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综合平台
2017-04-11浦东新区总工会课题组
浦东新区总工会课题组
打造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综合平台
浦东新区总工会课题组
2016年是中央、市委、区委群团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浦东新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牢牢把握 “一切为了女职工幸福”的总目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途径,推进女职工工作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全力打造“爱心妈咪小屋”女职工实事工程。
女职工 妈咪小屋
浦东新区全力打造的“爱心妈咪小屋”,经过三年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以楼宇集中的沿江片街道、白领职工聚集的开发区为重点,以职场备孕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为重点,到目前已形成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功能深化、服务渠道多样的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阵地,并为完善女职工育儿的社会支持系统起到了积极补充作用。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区已建成小屋108家。
一、基本情况
1、总量阶梯式增长,服务对象由本企业职工向社会女性拓展
在过去三年,全区小屋由最初的34家发展到目前108家(其中自贸区并入已有小屋28家),比2015年同比增长86.2%。
其中,76家是企业自建小屋,占70%(外资企业51家,占企业自建小屋比67%),其仅限于企业内部职工使用。对外开放使用的小屋21家,同比增长75%,其中楼宇型小屋6家、园区型小屋3家,供楼宇和园区内的企业使用,集中位于金融企业聚集的陆家嘴地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张江园区。此外,位于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的“最高”小屋,以及同样位于陆家嘴地区的985公交枢纽中心的小屋等,均面向中外游客开放。相比白领扎堆的行业,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因女职工以外来务工者为主,一旦怀孕后往往选择辞职返乡生育,背奶情况不存在,很少建立爱心妈咪小屋,即使建立也是以办公室岗位的女职工使用为多。
2、硬件设备齐全,以满足女职工基本需求向打造星级“小屋”拓展
从“小屋”面积看,小于10平方米的共计24家,10平方米到20平方米57家,20平方米以上27家。其中,20平方米以上的“小屋”比2015年增加了19家,环比增加11%,可见许多单位对于“小屋”的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背奶妈妈”的需求,而是更愿意提供场地增加“小屋”多功能性。
从硬件设备来看,虽然“小屋”的面积普遍不大,但设备齐全,并且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拥有消毒柜的“小屋”占49%,独立洗手池的53%,82%的配备了冰箱,或是在公司公共区域设有冰箱,供存放母乳使用。同时,从配备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小屋”有了更加完备的清洁设备,部分还配备了电视机、镜子、书报杂志架等附加设备,为职业女性安然度过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提供温馨的服务。在今年的星级“小屋”评选中,3家获评“五星级”小屋,14家“四星级”小屋,21家“三星级”小屋,星级“小屋”累计数量占全区小屋的56.5%,“小屋”建设正向标准化、星级化方向发展。
3、使用率高,管理流程由按需管理向一体化、标准化拓展
全区小屋累计使用人次达到2228人次(面向公众开放的除外),其中每天使用人数超过15人的5%,超过10人的11%,超过5人的32%。在管理方面,为确保“小屋”的长效运行,我们制定了爱心妈咪小屋服务管理制度标准化样板,并采取“三专”管理模式:即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项用途。其中,专人管理指由小屋所在企业或物业指派专人管理。目前,41%由企业行政人员管理,5%由物业管理、52%由工会干部管理、2%由其他人员管理。专人使用是指采用专门的登记制度,供有需求的女职工使用。目前有93%小屋采取的是传统门锁,7%采取的是电子门锁,67%建立了使用登记制度。专项用途是指“小屋”作为女职工服务的重要阵地,除满足“三期”女性的特殊需求外,我们深入挖潜小屋功能,致力于将“小屋”打造成关爱女职工权益、促进女职工成长的综合平台。
二、主要做法
回顾三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推进“小屋”建设的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化管理运行机制。为解决各级工会兼职女工干部工作力量不够的难题,一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延伸工作手臂,建立健全工作项目社会招标制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以面向社会项目招标的形式购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以规范化指导、合同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绩效化评估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小屋”长效运行。另一方面健全了信息沟通机制,建立“浦东新区爱心妈咪小屋”微信群和QQ群,实现需求、服务、信息的上通下达。
2、深化功能拓展,建立捆绑式项目运作机制。我们采取女职工权益维护、职业成长、关心关爱“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服务“两轮驱动”的运行方式,通过项目联动、平台联建、资源联合、活动联体,一是服务内涵上,融入女职工周末学校流动课堂、“粉领驿站”实体关爱基地的功能,将“小屋”打造成既能保障女职工特殊权益,又能引导女职工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增强自信的关爱平台;二是服务对象上,从体制内女职工向体制外市民、游客拓展,从“三期”女职工向全年龄段女职工覆盖,从而推动工作方式从一般性服务向项目化运作转变,工作渠道从传统型向网络化、信息化转变,服务范围从点对点向面和块转变。
