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强国评述及未来展望
2017-04-11潘涛
潘 涛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6年有所下降约为3.55万亿美元。不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美国等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如何界定和衡量贸易强国,贸易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哪些差距?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西方学者比较注重贸易大国或强国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并不强烈主张国家层面的贸易强国战略;而我国虽然研究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问题的相关研究持续增加,但2016年才提出建立贸易强国的国家战略。因此,目前关于贸易强国的确切涵义及其衡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都尚无定论。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关于贸易强国及其衡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内容。
虽然国内外尚无公认的贸易强国涵义及其衡量体系,但是“贸易强国”与“贸易大国”密切相关,而“贸易强国”应是从“经济强国”引发而来。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我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因此,对外贸易也需要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目前,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看,国内对“贸易强国”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讨时期。
一、关于贸易强国涵义和理论基础研究与评述
关于贸易强国涵义和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研究过程。同时,关于“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理论研究往往结合特定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和判断,也就是说“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衡量指标体系往往就是其理论内涵本身。因此,这里以时间为序,探究“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的形成过程。
(一)传统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大国涵义和评判体系研究
在传统理论中,贸易大国就是贸易强国,国际贸易中拥有比较明显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贸易大国就是贸易强国。之后,新贸易理论主义者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比较优势理论,因此,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品种和规模成为早期贸易评判体系的标准。如Helpman(1985)[1]等人从产品差异规模和经济技术进步的视角分析比较优势。Krugman(1991)[2]等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市场竞争等概念,因此,规模效应高低成为该时期贸易强国评判体系的标准。Porter(1991)[3]认为贸易强国不仅是拥有较多比较优势产品和规模的国家,而是拥有巨大国家竞争优势的国家,因此,这就使得评判贸易强国标准的体系从注重一国的比较优势向对偏重于自身竞争优势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贸易强国涵义和评判体系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贸易强国的认识不在仅仅局限于贸易本身,而是越来越强调国际贸易制度构建与国际话语权。例如,瓦尔蒂克斯(2002)、大卫·墨非(2003)等人认为贸易强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外贸易规模大,有一个稳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拉动机制,有品牌研发等方面的优势,能把利益分配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Sophie Meunie等人(1999,2006,2007)[4][5][6]对欧盟的贸易政策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贸易强国必须能够主导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在国际政策制定或协调机构中拥有充分而有效的代理或投票权,能够实现国内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的一致。一个贸易强国不仅是全球化的大国,更是实现“贸易管理全球化”的大国。因此,进入21世纪后国外许多学者从贸易的开放度、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等角度分析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根据欧美专家研究的结果,贸易强国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的规模大,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当中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对外开放度大。
(三)国内学者对贸易强国涵义和评判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贸易强国的内涵界定大同小异,比如郝志功(2005)[7]认为:“贸易强国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类型多元的国家竞争概念。”赵晋平(2000)[8]则认为贸易强国需要具备四个特征:贸易规模很大,具有拉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机制,在研发、品牌等方面占有优势,掌握利益分配的决定权。余芳东、寇建明(2001)[9]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贸易大国;经济强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高度开放。陈泽星[10](2004)认为,贸易强国应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品牌认知度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等基本特征。陈飞翔(2006)[11]则认为贸易强国是指在出口商品和服务中高级生产要素的含量高、以价值型的贸易为主体、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主要利益的经济实体或国家。
(四)关于贸易强国评判涵义和体系的简单评述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强国内涵的认识国内外具有趋同性,这也说明对贸易强国的界定本身应该具有世界性。当前对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且大多数的学者都注重于定性分析,虽然也有不少的定量分析但是多限于国别的或产品的经验分析。概括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贸易强国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主要为:(1)贸易规模占世界贸易规模比重的大小。(2)贸易结构,除商品贸易外,还要着重考虑改过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的水平。(3)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即该国是否具有较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如何、外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水平和企业管理的水平如何。(4)国际话语权标准,即能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5)跨国公司的总数,即是否具有较强的对外投资实例,能否带动本国出口的发展。(6)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水平,即贸易强国必须是经济强国,经济实力强大是贸易强国存在的基本前提。(7)国际贸易参与程度,即该国对于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影响程度。
二、关于贸易强国的衡量指标体系的探讨与评述
对贸易强国的涵义和指标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深入挖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构建过程。考查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贸易强国的衡量指标少则四个多则二三十个,涉及产品竞争力、贸易结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多个方面。依据核心指标的内容和特征,目前大致有如下分类:
(一)强调产品竞争力和贸易地位的指标体系
