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
2017-04-11孙婷婷骆郁廷
孙婷婷 骆郁廷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
孙婷婷 骆郁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就是把抽象深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们感知、领悟、内化、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通过艺术形象、生活形象、自然形象、虚拟形象等途径和方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殊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本质意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这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就是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让人们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更好地感知、领悟、内化、效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深入研究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运用形象的内容、载体和方式生动地表达、阐释、呈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观念的东西现实化、思想的东西生活化、理性的东西感性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可感、可悟、可亲、可行,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不无裨益。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时代紧迫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适应了信息时代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需要。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决定着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对其他多种价值观念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在社会价值日益分化和多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增强社会发展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重要。把这种具有真理性和主导性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形象,经由形象化推动大众化,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培育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凝练的高度抽象的价值观念。人们往往习惯于运用抽象的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来阐释、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运用生动形象的内容和方式来表达、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重视不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经过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发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割裂、对立,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结合与转化,这违反了人的认识的根本规律,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唯有顺应人的认识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们的思维方式,坚持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协调运用,充分激发人们在认知、认同、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能动性,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需要以形象为中介,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路径,主动建构主客体之间的体验关系,以形象的内容和方式来呈现、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体验式、互动式的培育模式,以形象启迪人,以人格感化人,以情感熏陶人,以环境浸润人,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认知愿望、情感共鸣和践行动力,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新兴传媒和视觉文化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当今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突破创新,催生了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新兴网络传媒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以形象性、实时性、直观性、海量性、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大大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速度和路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推动着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网络视听合一的功能催生了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延伸了人的感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和传播的重要契机。而网络上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先进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并存与激荡,也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思想文化交流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我们面对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复杂的视觉文化生态,图像信息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3]视觉图像契合了人们的视觉快感和感官享受的要求,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而互联网技术和视觉文化的高度融合,昭示着视觉文化步入了“虚拟影像”时代,这给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深刻的革命性影响。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和虚拟体验。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渠道和载体,突出网络媒体、视觉文化的形象化优势,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传播系统,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以魂铸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形塑人,从而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感知和深度认同。
第三,世界各国价值观形象传播的普遍盛行,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借助生动形象特别是视觉文化方式展开的交流、碰撞、交锋成为各国文化传播和文明竞争的主要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迅猛发展,利用文化方式特别是视觉文化形象地传播价值观念、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选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好莱坞电影、摇滚音乐、迪士尼动漫、电视、快餐、时装、主题公园等形象化的文化方式来传播、渗透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误导、诱惑、影响人们认同和接受美国的价值观,达到先吸引、再同化的目的。日本在二战后开始向全球推广其文化,通过动漫、电影、音乐、服装、饮食等形象化的内容和方式极力向其他国家推销和输出其文化价值观。日本提倡“动漫外交”,目前,全球60%以上的动漫产自日本,借助动漫和游戏跨越疆界和民族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日本极力推销大和民族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印度在向世界推广其文化时,通常利用其业已形成的通俗文化吸引受众,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东、东南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宝莱坞生产的电影、舞蹈、音乐保持了印度的传统价值观,彰显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形象,加深了人们对印度文化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于印度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多元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利用文化形象传播价值观的做法,充分调动和运用文学艺术、大众传媒、通俗文化等形象化的载体和手段,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更好地感知、认同、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本质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是化思想观念为生动形象,使人民群众经由生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感受、领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实现形象化,在于它是以一定的形象为认知对象、经验支撑和价值基础的,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是对具象的抽象。