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评言论写作要“接地气”

2017-04-11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接地气时评写作者

文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作为理论评论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评言论文章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写作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要写出“亮眼球”“接地气”的时评言论文章,写作者要在放大人生格局和创新表达方式上下功夫。

放大人生格局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传授写诗经验的《示子遹》中,有两句含义深刻的话:“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大意是说,要想学习写诗,不能就诗学诗,应把精力放到诗外的天地、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上。这一经验之谈不但适用于写诗,写作时评言论文章也同样如此。

时评言论文章要充分发挥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引领舆论的功能,作者就必须是一个胸襟开阔、爱憎分明、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人,能写出文采飞扬、慷慨激昂的文字。一篇千字文《信仰的味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刘云山、刘奇葆等中央领导曾作出重要批示。文章作者伍正华说:“有党性的作者(列宁语)之价值,八字而已:‘文字忧党,文章报国’。文风之风,乃情感之风、思想之风、文采之风。古往今来,有大情怀者,始成文章之大气象。”

有谚语曰:“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要烙出足够大的饼,就必须放大烙它的锅。同理,要写出好的时评言论文章,写作者必须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拓展胸襟,开阔眼界,磨炼思想,志存高远,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首先要强化理论武装,当前尤其要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髓要义,紧贴改革开放主战场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写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论述、新颖的角度,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

创新表达方式

“文者,贯道之器也。”写作时评言论文章,要树立一种让文章深刻影响人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高远目标。这就要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把文章写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生动鲜活,尽可能地少一些呆板、枯燥的说教和口号,多一些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含量,力争做到有血有肉、血肉丰满,为读者喜闻乐见。

要善于讲故事。还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赞许的《信仰的味道》为例,这篇千字文之所以打动人心、影响广泛,除了主题重大外,还在于创新写法,通篇讲述了几个短小经典的故事。其实,不仅新闻作品要注重故事性,时评言论文章也要善于“抖包袱”、讲故事,通过润物无声的表达方式,把观点和道理巧妙地包含在故事中。笔者平时在写作时评言论文章中,也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比如在获得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和云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作风建设进行时”征文一等奖的作品《别对小事等闲视之》中,借一位领导干部的经历讲出观点:“‘小事’不做好,容易出‘大事’。”在《上好家风这堂课》中,以朱德同志曾给家人规定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等“三不准”这个故事来开篇。

要精心锤炼语言。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观点和立场、态度的载体。研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会发现他的文章不仅思想深刻,高屋建瓴,充满远见卓识,而且语言质朴精炼,引经据典,一语中的。他在讲“党八股”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时说:“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这既是对“党八股”语言的鞭挞,也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深刻犀利、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会发现他的语言充满了魅力,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写作时评言论文章,也要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解惑释疑,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循循善诱,杜绝那种居高临下、僵化刻板的“讲话体”、命令式语言风格,潜移默化的铺陈观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接地气时评写作者
时评的一般思路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写作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