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知行合一
2017-04-11孔嵩峰
孔嵩峰,贾 龙
(1.齐鲁师范学院 a纪委 b学生工作处,济南 250013;2.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两学一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知行合一
孔嵩峰1a,贾 龙1b,2
(1.齐鲁师范学院 a纪委 b学生工作处,济南 250013;2.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行合一者的时代要求。“两学一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党内教育层面上的深化和实践层面上的拓展,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必须坚持远大理想的“知”与阶段任务“行”的统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境界提升与行动自觉的统一。
两学一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行合一
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与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以上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理论主线,是贯穿其始终的原则、立场和活的灵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深化和拓展。换言之,“两学一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的深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行合一者的时代要求。
知行合一,由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其本意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即不仅要认识“知”,还应当实践“行”,只有“知”“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学习、领会科学理论知识,善于把握客观事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用好这个思想武器,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运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知行合一,是“两学一做”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的逻辑准则。“两学一做”要收到预期效果,就必须深刻理解“两学”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的关系,“一做”的标准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深化
“两学”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的深化。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组成的系列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首要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抓好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导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群众观的论述,其思想脉络是一脉相承的,是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提出而形成的系统的群众观。从时间纵向上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解决了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他从根本上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地位,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更是“剧作者”。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他把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成为毛泽东群众观的经典概括。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他把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教导各级领导干部: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作为血肉关系,尖锐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其治国执政理念中,更加凸显了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开头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4]总纲部分还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党章的其他各章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第一章“党员”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中,有五处都明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密切联系群众、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等等。在第六章“党的干部”中,规定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六条基本条件,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判和监督,等等。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以下简称《讲话》)由十六个部分组成,是习近平同志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内在逻辑极其严密的有机整体。在《讲话》的十六个部分中,几乎全部涵盖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比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一个活的灵魂,贯彻于《讲话》的每一个部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也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而“两学”的重点在于全面准确理解其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在于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只有真正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章的精髓所在,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主旨所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的“学”,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探求的“知”,显然,这个“知”不局限于理论常识,不是简单的识记,更不是“本本”,而是开放的观点、方法,是需要在“行”中才能发挥作用的真理。只有这样求“学”和“知”,才能更好去“做”和“行”。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内在的包含着实践的观点。比如,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同时,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能将理论的“知”与实践的“行”割裂开来,只学理论没有行动,则是浅尝辄止,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必然不全面。当然,也不能盲目的“行”,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的积极实践。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有真正价值的物质、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所从事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变革,都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果。所以,承认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然承认实践的观点。没有实践,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是单纯地去“学”,更要去“做”,就是去实践,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髓。再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更加强调地指出一切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这是群众观点的方法论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从群众中“来”,还是到群众中“去”,都是群众的实践,这是根本。
如果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实践,那么,“两学一做”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的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做。做合格党员,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是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讲政治、有信念,强调的是党员的政治意识,是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四讲四有”的前提,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具体是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的信念。讲规矩、有纪律,强调的是党员的服从意识,是把组织纪律和规矩转化为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这是“四讲四有”的保障,解决的是党性问题;讲奉献、有作为,强调的是党员的服务意识,是把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转化为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这是“四讲四有”的体现,解决的是能力问题。能力的提升是谁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样把能力用在服务人民上,才是真正的干事创业,有奉献才有大作为。讲道德、有品行,则是强调党员的群众意识,是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四讲四有”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解决的是宗旨观念问题。如果不“讲”这个核心,“有”这个意识,则失去方向,解决不了“为了谁”的问题,服务也就没有了保障。所以,“一做”是要向“四讲四有”的目标看齐,关键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记于心,才能真正践行党的宗旨,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不难理解,“两学一做”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伸,是对其已有成果的巩固。“一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层面的拓展,是要深入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比如,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等。当然,围绕宗旨观念问题,还要解决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党员意识淡化的问题、精神不振的问题。因此,“两学一做”是持续纠正“四风”,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整改的拓展,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论述的贯彻落实。
