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社会工作的作用

2017-04-11谭雅君郭占锋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者贫困地区标签

谭雅君,郭占锋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社会工作的作用

谭雅君,郭占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思想新突破、思路新探索,势必对新时代的扶贫开发产生影响。农村社会工作对扶贫工作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表现在“以人为本”成为精准扶贫的价值取向,贯穿在整个扶贫工作之中;去标签化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通过去标签来改变固定僵化思维;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经验,促进了精准扶贫模式的完善;服务型角色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力量。

农村社会工作;精准扶贫;精准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专业,涉及面广,而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农村社会工作非常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在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下提供了众多的相关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工作经验,推动着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一直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与“粗放”相对,强调用精细化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扶贫。精准扶贫中的“准”指的是明确扶贫标准,瞄准贫困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项目。由此得出,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反贫困,同时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农村地区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内容。精准扶贫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有很多契合点。[2]本文结合两者的相同点来展开,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去标签化的工作任务、反贫困中的精准扶贫模式和成为主要力量的多重服务角色四个方面来阐述精准扶贫,同时探索农村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以人为本”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取向

农村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农村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念之一,也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为农村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3]118而精准扶贫模式也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关注农民的需求,重视对农村贫困群体生存状态的了解,通过资金支持、教育培训等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以人为本”思想贯穿扶贫工作整个过程。[4]扶贫工作不仅帮助农民卸下思想包袱、调节其心态,还帮助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支持,提高农民的社会参与度。[5]为贫困者和贫困地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动员更多、更广范的群体参与到扶贫活动中来,起到完善扶贫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精准扶贫工作已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而是需要政府、贫困群体和社会三方共同的努力。贫困者由最初的被动接受帮助到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从传统的单纯救济式扶贫发展到“造血”式扶贫,这得益于扶贫工作“以人为本”的精神。[6]146-148

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其价值体现在“平等”“多元文化”“人的潜能”“参与权利”“增权”等原则上,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以“以人为本”的理念。[3]119-122

(一) “以人为本”构建平等关系

现实社会有诸多因素导致了很多不平等现象,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人总是把心中的农民形象与“知识缺乏”“贫困落后”等联系到一起。僵化的思维造就了固有的认知,对农民固有的刻板印象,实质体现了双方处于不平等状态上,缺乏对农民的尊重,自我优越感扭曲了双方的平等关系。[3]119“以人为本”则需要双方站在同一平等关系上来看待彼此,做出理性的认识,而不是闭上眼睛不看对方,就觉得对方是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这只会让自己陷入不良思维中。扶贫工作需要平等关系,只有平等的双方才会有共同的话语,才会达到扶贫的实际效果。[7]倘若扶贫工作者高高在上,以俯视受助者的姿态给予同情与施舍,只会让受助者感到不受尊重、被轻视等,不良情绪油然而生,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不接受。这样的扶贫工作是不可取的。

(二) “以人为本”尊重多元文化

单一的价值标准会导致人们在不同程度上排斥其他文化的存在,限制多元文化的发展。“贫穷”与“富裕”对立,“传统”与“科学”对立。这显然没有体现多元文化的价值,当文化出现“好”与“坏”二元的对立价值时,“贫穷”“传统”就意味着低人一等,而“富裕”“科学”就意味着高人一等。为了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必须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尊重并保护多元文化。[3]120-121

(三) “以人为本”注重强化个人潜能

在扶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相信每个贫困居民都是独立的个体,尽可能地给予一定支持或者机会,激发他们的潜力。只有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有信心和动力不断激励自己改变现状,在进步过程中体会到改变的力量,坚定信念,积极摆脱自身贫困处境。[8]

(四) “以人为本”强调维护参与权利

贫困居民的平等体现在权利的平等上,特别是参与权利。参与能激发个人成长、提升意识,满足自身的需要等。扶贫工作需要向农村社会工作学习,号召贫困者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一起为自己量身定做扶贫计划与方案,按照“精准”两个字的标准来努力。贫困者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的大小,所以扶贫工作需要贫困者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权力的平等。[9]

(五) “以人为本”突出增权能力

增权立足于贫困者的无力感和无权感,主要是协助贫困者重新获得或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协助的过程需要扶贫工作者融入农村地区,与贫困者一起通过扶贫计划和方案来采取行动,提升贫困者的能力意识,消除无力感、无权感,达到增权的目的。[10]增权的实质是赋予贫困者权力,缓解不平等现象,达到一定程度的平等。[11]