学者们的大量研究是基于产品竞争力和贸易地位构建的贸易强国指标体系。典型的如,陈泽星(2004)[10]构建了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综合性贸易业绩指数(CTPI)来评判一国的贸易强国地位。陈泽星认为,一个贸易强国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是:(1)出口产品的结构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2)一国出口产品或外贸产业处在价值链高端;(3)该国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外部国际市场环境变化;(4)出口产品或服务的品牌程度化高。陈丽丽(2006)[12]从贸易规模、贸易竞争力、贸易结构、贸易风险等方面来设计贸易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柳思维(2006)[13]从进出口总额、出口结构、出口竞争力、出口质量、贸易条件、服务出口比重、贸易外溢效应、流通企业、外贸基础设施和外贸依存度十个方面来构建贸易强国指标体系。
(二)包含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地位的指标体系
在强调产品竞争力和贸易地位的基础上,有部分学者将非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地位的指标引入到贸易强国的评价体系中。如,张幼文(2004)[14]等从经济强国层面构建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全面界定贸易强国主要特征;陈飞翔和吴琅[11]等从贸易特征、外贸的基本面和外贸对经济作用等多层面角度来构建贸易强国指标体系;魏浩(2005)[15]等则通过基于国际贸易分工与贸易范围、贸易主体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变化,建立了一套评判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贸易条件与贸易结构、贸易主体与贸易内容、贸易差额与贸易市场及贸易品牌等方面内容;另外,郝志功(2006)[16]则根据IMD、WEM、迈克尔波特等人的综合思想,从贸易规模、交易效率、贸易品牌、制造业中心、贸易环境等八条标准来构建评判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杨双锋(2015)[17]的研究成果认为,不断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包含国际话语权和政治地位的指标体系
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应该将国际话语权和政治地位的指标纳入到贸易强国的评价体系中去。比如,张科(2006)[18]采用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国内经济基础、人文教育发展、贸易规则的制定等14个指标,选取22国家的相关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了贸易大国的四个因子——贸易指标、服务环境、国内经济影响程度、区域合作。何新华(2006)[19]则从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制度参与、抵御经济波动能力等角度出发,认为主要通过如下指标来评判一国是否是贸易强国:人均GDP、产业结构、经济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结构、跨国投资、汇率贸及易条件等。何新华等据此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经济规模、人均GDP、贸易结构、产业结构、汇率、贸易条件、贸易依存度、跨国投资、出口信贷与保险服务等)。据商务部部长高虎城[20]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也认为,“贸易强国是一个质和量的统一概念,只有坚持开放、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才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最终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四)关于贸易强国衡量指标体系研究的简单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们对于贸易强国评判指标的选取主要包括:人均贸易额、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商品结构、国际分工地位、企业国际竞争力、品牌的竞争力。部分学者也将产业结构、制造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国际投资水平、经济规模、人均收入甚至规则制定权力、贸易机制等指标纳入到贸易强国评判指标体系。这对于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总的来说仍然需要完善形成逻辑体系完整的、标准化的评判指标体系,以利于全面把握和评判我国贸易强国的地位,所以,本文认为应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再到经济大国(强国)和国际大国(强国)认识过程来深入把握贸易强国标志与评价特征,因此,相应评判指标体系的层次和内容也应当深入拓展。
三、关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及中国贸易强国实现路径的研究与评述
不同时期,贸易大国或强国的涵义是不一样的,人们对贸易大国或者强国的实现路径的看法也是不尽一样的。特别地,贸易强国的实现路径往往与一国的贸易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时代主题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关于贸易强国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路径的理论研究
贸易强国的实现天然是与一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密切联系的,国外的大量研究于此。H-O理论认为,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不同贸易模式产生的原因,这意味着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导致贸易模式的变化。贸易模式也会受到需求偏好变化的影响。Linder(1961)[21]认为收入分配通过影响工资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影响产品的相对价格,进一步影响贸易模式。Akamatsu(1962)[22]认为一国对外贸易模式大致经过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增长几个阶段,一国的贸易竞争力也会依此经历由弱到强的过程。Vernon(1966)[23]认为一国对外贸易模式大致和产品生命周期保持同步。Mark Sen(1984)[24]认为制度环境因素对决定贸易模式起了重要作用,制度通过改变生产和交易成本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Lucia Coppolaro(2013)[25]通过研究欧洲经济联盟主导GATT肯尼迪回合谈判的历史深刻揭示出,一个世界性贸易强国的形成不仅仅是靠外贸增长和外贸市场,更多的是靠国际贸易政策或协定制定中的谈判地位来获得的。一个世界性的贸易强国要在重大的国际贸易协定、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具有强有力的谈判力和控制力,对国际贸易或经济运行的通行标准或政策拥有有效的影响力,在重大的国际经济与政治事件决策中拥有巨大的谈判力。
(二)国外学者在不同时期关于中国贸易发展阶段的判断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感兴趣的研究热点。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判断中国外贸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如Makoto(1979)[26]利用一个重力模型分析了中国的贸易流动,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大量进口高技术密集品,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可有效促进本国生产规模扩张,提高生产技术,从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Denic(1990)[27]指出加工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中国在全球附加价值链中的定位,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模式。Prasad(1999)[28]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问题,他认为应客观地结合中国国情及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理性判断。
Christopher Michael Edmonds(2006)[29]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并继续在上升的国际贸易强国,认为中国具有诸如韩国和日本等那些早期的成功的出口型经济体的东亚贸易经验的共同特征,但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远远高于预期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如其所见,2013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James F.Paradise(2016)[30]的研究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在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贸易强国和经济大国。中国不仅全面参与已有的诸如WTO、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还创造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等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机构或组织,中国正试图建立一个与其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更相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一大贡献。
