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双创”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11向红梅

社会科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分跨境个性化

向红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4704)

创新创业是国家保持高速发展战略、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个性化人才成为世界性核心资源和各国竞争力的新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风生水起,跨境电商对接全球市场最大的瓶颈和挑战在于人才缺乏,“互联网+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成为政府界、教育界、企业界解决人才需求缺口的重大课题。

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跨境电商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开拓了电子商务的最后一片蓝海。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把跨境电商推到创新前沿,使之成为我国进出口交易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利器和新引擎。根据《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14年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达到4万亿元、2015年达到5.4万亿元、2016年上升到6.3万亿元、2017年将增至到7.5万元、2018年预计将达到8.8万亿元。虽然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但人才输出成为主要短板之一,严重束缚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

国务院批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点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需求人数均在逐年递增,而对应的人才需求缺口且在持续亮红色预警。如宁波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比约28%、2015年约35%,2016年则升至39%,有92.18%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存在严重需求缺口。[2]通过观看2017年2月21日的浙江卫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60分-杭州)查阅2017年7月7日的东莞信息时报、2016年8月11日的大连日报、2016年11月27日的重庆日报等资讯中获得以下数据:杭州80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缺口达20万人左右、东莞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超过万人、大连500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缺口2万余人、重庆跨境电商人才缺口每年在2000人左右(随着重庆自贸区获批,2017年重庆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商务新闻网2017年7月11日报道深圳及珠江三角洲跨境电商人才缺口达数十万之多。由此可见,我国跨境电商企业陷入“人才争夺之战”,至今未能突破人才需求瓶颈。

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企业超过20万家。[3]这些跨境电商企业如网易考拉、天猫国际、唯品国际等均需要个性化人才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也只有个性化人才有能力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捕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施个性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奇缺,更是“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二、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对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发出的强烈呼唤,我国高校“大一统”批量生产的人才培养规格,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致使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惊人且月薪数万的情况下仍然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超越2016年的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6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今年待就业的人数创历史最高(高达1500万),就业难的问题空前严峻,“招聘难就业难”的历史怪圈在跨境电商毕业生和跨境企业之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为什么跨境电商人才频频出现红色预警,而电商毕业生难就业呢?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尤其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最大困境便是缺乏个性与创新。各高校陷入“同质化”人才培养的泥潭,各跨境电商企业被迫进入同质化人才竞争的红海之战。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模糊

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是“互联网+”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自工业化时代至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千篇一律,跨境电商个性化培养理念缺失。如笔者调研的某高校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下,服务于跨境电商行业的16级电子商务专业共四个班共173人,所有学生接受的相同学习内容、按照相同学习进度和学习标准,达到相同学习目标。虽然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有个性化培养的模糊说词,但没有可落地的具体规划,该校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个性化培养理念也认知不清。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因为高校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都是不同的,个性化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满足他们快乐学习的需求。而类似某高校这种标准化的、划一性的大众化培养方式,不仅剥夺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就像从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知识结构雷同,缺乏个性与创新,使得优劣个性无法展示和扬弃,良好个性无法得到陶铸,优质个性无法生成。在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模糊或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培养的只是“人”,而不是“才”。

跨境电商企业难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到满意的人才,跨境电商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创新性与个性化,无法得到跨境电商企业的青睐是在所难免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大众化人才培养,不仅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跨境电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需求,还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个性化人才理念背道而驰。

(二)个性化课程设置弱化

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彰显个性化,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课程设置注重将选择权归还学生,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我国高校跨境电商课程设置的结构、目标、内容均忽略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存在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严重失调。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陈旧课程多,创新和前沿课程少;知识型课程多,技能型课程少。学生感兴趣的课没机会和时间学,不感兴趣的课被迫学,结果事与愿违,达不到理想的目的。如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修满135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必修课程高达117学分,占总学分的86.67%,而选修课程只有1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3.33%(见表1)。通过对该校16级电商的173位学生的调研,98%的学生(跨境电商方向)认为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社会实践课薄弱、对关联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缺乏最基本的融合。因必修课多,学生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因选修课太少,95%的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不感兴趣的课又被迫选修,不选修学分达不到毕业的标准,对此学生苦不堪言,厌学情绪日益高涨。该校电商专业课程设置出现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弱化,不利于扩宽学生视野,同时也不能培养出满足跨境电商企业所需求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因为目前电商专业的课程结构没有按照问题解决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建构起网状化、应用性强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更没有形成创新问题解决的能力。