理解这五个原则才能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与认识,以这五个原则为基础的“以人为本”才是完整的、全面的、科学的、实际的。“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强调个人的参与权,赋予自身所弱化的权力,包容不同的合理的价值观念。[12]“以人为本”是农村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应该坚持的价值理念,扶贫者与受助者是平等关系。这种关系要一直维持,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真诚友好地对待受助者,满足受助者的基本需求,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受助者信任扶贫工作者。这一信任关系能帮助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扶持。例如,根据实际情况为贫困村修建通往外界的公路,或者根据当地教育现状为他们建立一所学校,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状况,但是还缺乏对他们心理的扶持。只有自身想寻求改变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有效脱贫。“以人为本”看重贫困居民的实际需求、自身能力建设等,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有了基本的价值理念后,精准扶贫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而前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标签化。

二、去标签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

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人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该理论指出,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13]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往往被打上“弱势群体”“困难户”等烙印。农村社会工作的去标签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从认知和行为上去掉对他们的固定标签、改变思维定势以及从赋权的角度去开展工作,才能得到农村地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的标签理论给扶贫工作带来四点启示:首先,在对待精准扶贫对象时,要放下对贫困者的偏见,尊重贫困者,明确其行为选择权,理解其生活处境;其次,应该帮助贫困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生活处境,正确对待贫困问题,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再次,积极做好贫困者家庭、邻里等群体的引导工作,让与贫困者密切相关的群体意识到歧视的存在,帮助其消除思维偏见,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最后,积极鼓励引导贫困者融入社会,帮助他们自我认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

(一) 明确标签作用,摘掉负面标签

标签包括正面标签和负面标签,正面标签具有激励作用,负面标签具有消极导向。精准扶贫工作中去标签化指的是在对贫困者和贫困地区开展工作前,要摘掉负面标签,例如“弱势群体”“弱势地区”,改变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势,正确认识贫困者和贫困地区,不带有色眼镜,不先入为主。扶贫工作要顺利进行,去标签化是工作者首先应该重视的任务。精准扶贫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不断持续开展的。扶贫工作涉及的地区范围广、领域多,涉及贫困人口多,扶贫工作是我国长期工作的重点。而精准扶贫是“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任务艰巨,目标明确,所以对整个社会来说,精准扶贫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不仅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福利,还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福音。当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和困难存在。[14]例如,扶贫对象识别不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有些人原来是贫困户,后经过创业脱贫,而没有及时退出贫困档案;有些人原来不是贫困户,但是由于生病等原因治贫,而未及时进入贫困档案。[15]在扶贫过程中要避免思维定势,不要以为贫困户一直就是贫困户,而是要定期实际走访,及时掌握信息。

(二) 树立正确认知,关注心理状态

去标签化不仅强调修正思维,还强调树立正确的认知。农村社会工作提倡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思维、信念和行为方式来改变其不良认知。[16]认知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艾利斯提到,人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思考的潜能。[17]人的非理性思考带来的是消极情绪,引发的是不良适应力,贫困者难以适应所处的环境会带来的不良行为后果。积极地运用标签理论,能及时地帮助贫困者和贫困地区正视贫困现状,形成正确的认识,由积极的认知带动积极的行动。这是扶贫工作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但是往往会被忽略,而精准扶贫看重贫困者的需求,提倡有针对性的扶贫,这是扶贫工作的进步。去标签化、树立正确认知是贫困者的需求之一,贫困者需要他人撕下“弱势群体”的印象标签,需要被尊重和被接纳。扶贫工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等只是一个方面,扶贫者还要关注贫困者的心理层面,不然扶贫只能暂时缓解贫困者和贫困地区面临的困境。

(三) 帮助激发潜能,推动助人自助

去标签化的背后是要给贫困者赋权和社会支持。在农村社会工作中,不管赋权是被视作为一种理论或专业实践,还是被当作是一个服务目标或心理状态,它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激发个体的潜能。对待贫困者的时候,首先,要相信他们的潜能,能看见他们的优势,例如他们拥有勤劳朴实、坚强的特征和踏实苦干、不抱怨的精神;[18]其次,要增强他们的权力感、能力感和自信心,贫困者也有自己的各项基本权利,扶贫中要帮助扶贫者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意识;最后,增强贫困者自我帮助的能力。扶贫涉及贫困者和贫困地区的众多方面,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扶贫,让贫困地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都得到支持,从而使贫困者受益,使他们在获得扶贫帮助的过程中,认识到脱贫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帮助下有自我脱贫的意识和行为,使他们逐渐增强自我帮助的能力。这也是农村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思想的体现。贫困地区和贫困者通常比较缺乏社会支持,但是在扶贫工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完全有能力来完善自我的社会支持网络。我们首先不能让贫困者自我否定,给自己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认为自己在社会中无收入、无社会地位,属于边缘人士;其次,科学地提供扶贫计划,为每户带来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脱贫方案,他们才有信心和动力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才有勇气正视自己,并主动与社会交流,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方式。这一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现代社会关系支持网络,这一支持网络来源于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等;最后,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或从与他人的沟通互动中获取社会资源,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将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收获,最终由“弱”变“强”[19]。这一过程较漫长,但却是扶贫工作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精准扶贫模式在扶贫工作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积极推动作用,所以精准扶贫模式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三、精准扶贫模式是反贫困工作中的经验总结

