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7-04-11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同学大学生教育

马 莲

(山东大学(威海) 学生工作处,山东威海 26420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马 莲

(山东大学(威海) 学生工作处,山东威海 26420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山东大学在校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及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众创时代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由理论转变为现实方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为山东大学的在校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发放了1050份问卷,回收了10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029份,问卷有效率为98%,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从性别、年级、专业来看,基本符合学校学生的总体比例情况。从家庭状况来看,城市家庭最多,郊区和村镇平分秋色。被访者父母中至少一方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二、研究结果及发现

(一)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状况

1.高校学生对创业的定义认识较为分散

调查显示:在校生对创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义:37.3%的同学认为创业是指创立公司、创办企业的行为;22.8%的同学认为在个人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是创业;5.4%的同学认为科技研究或技术发明就是创业;余下同学对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在多数同学看来,创业不仅是赚钱的手段,更是实现梦想的途径。认为赚钱是创业目的的同学占比为28.4%,而把创业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同学占比高达45.6%,比前者多出17.2个百分点。另外,21.1%的同学认为创业是一种新的就业。对创业的认同度来说,21%的同学对创业保持高度认同,认为是实现自由与理想的选择;42%的同学首先承认创业具有挑战性,但仍认为是不错的选择;31.2%的同学认为创业有风险,需保持谨慎态度;只有5.9%的同学认为创业失败者是绝多大数,而且太苦太累,还是不要创业的好。

2.高校学生创业意愿较强

高校学生对创业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同学对创业还是持观望、犹豫的态度,仅22%的同学在校期间有过创业经历(包括自己的小型买卖、创客和微商等),执行力有待提升。从长期来看,超过70%的同学表示有机会会尝试创业;从短期来看,20%的同学表示毕业后会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另外,在校生也表现出以兴趣为导向、合作意识较强的创业意愿特点。15%的同学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34%的同学表示对创业比较有兴趣,仅3.4%的同学表示对创业不感兴趣,但对创业无感的同学也占到了36.9%。若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激发这一部分同学的兴趣,将大幅度增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在问到“是否有过创业经历”时,78%的同学表示没有该种经历,在问到“有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会去实现吗?”仅12.6%的同学表示会马上执行,但还有84%的同学表示犹豫不决不敢去,有3.4%的同学明确表示肯定不会。出于诸多因素考虑,高校学生在把“创新创业想法”落实下去的能力还较为欠缺。

3.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中在非创业上

大学生去各类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比65.1%,仅有20.4%的同学表示毕业后打算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另有14.6%的同学表示自己还没有考虑好毕业后的打算。90.2%的同学表示自己知道一些就业创业的政策与法规,其中有11.2%的同学经常关注,也有9.8%的同学表示对这方面政策毫不知情。

4.兴趣为导向、合作意识较强的创业意愿

调查中在问到“如果创业,你将选择哪个领域”时,47.5%的同学表示将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另外,高校学生的创业合作意识较强,仅12.2%的同学表示将独立进行创业实践,85.4%的同学表示将通过与同学、老师或社会人员合作的形式创业,总体表现出以兴趣为导向、合作意识较强的创业意愿特点。

5.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困难

调查显示:资金短缺和个人能力欠缺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两大困难,分别占比44.7%、38.8%。而父母亲友反对、信息缺乏和人才缺乏并非主要困难,仅分别占比为7.8%、4.4%、4.4%。对创业者的认识方面,大学生认为把握机会的能力、领导力和沟通与表达能力是创业者应该具有的三大核心品质,而专业知识技能占比为29.8%。从长期来看,高校学生创业意愿更高。仅22.4%的同学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想创业,而超过70%的同学则表示有机会一定会创立自己的事业。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

总体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具有三个特点:总体覆盖面较广,满意度较高,创业环境较浓厚。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规模和环境氛围具有较大的认可度,但认为相关体系仍有待完善。