表1 某高校电商专业课程结构总表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重视如何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要求,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厌学、逃学、代学等乱象。在班级授课制下,跨境电商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与选定,都是课程教师统一制定。学生主动性学习和独立性学习的目标被忽视,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被隔离。跨境电商的学生只需按照课程老师设计的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进度进行被动学习,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班级授课制下,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师考虑的是学生共性需求,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致使高校跨境电商在课程设置目标上共性与个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过窄过专且陈旧滞后。根据对某市35位教师和173位学生关于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评价的调研,76%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内容严重脱离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平台实操能力。89%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很少涉及科学前沿、缺乏时代感,许多新观点未能及时编入课程。9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学生个性化的新需求,引不起学生求知欲与创新的兴趣。97%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内容过窄过专,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利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双重技能”(即对外贸易技能和电子商务运营技能),致使毕业生在跨境电商企业工作中出现知识面窄、视野不宽等问题。因知识结构过度专业化,其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在内容上缺乏前沿性、应用性和整合性,批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内容需要加大革新的步伐。

(三)个性化学分制功效失灵

学分制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我国试行于北京大学,现被各国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教育个性化、人才类型多样化需求所采取的一种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4]。学分制的优势和精髓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扬学生的个性,建构因人而异的知识结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是没有学校的围墙、课堂的边界和学年制的限制,学生在开放的环境、时空、资源库进行“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自主选择或自主建构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自主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绩点。

然而我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徒有其表,名为学分制,实为学年制,学分制只是学年制的调剂。如笔者调研的某高校16级电子商务(跨境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和必修课及课程计划均是按照学年制设计和安排的,学分制仅仅是学年制的补充和调剂,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开课门数极少,又只能在本院、本专业、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内选修,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名为专业选修课,实为专业必修课。在这种传统的学年制、专业制、班级制等管理制度下,学生无法基于自己兴趣自由选修课程,选课制的功效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巨大挑战,无法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能够创新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学分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

三、构建基于“互联网+双创”的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跨境电商人才输出质量,需要帮助每个学生“扬长补短”,实施扬长教育。要达到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强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完善个性化的学分制度,构建基于“互联网+双创”的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输送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时代。

(一)强化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特的个体,蕴藏着独特的天赋、气质、价值,他们呼唤自由的、启发性的教育。高校跨境电商应努力让学生拥有自由而舒展的学习体验,理应强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激发和唤醒学生独特的巨大潜能。

目前学生的培养正在从“追求成绩、追求统一、强调苦学、强调服从”向“追求质量、追求个性、强调幸福、强调尊重”转型升级,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理念。[5]因此,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以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为突破口,彻底给学生“松绑”,把自主、自由还给学生,彻底根除被学习、被教育、被考勤的现象,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人才培养“参差百态”的新格局,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实现个性化培养,为每个跨境电商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激发他们内在的无限潜能,这才是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为了适应全球电商发展新形势,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高校跨境电商除了摆脱工业时代人才培养理念的束缚外,还需将创新创业与跨境电商进行深度融合,个性化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创业精神方面,注重跨境电商人才的互联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使其善于用企业家的眼光和互联网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为跨境电商人才成长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将创新创业精神贯穿于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培养的过程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构建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课程体系

自“互联网+”植入校园,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学科壁垒正在消失。跨境电商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更加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为了满足“互联网+双创”跨境电商个性化学习的新需求和为跨境电商行业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课程体系。

1.智能生成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课程目标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感知学习情境,准确定位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习体验,缓解学习者认知负荷,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为高职跨境电商的每位学生提供智能动态课程目标。根据高校跨境电商的学生个体特征、跨境电商的基础水平和学习偏好、喜好的学习情境、擅长的跨境电商创业项目,对学生心态、思维、学习能力、创造力、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测试和诊断,为跨境电商学生智能生成一对一的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个人课程目标。

表2 传统跨境电商课程目标与个性化跨境电商课程目标差异对比

传统跨境电商课程学习目标是以专业课程为中心(见表2),围绕划一的具体学习标准展开,无视学习者的兴趣特长和跨境电商企业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学生的课程学习外在动力太过于功利化,自身学习的内在追求又存在盲目性,加之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分离,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而智能生成的跨境电商个性化课程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融入具体的创业项目或真实的跨境电商营运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技能培养与解决跨境电商企业真实问题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迎合互联网新技术变革引发的课程教育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也满足了“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2.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智能课程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当今的教育就是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年轻一代发声。[6]标准驱动的工业时代,“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相同课程设置优势正在退化,劣势则在“互联网+”创新创业背景下愈加凸显。如某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跨境方向)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被迫接受相同课程设置、相同课程结构,无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规模化”课程设置与“个性化”课程设置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在学校边界、专业边界、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的个性化、智能化、弹性化课程结构设置呼声越来越高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的个性化特征隐匿于复杂关联的大数据之中[7],大数据时代为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契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实现路径、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某高校跨境电商市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团队将跨境电商课程群项目化、问题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开发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智能课程平台。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真实问题设置主题,智能课程平台快速响应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且可供自主选择的动态智能课程学习体验单。

