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众在爱国问题上的误区及应对原则*
2017-04-11吴林龙
吴林龙
新形势下民众在爱国问题上的误区及应对原则*
吴林龙
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要密切关注民众在爱国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研究,找到破解和防范的原则性方法,有利于民众更好地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前民众在爱国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涉及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也涉及爱国的表达方式。在爱国主义认识方面,一些人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的价值观念,甚至将爱国主义看作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在爱国的表达方式方面,爱国的功利偏向、割裂偏向、排外偏向、媚外偏向、粗暴偏向和知行脱节等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坚持历史原则、辩证原则、实践原则和理智原则,有利于深化民众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积极健康发展。
爱国主义;误区;表达方式;原则
爱国主义包括两个主要层面:一个涉及爱国主义认识,一个涉及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就第一个层面而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倍加珍视和积极弘扬的价值,但在当今这样一个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爱国主义受到了严峻挑战,出现了诸如“爱国过时论”等论调。就第二个层面而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或不当的爱国行为,使爱国甚至成了“碍国”。其实,这两个层面中的不和谐现象都反映了当前民众在爱国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前者在“要不要爱国”上存在误区,后者在“如何爱国”上存在误区。在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关注民众在爱国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研究,找到破解和防范的原则性方法。这对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爱国主义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人类社会的纵深发展及复杂性的增强,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日益受到严峻挑战。关于爱国主义,民众对此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1. 全球化时代不需要爱国主义
这种爱国主义过时论虽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但在当前仍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只会导致国家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隔离。这种观点的高涨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有关。全球化是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新能源的利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肇始的一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在跨国公司、经济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推动下,资本、科技、商品、劳务等要素加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全球化趋势以极其迅猛的态势迅速席卷全球。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往来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每个民族和国家要想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都必须自觉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而过去生活在特定民族和国家地域内的国民也开始跨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地区生活和工作。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了困惑,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爱国主义不合时宜,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他们还主张,在全球化趋势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该放弃培养人们对本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和情感,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世界主义观点,认为“互联网已经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世界资源的共享,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灭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无需再提及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更无需提倡爱国主义”[1]。
毋庸置疑,全球化时代不需要爱国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全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爱国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消解了人们的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感,但在当前乃至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况且全球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一定风险,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弘扬爱国主义,引导人们增强对本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助于防范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当今世界来看,各国都在加强爱国主义宣传。例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就曾多次强调爱国主义,他指出:“当你的心中充满着爱国的激情,就不会再心存偏见。”“国家荣誉感在我们的灵魂中激荡,提升我们的视野,弥合我们的分歧。”“不管是黑色皮肤,棕色皮肤还是白色皮肤,我们都流着同样的爱国者的红色血液,我们享受同一片自由的光辉,我们一起向同一面伟大的美国国旗致敬。”[2]尽管全球化迅猛发展,但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仍是各个国家的普遍共识。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的主张无疑是一种错误认识。
2. 爱国主义等于狭隘民族主义
近年来,关于爱国主义的认识问题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一些学者或少数媒体看来,弘扬爱国主义,引导国民增强对本民族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会导致民族情感的极度膨胀,形成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忽视或敌视其他民族,走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歧途。实际上,这种否定爱国主义的观点,混淆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不可否认,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于是在近代西方,以“民族”立国的观念一直居于主导,形成了爱民族就是爱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一体性的认识。当然,近代民族国家是伴随欧洲各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浪潮而诞生的,民族主义自始就带有了征服侵略的色彩,特别是二战时的纳粹德国等在民族复仇的鼓动下,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四处扩张侵略,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重大创伤。这个过程也形成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误解,以为对外侵略扩张是由爱国主义造成的,于是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其实,这是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混为一谈。尽管在一定情形下,爱国主义有可能被民族主义利用,充当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具,但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般说来,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内的、包容的和防御的,而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则是排外的、侵犯的和攻击的。