1.创业教育总体覆盖面较广,但满意度需要提高

本次调查中占95.1%的同学认为学校创业教育总体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广度,但仅有6.3%的同学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已经达到很广的程度。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不满意现象不可忽视。具体而言,51.5%的同学对当前的创业教育力度持满意态度,31.4%的人表示较为满意,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的同学占11.8%。从中可以看出,不满意的同学数量仍需要高校采取措施提高创业教育的广度和质量。

2.创业氛围不浓,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有新需求

本次调查高达93.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感受到学校创业氛围,仅有4.9%的人认为目前的创新创业氛围浓。从教育需求来看,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具有较大兴趣和需求;从物质需求来看,大学生资金短缺成为影响其创业意愿的首要问题,因此亟需资金和平台支持。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不爱束缚的发展特征,高校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环境支持和兴趣导向。

3.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需求,缺乏实践经验

在被调查者中,有88.3%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当前需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有51.5%表示自己有必要接受系统性的创业教育。但是,仅有11.2%的人经常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其他人表示自己偶尔、很少乃至不参加此类活动。

在被调查者中占71.4%的同学认为创业实践课程对自己帮助较大,64.6%的同学希望可以从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取市场信息,了解需求,52.9%的同学表示创业个案分析将对自己有较大作用,而仅有28.2%的同学关心创业者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感兴趣的同学只有8.7%。75.7%的同学认为到公司实习是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形式,60.2%的同学赞同成立创业团队以提高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

4.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受欢迎,需全方位整合师资资源

在创业师资方面,最受欢迎的依次是: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社会创业培训机构的讲师和学校老师。其中创业成功的校友提及率甚至高达78%。大力整合校友资源在就业创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校友于在校生而言将获得较大认可度并更易获得学生的青睐。在创业资金方面,74.1%的学生倾向于希望学校提供资金支持,70.6%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场地和相关设备。

5.高校对创新创业进行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投入,仍需全面深入展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占51.7%的学生认为自己多结交具有创业头脑的朋友将会受到较大裨益;另外,认同度较高的依次是自己收集信息、参加比赛和学校开设的讲座,分别占32.2%、30.7%和29.7%。

在获取创业信息方面,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示是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接触创业信息,信息量较大但缺少专业指导。75.6%的同学表示自己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获得创业信息,39%的同学借助传统互联网获取讯息,而仅有3.4%的人是从专家咨询中得到创业信息。熟人介绍及政府和社会组织介绍分别占比为:28.3%和24.9%。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诸多教学方法中,目前占前三位的是案例分析、研讨和讲授。在调查中,54.9%的学生会选择“全校选修课”,37.8%的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和选修课更合适,其中基础课占21%。

在教育效果方面,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互联网方式开展教学以及休学创业是不错的选择,分别占比为65.4%和44.4%。学生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大学生在资金支持、社会专业服务机构支持、能力训练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分别占比55.9%、40.2%、36.8%、31.4%。

在创业中,需给大学生提供的帮助是创业平台支持特别是资金帮助。调查显示:自身素质和平台是制约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的两大因素,分别占比为47.3%,和32.2%,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自身能力欠缺和资金难以筹措是导致无法付出创业实践行动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54.9%和37.9%。经济压力也成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最害怕承担的后果,同时也担心失去应届生就业的最佳时期和就业机会。