农村社会工作涵盖的领域包括反贫困、能力建设、社会支持等方面。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农村反贫困策略变化发展的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的社会救济为主的农村扶贫;第二阶段是以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来消除贫困;第三阶段是开发式扶贫;第四阶段是扶贫攻坚,现已进入到扶贫攻坚阶段。[6]149

精准扶贫的实质是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反贫困,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有较多相似之处,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能为精准扶贫模式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 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中学习科学方法

中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政府主导型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其二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而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政府大力倡导的模式,各省各地正运用此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施办法等,在扶贫过程中时刻以精准扶贫为导向。[6]148-149精准扶贫要学习政府主导型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中提倡的政策和思想上的扶持,只有政策放宽和实行优惠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扶贫效果,必须把帮助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信心的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20]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注重关系网络的建立,即建立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之间及内部的关系网络,该模式的典型范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广大地区成功推广,取得的经验是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立足于现有的资源来推动农村资源产业化,考虑的是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农民本身的需求为指导,推动贫困居民自主组织的发展,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成为反贫困工作中的主体。[6]149-151而精准扶贫模式要学习该模式中的科学扶贫方法和科学管理办法,让精准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同时要让扶贫对象自己成为反贫困的一员,积极摆脱贫困境况,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二) 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策略中学会整合优势

在不同的扶贫时期,中国制定了不同的扶贫策略,而农村反贫困工作者的工作视角也随之转变。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策略包括缺乏视角的反贫困和优势视角下的反贫困,[21]缺乏视角往往只能暂时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面临的贫困问题,但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帮助是很少的;而优势视角是从扶贫对象的优势、能力和资源出发,不仅提供基础的服务,还使扶贫对象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力和资源,认识到自己有权利做选择和改变。精准扶贫就是需要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策略中的优势视角来激发扶贫对象的潜能,给予扶贫对象希望,通过扶持达到自我增能的效果。优势视角下的精准扶贫更具有针对性,能关注到贫困居民的实际才能与资源,帮助他们整合优势,当贫困居民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鼓励自己时,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扶贫方案才切实可行,精准扶贫才能真正地让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该模式才会得到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22]

(三) 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中学会创造机会

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福利制度和直接面向穷人的缓贫计划,福利制度只是防止穷人更贫穷,而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是为了消灭贫困,即反贫困。[13]精准扶贫的目标是消灭贫困,为了达到可持续帮助,除了向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外,还需为其提供机会。例如,提供教育机会,提高贫困者的受教育程度,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的境遇。教育的缺位、知识的贫乏导致了人们对于自身贫困的原因以及脱离贫困的途径缺少清楚的认识,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教育扶贫是直接面对穷人提出的缓贫措施。[23]教育扶贫提倡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等,还包括引导人们转变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方式。教育扶贫的宗旨是知识传递,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脱离贫困。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涉及的最重要的扶贫领域之一,精准扶贫模式能帮助贫困学生有学上、有书读,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同时激发他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的枷锁。[24]

反贫困领域中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农村贫困地区和整个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并获得不少成功经验。但是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继续摸索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为贫困地区和贫困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扶贫,达到可持续发展。[25]精准扶贫工作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目标、要求等具有一致性,精准扶贫模式能在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身的完善。认识了精准扶贫模式后,我们还需要明确扶贫工作者在扶贫中的角色,鼓励扶贫工作者勤用精准扶贫模式来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

四、服务型角色是精准贫工作中的主要力量

农村社会工作明确了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的多重角色,包括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等;[26-27]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者一直以来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多重角色。

(一) 支持者

扶贫工作者是政策的支持者,精准扶贫政策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正扮演着这一角色。扶贫者不仅是政策的支持者,还是贫困居民的支持者。贫困居民所处的环境相对较艰苦,经济条件较落后,资源相对较匮乏,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等扶持,帮助贫困居民和贫困地区脱贫。

(二) 资源提供者

贫困者往往是缺乏资源的,扶贫工作者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需要识别扶贫对象,明确扶贫类型,具体了解和分析贫困者所缺失的资源;只有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明确认定了扶持对象,后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否则有悖于“精准”两字。这样政府各部门才能整合资源,为扶贫者尽可能地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关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 宣传者