3、营造社会共识,健全全方位助力支撑机制。我国是一个女性高度就业的国家,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是职业女性的重要需求。“小屋”既是关怀“三期”女性的独立空间,也是职业女性交心交流、获取培训资源的重要平台,同时,它更具有呼吁全社会关爱职业女性的社会功能。为此,我们提出“企业提供空间、基层工会负责管理、上级工会给予相应资助”的三方合作原则,要求各级工会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共同营造全社会关爱职业女性的氛围,为职业女性发展提供助力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
1、快速增长的职工需求与指导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调研显示,近三年全区小屋数量迅猛增长,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职场妈咪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对“小屋”需求的迅猛增长导致服务能力捉襟见肘:一是时间精力跟不上。虽然有专门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但小屋的日常运仍以自转为主。各级工会女工干部时间精力有限,且多为兼职,缺少走进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时间。二是专业知识跟不上。虽然我们对小屋的装修设计、功能布局进行了标准化设计,但后续的管理运行、设备保养及保护女职工特殊权益等专业知识,与女工干部熟知的业务工作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屋”的规范建设。
2、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与专业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要把“小屋”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管理是基础。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是建章立制宣传不到位。虽然每个“小屋”都有运行管理制度,但对制度的宣传有限,书面成文或上墙公示的较少,管理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卫生清洁管理不到位。“小屋”有较高的卫生清洁要求。虽然不少“小屋”都配置了卫生设备,但仍有部分企业的女职工因为屋内没有独立的冰箱,只能把母乳保存在公用冰箱内,而且大部分“小屋”都没有专业的清洁消毒设施。三是队伍建设不到位。小屋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所在企业的工会干部、行政人员或者物业管理人员兼任,表现出临时性、兼职性、随意性的特征,缺乏专业机构的培训辅导。
3、多元化的功能需求与工作经费支撑不足的矛盾。加强“小屋”的阵地建设关键是深化小屋内涵,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满足基本需求方面,一方面由于资金有限,缺乏购买物资的专项经费,部分小屋还是基本配置,不能提供冰箱、消毒柜等专门设备;另一方面母婴用品消耗补给有所不足。为解决母婴消耗品使用过快的问题,今年我们设立了专项资金,与母婴品牌合作,实行季度配送,但从实际来看,仍有部分使用人数超过15人的小屋存在母婴用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拓展平台功能方面,作为女职工特殊权益的关爱阵地,“小屋”的功能设计目前仍停留在满足“三期”女职工的特殊需求上,在提升女职工素质、促进女职工交流等方面,还缺少有效的途径和举措。
四、建议与思考
1、探索搭建“同心多层”的组织网络,推进管理一体化。以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为“核心”,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轴线”,以各区域小屋为“块面”,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管理体系。在区总层面:一是优化顶层设计,依托社会组织,加快形成“小屋”管理运行一体化服务体系;二是强化星级评比,以市总工会星级小屋评比为契机,主动对标、加快对接,推进小屋建设标准化、星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星级“小屋”交流会、管理员培训会等形式从工作思想、服务理念以及专业知识等角度全面提升管理者素质,推动小屋转起来。
2、探索形成“一屋多用”的运行模式,推进服务精准化。特别是要在确保“小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小屋长效运行:一是服务菜单化。要立足女职工实际需求,推出“小屋”流动课堂、沙龙活动、“微讲座”、“微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女职工多样需求;二是监督机制化。要针对“小屋”建设效果,通过职工自评、工会互评、党政点评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小屋活力;三是建设环境优化,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同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为“小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探索形成“开门建屋”的保障体系,推进运行常态化。加大资源整合,提升工作能级:一是积极争取同级工会的支持,推进工会把“小屋”工作经费列入全年预算,保证“小屋”的日常运行。二是导入社会有利资源。一方面要摸准需求找准定位。在认真研究各年龄、各层次、各工种女职工的需要上设计活动增加活动的吸引力。采取点面结合、长短互补、高低端兼有的活动模式,推动活动普惠化、精品化。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整合物资资源、培训资源,志愿者资源等,形成各方支持、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