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1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根植于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高度抽象凝练而来的,而其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则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体现者、实践者。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和生动的现实生活,是对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无数生动具体形象的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要在感性向理性、具象向抽象转化的基础上,实现抽象向形象、观念向现实的再转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感知、体悟、理解和掌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所涉及的观念与形象的关系问题,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中,思想观念是内容,生动形象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实现形象化,把科学的、丰富的、深刻的、真理性的思想观念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具体的、多样的、可感的形象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深刻和生动的统一,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感知、理解、认同、接受、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铸魂育人、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不竭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关键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对于价值的形象认同问题,要善于运用亲切可感的生动形象,展现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使人民群众通过具体形象自觉认同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一经转化为形象,就有一个人民群众理解不理解、认同不认同、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也就是价值的形象认同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关键。价值的形象认同要把握三点:其一,形象认知是形象认同的起点。形象认知是受众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和把握形象的基本特征及精神实质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形象认同密切相关,这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便会为个体评判和认定形象所蕴含的价值提供观照模式。当一个新形象进入视野时,人们便会自动地调动价值系统,即刻审视、判断、评价新形象,当形象的行为、精神或事迹符合人的认知结构和价值标准时,也就是说,当形象“合意”时,人们便会认定形象的合理性、价值性,反之则相反。形象认知以各种形象为认知对象,与其他认知过程类似,都要先以感性的方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等,从认识形象的特征、面貌、细节出发,进入判断、推理的认知阶段。没有个体对形象的具体特征的认识、了解和把握,就根本谈不上认同。其二,情感认同是形象认同的重点。情感认同是形象认知在情感上的升华,是主体对自身认可的形象以及这一形象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积极的、肯定的、正向的情绪反应。形象认同乃至行为固化,要以认知形象为前提,但如果停留、驻足在这个阶段,而无情感上的认可、驱动,未能诱发主体情感并激发其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主体与形象及这一形象所蕴含的价值建立的联系,就只能是生硬的、冷冰冰的,毫无生气,毫无激情,无法达到认同的目的。通常,主体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理解形象及这一形象所蕴含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与必要性,当认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接受的新信息相一致时,主体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如亲近感、钦佩感、信任感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如怀疑感、隔阂感、厌恶感等。其三,价值认同是形象认同的根本。价值认同是主体对形象所蕴含的价值的认知、理解、评价和共享的过程,也是主体通过对话、实践、交往等活动对自身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再定位、再调整和再确认的过程,反映了主体接纳、认可一定形象所蕴含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过程。价值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形象的参与和认同,形象认同的实质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形象认同的根本,形象认同归根到底是为了引发人们思考、领悟形象包含的深刻的、内在的价值,促进形象所蕴含的价值的内化、外化和群化,实现价值认同。经由形象认同达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一旦达成就很难改变,具有更加稳定的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重点在于实现四种转化。
一是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经过深入研究、高度抽象、总结概括、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根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时代精神的坐标和社会发展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要在抽象研究的基础上,由抽象到具象,由本质到现象,由无形到有形,将不能直接感知的高度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如先进模范、艺术典型、人文景观、公益广告、文学艺术作品、建筑雕塑等展现出来,使抽象的价值观念看得见、摸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4]18的过程,是抽象思维的具象化,是包含丰富多样性的具象化,是经过现实再现的具象化,目的就是要使具体形象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形象的传播、直观的感知、深度的认同和自觉的践行。
二是将观念的东西现实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东西。为了使其能够影响和转变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将观念的东西现实化,以生动、直观、客观的现实影响和改造人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不仅是为了改造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更是为了推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改造人民群众生活的客观世界。唯有把观念的东西现实化、对象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直观的现实,以生动直观的现实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图景、直接成果和生动案例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幸福,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真正感受、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将思想的东西生活化。“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被日常生活赋予了丰盈、诗意和灵动的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是把这一高于生活的抽象的思想观念再融入感性的、直观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接、具体、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思想熏陶,深刻感知、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面向日常生活,贴近日常生活,走进日常生活,融入日常生活,找到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围绕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礼节、行业规范等方面,结合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情境,结合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结合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结合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生活语言,进行深耕、培育,使人们正确感知、体验、认同和领悟当下的生活世界及深蕴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四是将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理服人,要靠真理的、理性的、逻辑的力量征服人,同时还要因事而化,靠感性的、形象的、情感的力量感染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需要将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生动的、直观的事物、人物、场景、情境,使人们充分调动感官感受,占有大量丰富、生动、感人的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和类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而意,深刻感知、体验、认识生动的感性材料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引向深入。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的基本路径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要以形象为抓手,充分运用艺术形象、生活形象、自然形象、虚拟形象等各种形象化途径、载体和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形象塑造、形象传播,注重以形塑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人们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价值上的引领和实践上的指导。
