周围的货物贩运。

2.商业

一些人认为藏族居民缺乏经商的意识、存在轻商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过去,商品市场发育不健全,主要原因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对市场的长期排斥[5],但这并不是因为农牧民不愿意进行商品交换,只是缺乏交换的市场而已。本堆村在过去曾长期面临缺乏市场的问题。直至2006年,本堆村才出现第一家商店,现在,村里已有4家商店,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烟酒副食及服装鞋袜等。同时,这些商店也是将村民们生产的背篓、氆氇及采集的药材和菌类植物等商品转卖到外地的中转站。因而,以商店及氆氇作坊为主体的商业发展,为本堆村村民赚钱谋生新方式的崛起打开了一条新通道。

个案5:RQSB*RQSB访谈,男,本堆村人,43岁,农户,采访地点:林芝地区察隅县上察隅本堆村;时间:2016年2月7日。,在过去,交通没有那么发达,人们对外面的商品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后来,随着商品的经济逐渐发展及外来的商品不断引进,村民们对商业生产的参与度开始慢慢增高了。

3.采集

本堆村因地处河谷地带,林业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尤其是林下资源更是丰富,森林里有着名贵中草药及野生菌类等。可以采集后卖给过往的商人或游客。在过去,没人去采摘,主要因为没有市场,因此,即便是名贵药材在当时也凸显不出它的价值,但如今,外界市场的开通,使其变得珍贵而有价值,且采集药材及菌类植物已经成为村民们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本堆村藏族生计方式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影响,本堆村藏族的生计方式已由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其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多元的,但其主要原因则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国家政策的扶持在促进本堆村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村民能够直接享受到国家所给予的多种政策补贴,如生态林补贴、草场补贴、母猪补贴等等。其次,国家大力推行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对交通设施的完善起到了重大作用。再次,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强边战略的实施,为本堆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外部机遇。最后,国家近年来推行的“脱贫计划”政策以及对落后地区实行的经济帮扶政策,都使本堆村在发展自身时获得了实质上的政府扶持优势[6]。因而,政策的扶持在促使当地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交通线路的日益完善

日益完善的交通条件为本堆村藏族生计方式的拓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要想富、先修路”,而事实证明,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本堆村村民能够走出去“开眼看世界”提供了基本条件。村里道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使其村民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上变得更加畅通无阻,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伴随开放而来的则是大量机遇。这些机遇首先改变了村民们头脑中的守旧观念,开始有选择地做出谋生方式调整,而这些选择结果的最终体现则是本堆村藏族现代生计方式的多元化。所以,日益完善的交通条件为本堆村生计方式多元化的拓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本堆村藏民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本堆村自身优势,是传统生计方式能够向现代生计方式发生转变的先决条件之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一切交换提供了可能。本堆村村民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踏实能干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因而,交通条件改善和市场经济相融合下,这些品质和精神能够转化为市场上具有价值的劳务和商品。事实也证明,本堆村藏民在利用自身优势赚钱谋生上的确具有创新性,他们中一部分人以务工走出村庄,也有一部分人经营商业,在赚钱的同时,不忘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本堆村的妇女,她们依靠编制技能,为本堆村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引导之下,本堆村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使其生计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结 语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本堆村藏族的生计方式已由原来的单靠传统的农业、狩猎为主,马帮、氆氇制作为辅的模式向新生的运输业、商业、手工采集为主,传统升级版的农业、氆氇制作业为辅的模式发生转变。而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的巨大推力则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道路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市场观念的积极引导,再外加本堆村藏族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等一系列内外部条件的改变。究其生计方式发生变化的实质则是本堆村区域小环境为融入外部经济大环境所作出的生产方式的自我调整。

[1]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J].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

[2]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

[3]徐平、郑堆.西藏农民的生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4]罗莉.藏族经济[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5]格勒.西藏家庭与西藏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对西藏50年来社会变迁的实地调查[J].人权,2010年第1期

[6]苏发祥.“西藏社会变迁专题研讨会”评述[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古 卿]

A Survey on Changes of Tibetan Living Modes in Bendui Village of Chayu County

ZHOU Yang

Bendui Village of Chayu County in Nyingchi Prefecture, Tibetan Region is a small Tibetan village formed in the 1920s. Traditionally, most of the villagers made a living by means of primitive hunting in forests, but since th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because of national preferential policy, modern beneficial market, and ameliorated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the villagers' living modes have shifted from the dominant hunting and carrying goods by horses to the dominant modern business and transportation trade. The change of villagers' living modes witnesses how Bendui Village as a small region integrates into a vast economic environment so as to develop itself effectively.

Chayu County; Bendui Village; living modes; survey

周 杨,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邮编:712082)

F304.6

A

1674-8824(2017)01-0035-05

猜你喜欢

马帮狩猎生计
BY THE SEA
马帮“驮起”脱贫路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映像畜牧业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