在当代中国,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始终都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秉持万邦和谐包容的理念,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而不是民族主义旗帜。因而,中国自己的传统和历史乃至现实的做法都表明,我们的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中西差异来看,如果是国内的一些人把我们弘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实际上是拿西方人的错误来吓唬自己,用西方人的历史来言说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历史。而如果是国外的一些人把我们弘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一种可怕的民族主义,这实际上是西方人用自己的错误来指责我们中国人,把他们自己的历史看成是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无论如何,把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说成是狭隘民族主义是错误的。
3. 爱国主义是对极权主义的宣传
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爱国主义,是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然而有些学者和媒体,抑或别有用心的人,在对我们的爱国主义进行否定的过程中,除了抓住民族主义“做文章”,还拿社会主义“说事”,把我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极权主义而予以否定。近年来,这种论调在境内外都有所表现。在国内,一小撮主张自由化思潮的人,以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等为目的,把我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一种对极权主义的宣传,认为弘扬爱国主义,将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利益,会侵犯个人的自由,剥夺个人的权益,是一种极权政治的体现;甚至提出祖国是每个人的而不是党和国家的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将我们主张的爱国主义说成是极权主义,这种说法在西方一些国家更是不绝于耳。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政客以及学者一直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持有偏见,他们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出发,把他们的自由民主粉饰成人类最完美、最合理的制度,把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看作极权制度,把极权主义理解为“它在本质上是这样一个政府体制,在其中一个政党掌握所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司法的权力。这个政党试图按照政党的价值观来重构社会并且广泛干预公民个人的生活”[3]。在这种偏见下,他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成是一种极权主义国家。
其实,妖魔化我们的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某些势力的政治手段和舆论策略。他们自身奉行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却披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迷惑性外衣。而国内一些人把我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一种极权主义,除了受到西方某些势力的蛊惑利用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他们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没有看到正是党的领导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等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当年,苏联的知识界就是从西方拿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极权社会”等概念来定义苏联的,最终,苏共垮台了,苏联瓦解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启发我们:当前境内外一些人把我们的爱国主义说成是一种极权主义,妄图蛊惑人心、混淆是非,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警惕,旗帜鲜明地在当代中国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 在爱国主义表达方式上的误区
新形势下,民众在爱国问题上的误区不仅表现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上,还表现在爱国的方式上。爱国在表达方式上有正确和不正确、真实和虚假、理性和破坏、盲目和自觉等区分。具体说来,当前民众在爱国主义表达方式上的误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 爱国的功利偏向
爱国的功利偏向是指把热爱国家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作为是否爱国的理由。在现实中,有些人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来决定自己的爱国行为的。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自身的利益需求时,他们就到处宣扬爱国,歌颂祖国的伟大和社会的美好,过分地宣泄自己的爱国情感;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现实原因,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深层利益矛盾的凸显,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一些既得利益者或未得利益者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们的国家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肆意抹黑祖国的历史和自己的国家。按照这种逻辑,如果一个国家无法给某人某些他想得到的东西,他就有理由不爱国。这种逻辑在近年来的少数媒体或网络中时有出现,特别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有所反映,他们试图从个人得失的角度去美化历史人物的卖国行为,为一些早已钉在汉奸耻辱柱上的人物翻案,这实则是爱国的功利偏向在作祟。爱国的功利偏向实则是个人利益至上。国家应该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应该增进每个人的福祉,但个人不应该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更不应在爱国问题上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爱国应该以个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为第一要义。
2. 爱国的割裂偏向
在现实的爱国舆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不否定爱国的必要性,主张爱国,但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言论就能发现,他们对爱国的理解是割裂的。有些“公知”“大V”公开宣称:真正的爱国不是爱现存秩序,更不是爱政府,而是心中装着祖国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真正的爱国不是忠于某个政权,而是忠于真理、忠于公义;真正的爱国要不断地同政党集团作斗争,哪怕需要付出惨痛代价。他们甚至还叫嚣:把爱国与爱政府和爱党联系起来,是一种误区;爱国不等于爱党、爱政府;爱国不是终极真理,爱人民才是终极真理;等等。这种把爱国割裂的偏向,实际上是人为地制造国家与党和政府的对立,以表达其对国家政权和党的领导的不满。在当代社会,把所爱之国与国家政权和政党领导割裂开来,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尽管国家政权和政党领导不是所爱之国的全部内容,但试问脱离了国家政权和政党领导的国家,还能称为国家吗?爱国不是抽象的。随着近代政党的产生,国家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尽管有的政党是腐败的,使国家陷于落后或灾难,但在现实中剥离了政党的国家是不存在的。爱国的关键不是抽象地将政党从国家中剥离出去,而是承认国家与政党的无法分割,支持和热爱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政党。在中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既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结果,也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保障,因而热爱我们的国家就应该热爱我们的政权和党的领导。在爱国的表达方式上,将爱国与爱党、爱政府片面地割裂开来,无疑是一种错误。
