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观止》常读常新

2017-04-11云南省丽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滇西北唐诗三百

文 云南省丽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

在滇西北的小城里,我的阅读仿佛是一片叶子,在层层叠叠的高山与幽深的峡谷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着。在远离了文化中心数百年的边地,滇西北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传统,以诗文的形式,闯进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世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长期以来养成了滇西北的人们始终对遥远的中原保持着一种崇敬。在那些竹林掩映着的村落里,孩子们朗读着的诗词与篇章,使他们记住了寒山寺、天姥山、长城、乌篷船、黄鹤楼、楼兰,学会了风声鹤唳、如火如荼、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却怎么也找不到,在云南能够让人记住的东西。是的,就连我自己,也很少会对“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和“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做过多的留心。这样的情形,使我的阅读也沿袭了前辈们的视角,正襟危坐地手捧着一本本发黄的典籍,潜心品味那些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先人们留下来的经典。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高山峡谷之外的那些地方,确也有让人试图用尽平生的时光去反复诵读的经典。在滇西北的盆地里,我居住的陋屋里的纸张,散发出边地特有的潮湿,而我的独居,恰恰形成了与这片土地相反的景象。和往常一样,我并没有对身边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沉静的阅读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一定会与一部经典遭遇。

我的阅读肯定会不可避免再碰上《古文观止》。

中国文化传统里,与《古文观止》性质相似的选本还有《唐诗三百首》,二者在中国绝对是极具权威性的古文选本。但是在国人的阅读经历里,没有见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翻一翻《古文观止》,哪怕是仅有的一次。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同样是国粹,《唐诗三百首》成为不是夏里巴人的夏里巴人,《古文观止》成为不是阳春白雪的阳春白雪。《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风华正茂的时代,《古文观止》却为我们记录了中国大半部人文历史的精华所在。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许这里面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诗三百首》的功利性,而对于《古文观止》的阅读,除了能够在那些文字里读到一些前人对某些人所作所为的私人评价之外,再不能为自己的颜面与荣光增添一些东西。所以,这本注解与正文同样丰富的经典,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太多的入口,只好等待着有心人,在孤独、落寞、失意、怅惘的时候,才会放弃众多无法实现的欲望,在长吁短叹中阅读。这就是尘世中我们经常看到了隐者抵达《古文观止》的途径。

当然,在众多隐者当中,还是会有很多人绕过这本书,直接沉落到比《古文观止》更遥远的《周易》《老子》里去,把失意归根于风水之类的因果里去,一边喃喃自语放鹤田园,一边侧目庙堂之高。因此,《古文观止》似乎更多了一些寂寞,仿佛要无人问津了。然而,《古文观止》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有人一读再读。我有两本《古文观止》,一本是中国书店1982年8月出版的繁体字版本,到1993年,它已经印了5万7千本了。还有一本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到1991年,也已经印了20万本了。如今,时间又隔了20多年,这本书到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版本,大概也只有专门从事研究和出版的人才知道了。

《古文观止》是一本特别厚重的经典。这里并非只是说它包含了中国由周至明的思想与文学精华,从最浅的层次来讲,它的厚度与重量,远远地超过了《唐诗三百首》。因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随手放进口袋里,在茶余饭后掏出来读一读,必须是心神宁静的时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才会读出其中的境界来。

《古文观止》与众多的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臧僖伯、子鱼、唐雎、冯谖、邹忌、苏秦等故事,记录了古时的士大夫种种军事智慧与谋略,却始终在告诉你出世时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在列国东征西讨战争刀光剑影里的道德华彩。在那些远古时代,前人的个人魅力,如梅香远溢,闻之醉人。在《古文观止》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事件和记录,更多的是人性品格的外化呈现,比如:“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样的句子与段落,随处可见。

厚厚的一本《古文观止》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描述远古时代的战争,通过硝烟弥漫里的人影,把智性展现出来,满足了一些人窥视铁血时期强势品格的欲望。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古文观止》就不难发现,这本书还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哲人,它让你能够不断地领略到一种惊人的胸怀与气质,不动声色地让人为之倾倒。当我的目光绕过《出师表》《屈原列传》《岳阳楼记》等荡气回肠的篇章,我总是要在《李陵答苏武书》《陈情表》里停留很久。苏武在中国历史里的跋涉,不知道支撑了多少人的精神,使其为之而自豪,并引以为典范。与此相比较,同时代的李陵则因为投降,被写进了一段又一段史书里,为众多将相人臣所不耻。但是,被奉为古文经典的《古文观止》却收录了一个投降者劝降苏武的书信,真不知道编这本书的吴楚材和吴调候,当初是怎么想的。但是,作为一个叛臣贼子的见证,却与《出师表》之类的垂世名篇同列一卷,在那字里行间,我读了却同样是感人的。也许,这就是散文所特有的气质吧。

随着我自己的创作逐年深入,我经常会在内心深处对散文本身所应该保持的本性,在偶然的一些宁静时光,淡淡地思考。散文这一看似很随意的文本,他原本是应该把心理,纤尘不染地显现出来的。一本《古文观止》看似太复杂了,但是它却只有一个主题:做人。那些被文字固定在长长短短的篇幅里众多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了一支队伍,有的面色严谨,有的放浪形骸,有的痛哭失声,最后告诉我的,却也只是一个问题:他们都在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愫,随时随地,在不经意之中,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信念厮守着,甚至不惜失去繁华与生命。书里的人,以及写这些篇章的作者,都早已作古了。那些死去的人,有人为了功名夙夜难眠,有人为了君恩奔走四方,有人为了民愿泣血沾巾。当他们在人生的半途上目光凝重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远古的文字,记住了一些人,也让一些人被人记住了。

文字里有宝马香车,文字里也有血。《召公谏厉王止谤》里说:“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世人都知道,厉王位为天子,仅因“止谤”就杀人无数,这里有血,杀人的血。而“流王于彘”,王也死于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暴君里,数千年仅夏桀、商纣、周厉王、楚灵王、秦二世、隋炀帝而已。《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五人墓碑记》记载了明时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因反对魏忠贤而被处死的情景,文章里说:“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这里有血,被人杀的血。还有一篇《徐文长传》里说的是著名画家徐渭。人们只知道徐渭的画贵为一代宗师,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些与画无关的鲜为人知的事,文章里说:“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这里有血,杀人和自杀的血,当然也有被人杀的血。

猜你喜欢

滇西北唐诗三百
滇西北生命体验的诗性吟唱——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解读之漫议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滇西北高原机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滇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关联性研究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不选李贺的诗
旅游精准扶贫实施策略和绩效评价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
文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