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2017-04-11刘晓楠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价值观文明

刘晓楠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刘晓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并提出有益于人类社会探索更好制度的“中国方案”。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方案的自信来自中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的误读、西方霸道文化、中西方文明的竞争、自身软实力与话语权不够强等成为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价值因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包括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用文化自信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崛起,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价值观自信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交流互鉴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正在显现,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大国之间博弈激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所有这一切,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格局,并给各国发展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如何推动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了“天人合一”“和为贵”“世界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了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和智慧,增进了中国同世界的沟通认知,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5000年,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说,不断焕发新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动因,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资利用的丰厚资源。

和谐作为一种价值观,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不仅为中华民族所推崇,也是对全人类都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平等、祥和、安定、和谐,是古今中外、不同国度人们的共同愿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思维方法向来十分重视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西方国家,无论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的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向往、描述和追求,直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的和谐思想,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中国在构想和谐世界基础上,进一步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基础,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进而把中国梦同世界梦连结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并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对中国方案的自信何来?来自中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度。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用实践证明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与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在更深层次上讲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因而,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的纵深,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可以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秉持这样的文明观,不同文明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和谐进步。而西方某些人鼓吹“文明冲突论”或“文明优越论”,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因素

当今国际社会存在着诸多影响和平与和谐的因素,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民族纠纷与种族冲突、恐怖主义与恐怖活动、贸易保护主义与金融危机、贫富分化与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武器扩散、能源问题以及其他威胁安全的因素等,这些通常都与特定的利益相关联,并使得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现实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价值主张心存疑虑,不乏质疑的声音。

(一)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所具有的影响和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也开始使部分国家感到产生了一种新的压力。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视中国为“异类”,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主要集中涉及中国的军事、经济、生态与文明等几个方面:中国军事实力增强,是否走上军事扩张之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巨大的生态成本不仅威胁自身环境,也给周边国家带来威胁;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构成威胁等等。此外,所谓的 “中国威权论”“中国殖民扩张论”“中国不文明论”“中国崩溃论”也甚嚣尘上。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读,重要原因在于西方强大的媒体攻势、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及其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力。可见,在中国崛起的大局下,一些国家采取的是价值观先行的典型做法,普遍具有某种狭隘的心理和不够包容的姿态。

(二)霸道文化妨碍民主化

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而不应该行霸道。孟子将统治方法总结为王道和霸道两种。王道讲究仁义,以仁德服人,以惠养民,霸道讲究实力,以武力措施征服对方,强迫对方承认自己的地位。孙中山曾说过,近几百年来,西方行的是霸道的文化。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因其硬实力和多样的价值观以及多样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度雄心勃勃地希望重塑世界新秩序和提前防范下一个敌人的崛起。皮尤研究中心在2004-2005年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16个国家的多数或大多数民众认为美国对世界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对美国负面态度的思想,通常被称做“反美主义”。[2]美国的霸权主义体现在:第一,美国总想作为世界警察对全球议题进行干预;第二,美国干预其他国家事务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第三,美国为达到这些目标而使用的手段通常都是强制性的。比如,美国1999年干涉科索沃问题,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中美撞机事件,对台武器出售,南海问题等等。美国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做法已经严重妨碍国际关系民主化。

(三)中西方文明的竞争性

在全球化过程中,文明的竞争与融合是一体的两面,而竞争远大于融合。企图由单一文明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在接触和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文明之间的误解、摩擦甚至冲突。中华文明在历经几千年递变之后实现伟大复兴,对其他文明是一个挑战,但不会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会极大地促进世界文明的和谐,因为我们既在提倡也在践行着“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框架来解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战争,认为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造成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造成的,他既声称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又声称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亨廷顿在其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显眼地将儒家文明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可能“惹麻烦”的文明,声言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3]这显然是亨廷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文明,可见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四)软实力、话语权不强

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既表现在政治制度层面,更渗透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中。因此,软实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建设,而且需要核心价值的凝练与突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过去我们通过搞“经济外交”与世界建立起一个以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关系,对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则缺乏足够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共同利益,也需要共同的价值基础。共同价值的缺失也给国家间的关系带来隔阂与束缚[4]。

西方世界的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仍占垄断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很模糊。中国可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软资源”不足。在国际交往中,崛起的中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声音,缺少核心话语体系,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话语来说明中国,让他人了解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解放和话语方式的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们文化影响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政治运作方式所积累和形成的特殊的话语方式,使我们的文化和观念传播的效果不强。要想对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就必须转变我们的话语方式,学会用外国人能够理解的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表达中国的声音。