精准扶贫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农村贫困户,当前农村地区和贫困者对精准扶贫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精准扶贫具体情况的了解还不到位,对申请程序和要求了解不透彻、不全面。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将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准确地传达到群众中,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居民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相关情况,结合自身现实情况申请帮助。[28]

(四) 执行人

乡镇干部是精准扶贫识别工作的执行人。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他们最了解村情、民情,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乡镇干部能更好地完成执行精准扶贫识别工作。[29]

扶贫工作者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扶贫工作者的付出与努力,需要他们在精准扶贫中担任主要角色,带动社会中其他角色的行动。[30]

精准扶贫过程很艰难,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其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扶贫工作者角色的多重性。多重角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供服务,所以扶贫工作者就是服务者,肩负着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者的贫困现状、激发贫困者自我意识和潜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任务。不论是扮演哪一种或哪几种服务型角色,都意味着扶贫工作者在扶贫工作过程中要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

五、结语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精准扶贫是一项跨学科的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围绕着“精准”两字分析后总结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工作的相通之处,互相借鉴学习,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精准扶贫的开展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到攻坚阶段。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取向,要充分认识“平等”“多元文化”“人的潜能”“参与权利”“增权”等原则,注重准确把握贫困者的需求,帮助其加强能力建设;“去标签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能够从思维和行为上消除负面影响,帮助贫困居民撕下“弱势群体”的标签,科学地为每户制定可行的扶贫计划,达到赋权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目的;精准扶贫实质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反贫困,通过对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模式的学习,可以促进精准扶贫模式的完善,同时继续摸索正确的方式方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扶贫工作者具有多重服务型角色,包括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宣传者和执行人等,在整个精准扶贫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发挥主要作用。

[1]柳德新, 周亚明. 扶贫开发如何更精准[J]. 新湘评论, 2015(20): 17-19.

[2]潘帅. 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12.

[3]张和清. 农村社会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毅. 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68-78.

[5]王国勇, 邢溦.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 2015(9): 46-50.

[6]钟涨宝. 农村社会工作[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7]虞崇胜, 余扬. 提升可行能力: 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J]. 行政论坛, 2016(1): 22-25.

[8]陈成文, 姚晓, 廖欢. 社会工作: 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 社会工作, 2016(3): 10-16.

[9]顾东辉. 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 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 2016(5): 3-14.

[10]李迎生, 徐向文. 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J]. 学海, 2016(4): 114-123.

[11]聂玉梅, 顾东辉. 增权理论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 理论探索, 2011(3): 80-83.

[12]罗广, 冯秋珍. 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社会工作发展[J]. 法制与社会, 2007(7): 815-816.

[13]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5): 323-325.

[14]李石花. 关于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文献综述[J]. 现代国企研究, 2016(6): 138.

[15]段思佳.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 困境与出路[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2): 176-177.

[16]陈彧. 标签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 社会工作(理论), 2008(1): 24-26.

[17]何雪松. 社会工作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1-62.

[18]马尔科姆•派恩.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12-316.

[19]徐选国, 杨絮. 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8-17.

[20]莫光辉. 精准扶贫: 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2): 73-77.

[21]洪姗姗.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 传承, 2009(10): 40-41.

[22]李裕瑞, 曹智, 郑小玉, 等.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3): 279-288.

[23]王嘉毅, 封清云, 张金.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教育研究, 2016(7): 12-21.

[24]王玉思. 教育精准扶贫的综述研究[J]. 山西青年, 2016(17): 249.

[25]刘牧. 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6: 28.

[26]朱眉华, 文军.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1-33.

[27]向羽. 从“服务”到“发展”: 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对珠海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3): 31-38.

[28]罗凌. 关于精准扶贫的调查和思考[J]. 中国乡村发现, 2014(4): 58.

[29]莫小峰. 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推进精准扶贫[J]. 广西经济, 2015(4): 22.

[30]莫光辉, 凌晨. 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建构[J]. 党政研究, 2016(5): 95-101.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王香丽)

The Role of Rural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AN Yajun, GUO Zhanf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 Shaanxi, 712100, China)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new breakthrough and new exploration of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is bound to have an impact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rural social work has played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people-oriented” value orientation of accurate poverty, and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whol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o remove the label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which rigid thinking can be changed to achieve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anti-poverty social work brings to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experience,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the role of service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lays a social function. Rural social work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social work;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

C916

A

1671–623X(2017)05-0079-06

2016-12-08

谭雅君(1992—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 引文格式:谭雅君,郭占锋.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社会工作的作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5):79-84.

猜你喜欢

贫困者贫困地区标签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
标签化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