该平台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个性和兴趣来设计个性化智能课程推荐系统,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结构设计不再是传统的学校内、专业内、学段内闭环标准课程结构,而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去标准化的动态智能课程结构,实施课程项目化,项目问题化、问题序列化,用序列化问题的项目群将跨境电商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合,形成“互联网+”时代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新课程结构,将原来封闭、僵硬、一刀切的课程结构革新为开放、动态、自适应的跨境创新创业课程群和创新创业项目群,其优劣见表3。

表3 传统跨境电商课程结构与个性化跨境电商课程结构优劣对比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数据进行建模,挖掘其不同秉性的个性偏好与潜在特征;揭示出大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为高校跨境电商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智能推荐策略,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从群体到个体,再从个体个性化到群体个性化,真正实现幸福、快乐、自信的扬长教育。

3.动态生成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双创”的背景下,每个跨境电商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爱好和潜能,应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空间,实现扬长教育。而传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划一性学习内容,是补短学习而非扬长学习,是痛苦的学习而非快乐的学习,不仅压抑学生学习潜能,还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8]在“互联网+双创”的环境下,动态生成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学习内容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潜能自主组建学习长廊和学习中心,自发讨论跨境电商新鲜事和前沿动态,激发和点燃学生的智慧,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融合,动态生成学生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使得跨境电商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关注个性化学习变得更有趣。

从补短的课程内容学习走向扬长的课程内容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情和教情,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和兴趣爱好,动态生成吸引学生眼球的学习内容,跨境电商的学生才能沉迷与快乐、幸福的学习中。只有动态生成或个人定制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学习内容成为常态,才能培养出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国家、社会、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新需求。

(三)完善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学分制度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教育生态正在形成,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学科壁垒正在坍塌,学科边界正在模糊。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废除学年制、实施“三跨”选课制、出台学分互换制度等策略,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归还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兴趣的领域里自由翱翔。

1.废除学年制,实行选课制

学年制是不同秉性、不同潜能和不同爱好的学生被迫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完成相同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选择权被剥夺,有特长的学生不得不强屈之以普通,学习兴趣全无,严重扼杀学生个性。选课制注重学生秉性和爱好的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习的选择权归还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课,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目前高校的选课制形同虚设,而学年制又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学生的自由选课诉求,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真正实现创新创业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废除学年制,实行选课制迫在眉睫。

2.实施“三跨”选课制

“三跨”选课制,即“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选课制度。跨学科产生创新火花,“跨学科”选课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创新拔尖跨境电商人才,世界名校都在致力于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互联网+双创”型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和显著特征,但我国高校跨境电商“跨学科”课程设置和“跨学科”选课制缺席,人才培养出现人为设立学科壁垒,学科专业碎片化、孤岛化,不利于跨越学科“边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整合和运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多角度解决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应开设形式多样的跨学科选修课程,高校应出台激励学生“跨学科”选课的选课制度。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不同秉性、不同潜能的跨境电商学生在不同学期和不同年级间自由选课的需求,“跨学段”选课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扩宽跨境电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跨境电商的学生在兄弟院校“游学”、国际社区“访学”、无边界学习空间“自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满足跨境电商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跨学校”选课制的制定亟不可待。

3.出台学分替换制度

为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又不影响修完专业课学分,教育部和各省都在推动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9]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别规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等,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10]高校为自主创业(如开网店)和获得有关电商技能大赛奖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出台“特长补短板的学分替换制、大赛获奖及创业活动的学分抵扣制”,是高校对教育部推动学分制度改革和创新创业政策的细化与具体落实。其次学分替换制和学分抵扣制能够帮助跨境电商的学生实现学业与创业的零距离融合,创业带动学业,成就出彩人生,还可以破解高校培养和行业需求的矛盾,为跨境电商行业培养更多的创新拔尖人才。因此,高校应尽快出台《学分替换制和学分抵扣制实施细则》,提升跨境电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文化服务能力、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跨境电商企业所需的复合型双创人才。

[1]李娜.印度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4):75-79.

[2]俞永均,王瑶.跨境电商人才紧缺宁波如何破题[N].宁波日报,2016-7-5(8).

[3]姜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海关监管的新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17,(02):19-23.

[4]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

[5]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1):29-36.

[6]顾明远,彼得·圣吉.未来的教育:我们如何迈向新的时代——顾明远与彼得·圣吉凝聚东西方智慧的跨界对话[J].比较教育研究,2016,(01):1-6.

[7]周进.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一种过程支持框架[J].高教探索,2016,(5):11-15.

[8]丁瑞常,顾明远.面向未来的教育如何定位教师角色与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2017,(02):3-8.

[9]曾骊,张中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01):70-76.

[10]湛中乐.保障学生正当权利规范高校管理行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7,(09):14-16.

猜你喜欢

学分跨境个性化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学分美食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