(三)国内学者在关于中外贸易发展差距的判断
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过程是贸易模式演进路径的一个阶段,国内许多学者在充分研究中国所处的外贸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贸易升级模式和路径。毛群英(2008)[31]采用2004年贸易的竞争资产与竞争过程来构建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判断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的差距与不足。郑甘澍等(2003)[32]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生态理论分析中国与美英德日4个传统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可能实现的路径。马淑琴、戴晋(2006)[33]等则把贸易方式升级归结为如下因素——理想的开放度、市场分散度、贸易主导力水平、贸易条件水平;而魏浩等(2006)[34]则从贸易分工、贸易主题、贸易范围和科技进步等层面来论证中国如何从一个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吴江,张杨(2016)[35]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目标内涵并具体化,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判别中国在贸易强国标准下的层次和地位。
(四)现时期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贸易强国转型路径的研究
随着我国政府提出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宏伟战略目标,我国众多学者对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这个问题展开了大量长时间的讨论。比如,张宗斌(2006)[36]认为,中国在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上就紧随美、德之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这必将会对世界经济与贸易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但是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在贸易结构、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贸易强国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张宗斌提出了如下向贸易强国跨越的路径——加强实施品牌战略、实行大公司大集团化战略、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大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等等。另外,赵仁康(2005)[37]也认为新时期我国的对外经贸加速发展,应该继续大力实施前期已有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尽快缩小与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的差距。对此,赵教授提出了科技兴贸、走出去、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多种战略。
关于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转变的战略路径选择,国内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学者们认为,为了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我国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外贸战略来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可以采取的战略包括:规范出口管理制度、新型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进口、培育大型跨国公司以及维护良好国际贸易环境等多种战略。刘建明(2007)[38]认为我国要根据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实时赋予并强化实施原有外经贸发展战略中的新举措、新内容,从而使我国较早地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宏伟目标。柳思维[39](2010)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迅速崛起为贸易大国离不开制度变迁,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仍然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促进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动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进而推动我国在服务贸易、金融服务、技术贸易等上形成新的优势,在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贸活动中力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五)关于我国贸易强国实现路径的简单评述
综合以上综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为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样本,对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等问题上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意义政策建议,为科学制定我国贸易政策提供了的直接依据。但是,科学选择我国贸易强国实现路径的前提是必须科学把握我国的贸易地位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这需要构建一套标准而又科学的评判指标体系。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定位应该从目前的对外贸易现实出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有新的飞跃,在贸易环境和条件方面应有显著的改善。同时,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还要根据顺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来赋予原有经贸发展战略新举措、新内容来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因此,需要从贸易强国、经济强国和国际大国的逻辑角度,寻求我国贸易强国实现的路径。
四、结论与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强国涵义及其评判体系与衡量指标体系的探讨是我国在国际贸易理论充分发展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展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西方学者比较注重贸易大国或强国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我国一直以赶超西方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贸易强国的涵义和评判界定上长期以美、欧、日等发达的西方国家为参考或标杆。在传统贸易理论中,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开始于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而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而关于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也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目前,国外学者主要是从贸易开放度、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等层面进行探讨。
对贸易强国的涵义和指标特征研究的是一个深入挖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贸易强国指标体系的形成和构建过程。考查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贸易强国的衡量指标少则四个多则二三十个,涉及产品竞争力、贸易结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多个方面。依据核心指标的内容和特征,目前大致涉及到:强调产品竞争力和贸易地位的指标体系;包含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地位的指标体系;包含国际话语权和政治地位的指标体系。