3. 爱国的排外偏向
在当前的爱国舆论和行为中,爱国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夸赞别的国家,不能承认别国的优势?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也体现了一些人在爱国问题上的排外偏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听外国友人对我们的赞美,但一些国人却容不得国民去赞美别的国家。我们喜欢听外国友人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古迹名胜的赞美,当外国友人在游览长城、故宫等名胜时,他们张开双臂,大声说出“我爱你中国”“中国太伟大了”,我们并不认为他们不爱自己的祖国。而与此恰恰相反,当我们国家的人在游览埃及金字塔、美国白宫、日本富士山等名胜时,如果大喊一声“我爱你埃及”“我爱你美国”“我爱你日本”时,却会受到一些国人的辱骂。其实,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试问爱国就不可以赞美别国吗?赞美别国就一定不爱国吗?当然,一些国人之所以不能容忍有人喊出“我爱你美国”“我爱你日本”等,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恩怨。但在爱国问题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其他国家的好的东西,我们应该真心去赞美,只有赞美了、欣赏了,才能有胸怀,才能借鉴别人的长处。不可否认,爱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爱国的重要内容,但爱国并不意味着排外。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去真心赞美,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才是爱国应有的情怀,也才能获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才能取长补短,促进本国的发展进步。
4. 爱国的媚外偏向
爱国的媚外偏向是与爱国的排外偏向相反的一种爱国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愤青”和激进人物对于中国存在的一切都心怀不满,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如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例如,在一些人中甚至有这样一种倾向:对其他国家毫不吝啬地给予赞美之词,并且将这种赞美无限度地放大,甚至不能接受对西方国家的任何一点微词。又如,近年来,我国科研人才海外流失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的媚外偏向。再如,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人在高呼爱国的同时,却在商品的购买和使用上迷信国外产品,把使用国外产品看作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还有一些人虽然信誓旦旦地宣称爱国,却热切追求他国护照或将自己的子女、财产送往国外,向往有朝一日能够定居国外。如上种种,尤其是那些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的人,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爱国,但终究不过是在爱国的外衣下崇洋媚外而已。
5. 爱国的粗暴偏向
在爱国问题上的简单粗暴,充满情绪化和非理性色彩,也是近年来比较明显的爱国偏向。特别是在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时,民众在爱国问题上的简单粗暴言行更甚,问题堪忧。例如,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图谋不轨,国内民众义愤填膺,上街游行,更有人打砸日本品牌轿车、涉日商家等。不可否认,在守法与理性的前提下表达爱国热情无可厚非,但一旦逾越了界限,就会流于简单粗暴甚或触犯法律。其实,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盲目地对外强硬粗暴有时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影响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既定战略的顺利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境内外反华势力在我们最需要谨慎地施展政治抱负、最需要和平发展环境之时,蓄意利用国民的爱国之心,扰乱中国的社会秩序,破坏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形象,给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和对外交往设置了更多、更严峻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时,必须做到合情合理、有节有度,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爱国,而不是采取冲动、过激或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6. 爱国的知行脱节
除了在涉外问题上容易情绪激动和行为简单粗暴外,一些民众在爱国行为上的知行脱节现象也值得关注。对于部分民众来说,爱国在很多情况下成为最廉价的情感付出。其他的美德,比如尽孝,需要我们对父母不断付出深入细致的行动,做好每个细节,投入金钱和精力。相比较而言,人们表达爱国之心就容易很多,由此导致爱国仅成为一种表面的、简单的情感表达。据央视网于2013年10月1日报道,在国庆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11万人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冒雨观看升旗仪式,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却是升旗仪式结束后清扫出多达5吨左右的垃圾。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一些人唱着国歌,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内心充盈着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责任感,而一转身就在天安门广场乱扔废纸片、食品袋、瓜果皮等垃圾。可见,对于一些人来说,国家是抽象的,爱国只是一种情感的标榜和宣泄。如果一个人真正爱国,就要付诸行动,注重爱国的细节,做好爱国情感表达的点滴小事。
三、 破解和防范误区的主要原则
在对新形势下的爱国误区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找到破解和防范这些误区的原则性方法,进而促进爱国主义的积极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 坚持历史原则
坚持历史原则是认识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的可靠方法。列宁曾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4]因而,对于当前爱国主义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要不要弘扬爱国主义以及如何正确弘扬爱国主义的问题,就应该坚持历史原则,将爱国主义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深入考察爱国主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以及爱国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发展演进趋势。从这个角度看,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因而,当前爱国主义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只是由于国家性质不同而有不同性质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无法脱离现实的具体的国家和社会的性质而存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推翻了剥削阶级的基础上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家,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爱国主义在本质上就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弘扬爱国主义也不是极权主义的宣传,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特别是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会发现,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也不是矛盾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坚持历史原则,除了能够将爱国主义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和放到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认识外,还可以吸收中外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爱国视野和心胸,把握爱国的真谛,克服爱国的功利、割裂、排外、媚外和粗暴等偏向,为当下中国民众选择正确的爱国方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形成爱国的历史智慧。