三、基本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学生对创业的定义认识较为分散,虽大学生对创业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同学对创业还是持犹豫态度。从长期来看,超过70%的同学表示有机会将尝试创业。大学生创业总体上表现出以兴趣为导向、合作意识较强的创业意愿特点。大学生普遍认为资金短缺和个人能力欠缺是大学生创业的两大障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专业师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 建设专业素质高、实操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操性、复杂性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创业成功的校友资源丰富,“可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和创业者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1]注重校友工作的开展,从大学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建立新生与校友和学校的情感联系,注重学校校友资源的挖掘与情感传承。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校友资源积累,形成庞大的校友资源库。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校内已有相关的专兼职教师,通过高校相关的政策激励、完善相关机构、提供持续培训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以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一是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鼓励师生参与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活动。定期召开产学研协同的产业技术交流会,展示和推广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创新成果。二是可以由企业去评判和发现比较优秀的项目,直接实现成果与企业的对接,大大缩短师生的创业历程。三是高校创业的社会化能够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加快与社会接轨的步伐。高校科研处、教务处以及团委等相关部门统筹或成立创新创业机构负责整体规划设计、联络沟通并面向社会服务。高校需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提高学校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提高对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指导能力。四是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创业的同时重点挖掘在校教师科研成果。一般来说,学生的创业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创意方面,而高校教师的部分科研成果技术含量较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跟企业需求实现完全对接。五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欧美在实施弹性学制以及学期制方面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他们边实习边实践,边积累边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和灵活变换。在这方面,我国可进一步探讨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学生能更自由地选择学习。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在于构建多学科支撑的、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一是创新创业需从跨学科视角进行总体设计。创新创业类课程设计的理念“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之中”[2],通过学科的交叉与互补让专业教学、见习实习、企业参观及相关专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平台发挥作用最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熏陶和培养。二是创新创业需要系统多样的课程平台。通过高校的顶层设计、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逐步凝练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建立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多样化课程平台。三是创新创业教育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积极倡导翻转课堂、小班体验式教学、集体研讨式和多种方式融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是实践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特点。教学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创业计划大赛和实习见习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二是优化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创业孵化园等实践基地建设,发挥实践基地连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引导高校各学生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进行交流对接,邀请校友创业代表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在校生的企业家精神。三是定期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完成部分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如积极开展相关竞赛,细化竞赛内容,如创新创意竞赛、商业模拟竞赛等持续不断地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邀请企业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

3.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

一是产学研融合。对大学而言,“产学合作可以识别现实世界面临的挑战,并将研究转移为应用。”[3]斯坦福大学与谷歌公司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例证。一方面,企业为大学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转移新知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技术需求最为敏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及时反馈,同时也为高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就业岗位、资助人才成长计划或者大量的捐赠基金等,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为企业提供新创意、新想法和并提供高风险研究的场所。同时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提供了智力支持、最新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预测等。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整合高校教授、专家与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层次和质量。三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的创业项目依托校内外的师资成立专业的运营团队,为师生的创业项目提供项目风险评估、法务咨询、商业运营模式等服务。

4.多元化的创业融资平台

一是成立联盟式的融资平台。联盟能够发挥集群效应,“使得初创企业吸引风投或天使投资概率大大增加,也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良好基础。”[4]如斯坦福大学多年来持续活跃的创业活动积累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营造了一种斯坦福效应。二是高校成立创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在校师生的创业项目。初创企业可以申请学校创业基金费用,用于保障创业初期企业在资金短缺、技术开发和运营等方面的需要,企业存活后还可继续申请创业基金。三是高校还要为学生的初创企业提供企业孵化、培育、产学合作全方位的服务,并提供创业导师的指导以及专业的创业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从政府的角度看,其职责在于从宏观角度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与法案,从国家层面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组织的职责在于为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中介、咨询和金融等方面的微观环境和专业化的机构服务支持等;高校的客观环境与各种条件也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包括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平台搭建和政策机制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因此,高校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制度上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5]

[1][2]刘伟, 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83.

[3][4]郑刚,郭艳婷.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9):28,27.

[5]薛成龙,卢彩晨,李瑞森.“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6.

(责任编辑:王淑玉)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A Lian

(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China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a survey on the undergraduates in SDU, this paper develops a general idea of the students'needs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paper suggests to adva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a team of professional facultie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a dense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eeking an optimized path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well.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2017-05-10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SDYSB150373)和山东省高校工委2017年度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研究”(2017A002)

马莲(1979-),女,讲师,山东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4-0077-05

猜你喜欢

同学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