不同时期,贸易大国或强国的涵义是不一样的,人们对贸易大国或强国的实现路径的看法也是不尽一样的。特别地,贸易强国的实现路径往往与一国的贸易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时代主题也是密切相关的。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和观点,世界性的贸易强国的形成不仅仅是靠外贸增长和外贸市场,更多的是靠国际贸易政策或协定制定中的谈判地位来获得的。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美国等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就我国未来的贸易强国之路而言,重中之重有三件事情:(1)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谈判力,主导新旧国际经济机构甚至政治机构的规则制定或者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协调国内外贸易、经济政策,由以“国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阶段向“国际规则适应国内规则”阶段演变,即,对外推行国内成熟有效的贸易标准和交易规则;(3)占领工农业产品、服务及金融领域的价值高端、技术高端和信息高端,形成中国引领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总而言之,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定位应该从目前的对外贸易现实出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有新的飞跃,在贸易环境和条件方面应有显著的改善。同时,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还要根据顺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来赋予原有经贸发展战略新举措、新内容来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1]HELPMAN,E.,KRUGMAN,P.R.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85.
[2]KRUGMAN,P.R.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press,1991.
[3]PORTER,M.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2):95-117.
[4]SOPHIE MEUNIER,KALYPSO NICOLAIDIS.Who Speaks for Europe?The Delegation of Trade Authority in the EU[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1999,3(37):477-501.
[5]SOPHIE MEUNIER,KALYPSO NICOLAIDIS.The EU as a conflicted trade power[J].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2006,6(13).
[6]SOPHIE MEUNIER.Managing Globalization? The EU in International Trade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07,9(45):905-926.
[7]郝志功.贸易与财富和知识共增辉——走向贸易强国的思考[J].国际贸易论坛,2005(6):33-38.
[8]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余芳东,寇建明.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的差距[J].统计与社会,2001(10):11-13.
[10]陈泽星.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62000)[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飞翔,吴琅.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
[12]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3]柳思维.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6):23-25.
[14]张幼文.经济强国——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势与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1-210.
[15]魏浩,马野青.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2).
[16]郝志功.构建我国“贸易强国工程”的思考[J].经济众说,2006(5).
[17]杨双锋.打造贸易强国必须加快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对外贸易,2015(12):4-6.
[18]张科.贸易强国、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21-34.
[19]何新华,王玲.比拼经济实力-对外经济贸易强国主要特征和指标分析研究[J].国际贸易,2000(12).
[20]高虎城.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N].人民日报,2014-03-02.
[21]LINDER S.B.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C].Stockholm An Quist and Winke reprinted New York Garland,1983.
[22]AKAMATSU K.A Hislorical.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962,3(1).
[23]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5).
[24]MARK SEN J.R.Multinationals Multi-Plant Economie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6):205-206.
[25]LUCIA COPPOLARO.The making of a world trading power: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in the GATT Kennedy round negotiations(1963-67)[Z].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2013.
[26]MAKOTO.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
[27]DENIC.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New York.1990.
[28]PRASAD.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N].Oxford Economic Papers l999.51;15-39.
[29]CHRISTOPHER MICHAEL EDMONDA,SUMNER JONATHAN LA CROIX,YAO LI.The China's Rise as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Power[J].Economics Series,No.88,February 2006,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http://ideas.repec.org/p/ewc/wpaper/wp88.html.
[30]JAMES F.PARADISE.The Role of“Parallel Institutions”in China's Growing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6,2(21):149-175.
[31]毛群英.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析[J].经济管理,2008(19):11-15.
[32]郑甘澍,蔡宏波,罗彩瑜.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路径探析基于国家贸易生态位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1):4-13.
[33]马淑琴,戴晋.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升级的相关因子研究[J].财贸经济,2006(10).
[34]魏浩,申广祝.贸易大国贸易强国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40-46.
[35]吴江,张杨.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评判及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7).
[36]张宗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路径选择[J].社会学辑刊,2006(4).
[37]赵仁康.论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55-58.
[38]刘建明.试论贸易强国及其路径选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2):27-39.
[39]柳思维.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制度创新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