2. 坚持辩证原则
坚持辩证原则是认识爱国主义和破解、防范爱国误区的有效方法。辩证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坚持辩证原则,有利于人们认识到尽管经济全球化冲击了主权国家的存在,但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进程和其双刃剑的性质看,弘扬爱国主义仍然必要;有利于人们认识到爱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及二者转化的条件性;有利于人们从矛盾的主要方面认识到我国弘扬爱国主义不是对极权主义的宣传,而是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坚持辩证原则,也有利于引导人们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爱国主义,克服在爱国主义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割裂性,避免爱国的“极化思维”,克服爱国主义的排外、媚外和粗暴等偏向。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国正处在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期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在爱国问题上必然会面临一些新形势和新情况,而“辩证法能够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总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高层与低层、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等等多维而动态的联系中来把握、认识与想象当下的人类世界”[5]。因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智慧,贯彻好辩证原则,处理好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灵活地处理爱国中的一些复杂问题,避免爱国的极端化或误区。
3. 坚持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对于加深爱国主义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实践对认识的重大意义,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6]138-139“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139-140因而,克服民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误区,回应境内外势力对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否定和污蔑,以及增强民众爱国主义的知行统一性等,就必须坚持实践原则。在爱国问题上坚持实践原则,能够认识到“正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对于是否需要爱国主义,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而需要回到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去认识,进而克服爱国的主观主义。坚持实践原则,能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某种爱国观点或思想是否正确,不能自以为是,而是要回到能否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实践中去检验。同时,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有助于加深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外交实践的认识,看清西方国家攻击别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另外,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爱国误区,如爱国的排外偏向等,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而是人们因日常生活经验的限制而形成的一些爱国偏向。坚持实践原则,有利于人们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爱国主义的理论学习,摆脱爱国的经验主义。最后,也是值得指出的,坚持实践原则,不仅能从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角度去矫正爱国主义的认识误区,还能从知行统一的角度去矫正爱国主义表达方式上的偏向,使人们在爱国问题上做到知行统一,并将爱国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避免爱国的口号化、盲目化、粗暴化,真正将爱国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4. 坚持理智原则
理智是与本能相对的,爱国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本能的爱国主义,另一种是理智的爱国主义。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就区分了两种爱国主义:“本能的爱国”和“理智的爱国”。前者指的是“来自那种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界说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惯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7]268。托克维尔还深刻地察觉到这种“本能的爱国”潜藏着危险,即只凭感情行事。对此,托克维尔提出了“理智的爱国”概念,即“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7]269。托克维尔关于“本能的爱国”和“理智的爱国”的观点对在当代中国破解爱国主义的认识与表达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理智爱国,能使我们在表达爱国情感时,既具有激情,也具有温情,有礼有节地表达爱国情感,克服狂热、极端的爱国行为,使爱国情感的表达在法律和秩序的界限内进行;理智爱国,能使我们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克服爱国行为的短视性,理智地对待国际冲突和纷争;理智爱国,能使我们不是简单地诉诸爱恋家园的朴素情感,甚至盲目自大,而是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民族和历史,找出其合理的部分,摒弃其落后腐朽的成分;理智爱国,能使我们不歧视或仇视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不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过度迷信,而是以昂扬自信的心态,理性地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现实,积极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理智爱国,还能使我们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近代中国的苦难历史和恩怨,从屈辱的阴影中走出来,避免爱国主义表达的简单粗暴,养成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爱国心态和情怀。总之,唯有理智,才能真正回击各种挑战和挑衅。理智爱国才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最好方式。
[1] 黄星清.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J].人民论坛,2016(8):24-25.
[2] Trump inauguration:Full text of new president’s speech[EB/OL].(2017-01-27)[2017-03-07].http://www.bbc.co.uk/news/amp/38697653.
[3] 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九版)[M].林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4-95.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5] 刘怀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复性、回忆性与修复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6(1):4-1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编辑:朱效梅)
* 本文系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5YZD02)之子课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吴林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