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向

2017-04-11高继文程美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特色制度

高继文,程美

(1.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2.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宁 272607)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向

高继文1,程美2

(1.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2.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宁 272607)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呈现出新趋向。这主要表现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着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五大理念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呈现出新趋向。

一、树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逐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14在当时说,“三步走”战略既是一个雄心壮志,也考虑了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切实可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前两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做出新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4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是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取得显著成就的10年。经过上述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小康社会建设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大会适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13党的十八大以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动力。这样,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使命和雄心壮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44这个战略部署,是在前两个“三步走”战略基础上形成的又一个“三步走”战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战略。在这个新的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是关键,实现现代化是承上启下的决定性步骤,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世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提出这个新的战略,朝着新的目标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新“三步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3]15-18按照十八大精神,几年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从严治党进行重点部署,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创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特别是,以从严治党为抓手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夺取新胜利。这些新思想、新实践科学解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制度保障和根本保证等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到建党一百年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将获得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完善、更加显示出巨大优越性。那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也必将有力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从长远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更加深远。党中央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5]这是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为实现下两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能否顺利实现这一步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发展态势,影响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将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实现了中国梦,就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那将进一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和美好前景,展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所以,我们应把新“三步走”战略当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三步目标的紧密联系上,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走势上,认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着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道路是实践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三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整体。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辟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力,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431相对说,坚持和完善制度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形成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14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局工作的着力点,先后做出了全面部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治化、规范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加强制度建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精髓。

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条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都需要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以制度创新激发活力;实现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完善的法治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必须完善各类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继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各项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必须强化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制度约束,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51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决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原则,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聚焦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宏观方案和细化规定,既包括国资国企改革、农村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自由贸易区试点等重大举措,也包括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足球改革方案等具体安排。这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

以法治形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法治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7]4其目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具体制度已为我国宪法所确认。同时,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律制度治理国家,这将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得到加快。

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强保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落脚点。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包括党的各项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制度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第一抓手,显著加快了党内立规建制的步伐。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内法规体系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8]117十八大结束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八项规定”,开启了以制度从严治党的新阶段。为了有力推进从严治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成立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统筹党的建设和制度改革任务。近三年来,党内规章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截至到2016年3月,党中央在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的同时,制定出台了40多部党内法规,仅2015年就出台了19部。[9]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重大党内法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点聚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等制度建设,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进一步规范从严治党提供了准绳。迄今党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这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同时,我们党还不断推进制度的贯彻实施,用法制法规规范党员的活动,加大对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10]这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长达33年平均9.8%的高速增长。[11]从2009年开始,增长持续放缓,十八大前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变,向形态更高级、发展方式更科学的阶段演化。[8]142-143这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党中央及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引导我国经济走上提质、增效、升级、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系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指导“十三五”规划的灵魂和主线。这五大理念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新的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遵循的一系列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2]9这是说,五大理念是统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我们应从党的发展理念的深化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上,把握其重大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严密整体。它的理论创新,主要是深刻回答了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发展的目标、内涵、动力、布局、条件和保障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建议》对每个理念的重要性、发展要求和政策措施提出了明晰的建议,体现了这样的创新所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8创新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传统增长动力消减后,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成为促进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创造新供给,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2]8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这方面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推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2]9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12]9开放发展着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这就要求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和新格局,提高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9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这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消除贫困人口、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利益,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这就是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内涵,谋求科学发展。

十八大以来,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第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方案相继出台,推动了创新创业热潮,引领新的发展方向。第二,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提升发展潜力。《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关于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出台,促进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高铁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流快递等新行业快速成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淘汰“僵尸企业”、清理无效供给和化解钢铁等高耗低效行业过剩产能的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和行业升级加快。第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长远部署。同时,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进程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推进。第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颁布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重大政策,推动民生建设跃上新台阶。通过推进就业、扶贫开发、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此外,近年来我国在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扩大对外开放、谋求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上述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实践的指南,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新的理念和举措,将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和水平,显著增强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四、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呈现新特点。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更加强劲,但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增多。解决我国和世界前进中的矛盾,更加需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党中央正确判断国内外条件的变化,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合作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就。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3]37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合作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的增多,我们主张世界各国增强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携手维护共同利益,一起应对挑战,推进共同发展。这顺应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表达了中国希望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近年来,中国出于维护全球利益,为推动各国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等重要国际场合,大力呼吁加强全球合作,实现各国共同利益。中国还大力推动两岸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中巴、中俄等双边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中非、中拉、中国—东盟、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地区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在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采取切实行动和发挥建设性作用,引领其他国家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率先向疫区派出大量医务人员和传染病专家,为击退疫情作出重大贡献。2015年中国向巴基斯坦、莫桑比克等遭遇自然灾害的21个国家提供了多轮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就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对非洲联盟进行军事援助等方面做出了庄严承诺。[13]此外,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丝路基金、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方面的贡献,都展现了履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9-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吸纳了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旨在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更广领域的务实合作和共同发展。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14]“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但发展水平不一、要素禀赋各异,有着开展互利合作的需要。无论是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还是一些中东欧国家,都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面临着资金技术缺乏、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中国是具有强大生产供给能力的制造业大国,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带动提升沿线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可以将沿海地区渐趋饱和的钢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为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双边投资和贸易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比如中国在高铁方面拥有世界最领先的技术和运营经验,可以有效弥补周边国家在大型铁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技术缺口。中国热情欢迎各方搭乘自己发展的快车、便车,积极鼓励周边国家产品和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可见,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不断开创互利合作的新局面。3年间,“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迅速、成果喜人。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成果: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同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2015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企对沿线49个国家直接投资近15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华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14]目前,中国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容克投资计划”、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蒙古国“草原之路”等其他合作机制和发展规划进行对接,探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创造更多机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应对乏力,利益协调难度大、机制割裂、全球治理的质量与效率降低等弊端凸显,导致变革全球治理体制的呼声四起。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各项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参与力量。这必然要求改变全球治理体制。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中国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15]中国以切实行动,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坚定实践者和引领者。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参与并引领了该区域各项规则和合作机制的建设,影响到全球治理规则的改革。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打造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变革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坚持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为推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促进《巴黎协定》早日生效作出了建设性贡献。在2016年9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国成功运用议题与议程设置主动权,引导峰会形成了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等一系列开创性、机制性的成果。在中国长期不懈的努力下,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增加了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中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报,2014-6-6.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9]王昊魁,周洪双.“打虎”“拍蝇”正风肃纪[N].光明日报,2016-3-8(005).

[10]高继文,刘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6).

[11]朱剑红.35年,中国经济“一路向上”[N].人民日报,2013-11-21.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

[14]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6-6-23.

[15]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

编辑:高学栋

D616

A

2095-7238(2017)01-0001-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1.001

2016-11-0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研究”(14AZD0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研究”(15BCXJ03)的阶段性成果。

高继文(1964-),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美(1978-),女,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