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思考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都应该得到承认和珍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和谐”将取代强调“冲突”的斗争哲学,成为世界的共同价值,它给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以生存的“合法性”,这最终必将打破西方霸道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呈现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与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有所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崇尚包容。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一直持颇为开放的心态。历史上对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传入,总体上都不排斥,而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当今中国要和世界共享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无论从中国文化还是从中国改革开放来讲,中国能跟世界分享的共同的价值观都在不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世界多极化一方面形成了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矛盾、对立、摩擦乃至冲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要携手合作应对各种挑战,就要摒弃以往的那种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进而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5]。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出鲜明的文化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才能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二)用文化自信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兼爱非攻”“与人为善”“扶贫济困”,都是世界人民公认的道德要求,国际社会也广泛接受。和谐是美,美是和谐,因此我们要将世界各国崇尚和谐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具体运用有: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也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和平、和合、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为基础,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目标,主张不管国家贫富如何、大小怎样,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往、吸收、融合,让每一种文明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焕发出生机。这种提法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它与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权政治的价值观完全不同,提供了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本质上不是冲突的,而是宽容和共享的。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为分歧和冲突的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比如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不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在不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不直接对抗美国,善于平衡协调中美之间的利益矛盾,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智慧。

正如张维为所提出的,“中国人今天要做的就是通过和而不同等理念去影响这个世界,揭示唯我独尊思维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点破意识形态偏执狂的愚昧。给西方话语霸权画上一个句号,从而为世界赢得更多的公正、繁荣与和平”。[6]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这头雄狮虽然已醒,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就是要兼收并蓄,虚怀若谷。中国不是靠战争崛起,而是靠和平融入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中国已不是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而是积极的塑造方[7]。中国塑造世界的逻辑应是通过引领全球化,化中国梦为世界梦。中国不会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循环,而是提出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和谐地区、和谐世界。由于中国近代遭受过许多外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切肤之痛,因此中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8],对外援助、投资贸易从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互相尊重的态度。

3.合理地斗争

和谐价值观认为,事物存在着多样性的统一。和谐思想本身就内含合作思想,因此,对于非对抗性的矛盾要尽量用协商、协调、平衡的方法去处理,使不协调达到协调、不平衡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对抗性的矛盾,还要不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等原则,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地和平发展。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欺负、压迫、侵害,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运用政治智慧和各种手段进行斗争。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提供了对敌斗争的智慧。对于侵略我们国家的图谋,我们要坚决进行自卫反击。譬如,在南海问题上,面对挑衅中国主权海岛的菲律宾,中国政府尽量以外交手段,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但是,为了捍卫本国的主权、领海和岛屿,在需要的时候,也要进行坚决的斗争。日本上演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以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不仅在外交政治战场、经济战场对日本进行反击,还进行多项特别有明显针对性的以海空战力为主的多兵种联合实弹演练,这可看做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不排除使用军事斗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崛起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也是社会制度的崛起,同时还应该有价值观念的崛起。法国的崛起,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相伴随;英国的崛起,与自由贸易的理念相联系;美国的崛起,与民主、人权、世界秩序相交织。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台后也明确提出价值观外交,并诉诸政府行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价值观外交”的概念,意在与中国竞争在亚洲的影响力。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提升各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扎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中国崛起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发展,而且应该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的崛起,[9]这包括中国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应该是中国价值观得到弘扬和升华的进程。

(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价值观自信

中国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在当今文化思潮激荡的复杂背景下,要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构建我们的话语优势,必须实现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必须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向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现代文化向“国际化”“世界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和对外话语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内在优势,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转化为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努力实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不断增强“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和解释力[10]。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 而不是思想观念。”刚竞选美国总统失败的希拉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说中国人没有、也不能给世界提供价值观。这当然是罔顾历史的,而有些国人一如既往地选择用西方话语来解释自己,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话语权、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理论,当然更不用说是文化软实力了。我们应当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面对西方的强大攻势,价值观的主动表达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在与西方的正面交锋中体现我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对外正面地讲授传统文化。比如,在出访欧洲提到中国传统国际秩序观时,他引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词句,反驳了西方近代以来,“主导性大国”和“崛起性大国”必将爆发冲突的看法,强调“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战胜的;在提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古代中国与周边邻邦友好交往的时候,他提到了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唐代活跃的对外交流;在提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理念与和平的关系时,他提到了“国泰民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智慧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他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大舞台上的重要传播者[11]。可见,要走向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首要是要做好价值观的主动表达,也就是说不断寻找机会,积累能量和历练技巧,在国际社会的各种场合争取和把握我们的话语权,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应对策略。不轻易地放弃发表独立观点、展示自我态度的任何机会。这样才能解决好国内话语“失序”问题以及国际话语语境中的中国“失声”问题,从而掌握中国在国际话语竞争中的主动权。

[1]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16-05-31).http://opinion.people.com.cn/ n1/2016/0531/c1003-28394300.html.

[2]彼特·J.卡赞斯坦罗伯特.谁在反对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上海:新华出版社,2010:336.

[4]王月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软实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75.

[5]周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N].南方日报.2014-06-16.

[6]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11:142.

[7]王义桅.“醒狮”中国主动塑造世界的途径[EB/OL].(2014-08-21).http://theory.people.com. cn/n/2014/0821/c112851-25513454.html.

[8]张利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认同[N].中国科学报,2012-08-06.

[9]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7.

[10]王永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N].新华日报,2014-10-21.

[11]金灿荣,郭振家.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J].党建,2014(5):60.

刘晓楠,女,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中华文化、两岸关系。

猜你喜欢

共同体价值观文明
爱的共同体
我的价值观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