“两学一做”,关键在做,而“一做”的重点正是在于真正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群众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做”取得实效的关键,就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在包含的“知”即以群众为本的理论观点与“行”即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实践要求的统一而不割裂,这样的“做”才是针对问题的改,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三、“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是基础,属于“知”的层面;做是关键,属于“行”的层面。“两学一做”知行合一,每一名党员首先要“知”,要知道要学什么?——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要知道怎样学?——学习其精髓要义、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然后要“行”,要知道行的必要性——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因为理论的伟大力量在于被群众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讲的,思想根本实现不了什么东西,必须要有为之实践的人。共产党员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者;要知道如何行——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与“做”,“知”与“行”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活的灵魂,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是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把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两学一做”的重点。
首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任务的“行”的统一。《党章》总纲开宗明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6]但紧接着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7]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章是党的总纲领,我们要学党章党规,就要坚定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纲领的远大理想,补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个“知”要学习领会而且要深入“骨髓”,解决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的理想信念模糊动摇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迷失方向,不得“软骨病”。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实现人类的解放,始终是党的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新时期对党章的阐释和深化,是现阶段的行动指南。学系列讲话,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党的最高理想是与现实的阶段任务紧密相连的,是宏伟的抱负与务实态度的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共产党人要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人类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知”为引领,立意高远,又要牢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全面发展这个“行”,这也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等不同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任务,是当下我们努力的共同主题。完成这些任务,13亿中国人既是主体力量,又是成果的最终享有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以远大理想指引方向不动摇,立足实际任务不懈怠,“行”动起来,“做”下去,确保“两学一做”真信而不妄,真学而不怠,真用而不虚。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最先界定党性概念的是列宁。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条件下执政党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执政党的作风问题,赋予了“党性”术语新的内涵,开始从“党性”的高度提出了党的作风问题。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不难理解,正是因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8]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来是明确的,即二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甚至在极少数党员干部那里,还有着“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你是站在党的这边,还是站在百姓那边”,把人民群众与党直接对立起来了。“两学一做”要解决这个问题,即党员服务意识、宗旨观念模糊的立场问题。我们要学“知”,这个共产党员本应该知道最基本的“知”,在《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内在地说明了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追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其他任何剥削阶级政党的核心标志。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个“知”,就不会出现“替谁说话”“站在谁的一边”的低级错误,有什么样的“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所以,真正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性,是共产党员坚持党性的表现,对党忠诚的表现。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尽职尽责为党的事业和人民服务;坚持人民性,就是以民为本,服务人民、引领人民,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9]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行合一,是“两学一做”的重点,也是党员践行党的宗旨和锻炼党性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境界提升与行动自觉的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两学一做”取得实效的前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自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动自觉。每一名党员要在思想上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仅是“两学”重要内容之一,更主要的在于它是“源”和“本”,对于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升道德修养,有着前提和保障的作用。强化党的宗旨观念、保持公仆情怀,才能更好地补“精神之钙”;增强政治定力,才能提升党员的精神境界,这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点。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锤炼党性,敢于担当。习近平强调:担当就是责任,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10]敢于担当,就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提高促进科学发展,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还要对一切损害党群关系的歪风邪气敢于亮剑,准确把握群众工作规律,掌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党员思想境界的提升是行动自觉的保障,只有思想境界提升,才能避免学与做的脱节,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修正、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所以,“两学一做”对党员的要求,除了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之外,还有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境界提升的期待。做合格党员,是对党员的起码要求,绝不是仅仅“及格”,如果没有思想境界提升的自我要求,合格党员也会大打折扣的。所以,“两学一做”,在学与做的基础上,还要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知”躬“行”,使思想认识理论境界得以提升,并转化为践行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行动。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8-19.
[3][4][5][6][7]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9,19,2,2.
[8]光明专论.始终不渝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7(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10]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1.
(责任编辑:孙书平)
"Two Studies One Action":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on Mass View of in Marxism
KONG Song-feng1,JIA Long2
( 1.Supervision Department and Student Office,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3, China; 2.Marxism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
Study and education about "Two Studies One Action" is the time call for Chinese communist members as the performer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as Marx's view of masses. "Two Studies One Action" is Marx's view of mass in deepening the party education level and expanding the practical level,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n "Two Studies One Ac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between lofty ideal of knowing and the phased mission of doing. The unity of party's spirit and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promoting the realm and the conscious action.
Two Studies One Action; Marx's view of masses;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2017-02-24
山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13DJ017)
孔嵩峰(1971-),男,山东曲阜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贾龙(1982-),男,山东临清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26
A
1008-7605(2017)04-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