第一,运用艺术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学艺术作品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先进的文艺作品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历史和高超的艺术于一体,释放着积极健康的精神能量,是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魅力和思想张力、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并形成积极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方式。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文艺形象的创作、塑造、传播和欣赏之中,使文学艺术形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及形象是思想的圭臬、道德的摹本、社会的显微镜,总能见证时代、反映社会、折射政治、启迪思想,尤其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审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以文化人、形象育人的绝佳教材。要引导人们从艺术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之中,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比较、甄别和选择,充分肯定、讴歌与颂扬人性的美好品质,深刻品味和把握艺术性中的思想性、娱乐性中的教育性、审美性中的价值性,通过各种艺术形象触动人们的灵魂、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在情感的抒发中、在诗意的表达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践行。
第二,运用生活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现实生活是生动的教科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而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则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代表社会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是一定时代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者、体现者、示范者。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运用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集中代表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典型人物、先进集体及其精神和行为,尤其是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及其高尚精神,教育和激励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使人们学有对象、赶有目标、行有动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赛氛围。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典型形象的发掘、传播、对照、反思、效法结合起来,既要联系历史,又要突出现实。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先进典型,不能忘记他们的历史贡献和崇高精神,要运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历史贡献和崇高精神不断教育激励人们。同时,更要注重对当代先进典型的发现、发掘、树立、学习和效仿,使当代先进典型成为生活形象德育的重点和典型教育的焦点。要注重从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中,发现、培育、塑造、树立反映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精神、展现时代趋势的各种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效仿的活动,把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化为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崇德向善、奋发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运用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注重将正面典型与负面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正面典型教育为主,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表率、引路作用,以负面典型教育为辅,发挥其警示作用。负面典型是形象化教育的反面教材,具有特殊的警示教育作用,但若负面典型报道过多、渲染过分,往往会适得其反,消解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负面典型的警示作用,甚至导致人们观察社会现象的偏差和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的扭曲。
第三,运用自然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自然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承载和培育功能,但自然形象的这一功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发挥,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对自然形象资源进行发掘、开发、转化和利用,才能使自然形象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承载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运用自然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组织人们进行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实地观摩、生活采风和文化旅游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历史地理文化教育、自然形象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体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祖国的如画风景,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生活变化,特别是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来的体现巨大物质成就的生动载体和人工自然,如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弹一星”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沙漠绿化工程、智慧城市工程等,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自然和人工自然形象,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情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历史文化、基本国情、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社会责任的启迪和教育,牢固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社会奉献精神,关心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第四,运用虚拟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人们通过虚拟技术的外形塑造和情节叙事等手法创造的虚拟化、艺术化的虚拟形象,借助造型、声音、动作等诸多手段生动地承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运用现代虚拟技术创作的动漫形象、网游形象、情景模拟等虚拟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根植于网络文化的虚拟视觉符号,深入挖掘虚拟形象的思想价值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通过现代虚拟技术并融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创作生产出更多的反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现代活力的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虚拟形象,同时要积极开展对网游、动漫中的虚拟形象的评析和鉴赏活动,使人们在欣赏动漫作品、参与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受到春风化雨的影响和教育。运用虚拟形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对网络游戏和动漫作品的价值误导进行揭露和批判,在价值交锋中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辨别、认同、选择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EB/OL].(2014-05-25)[2017-01-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25/c1024-25060591.html.
[2]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3] 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88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编辑:杨峻岭)
* 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认同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SZ2053)的阶段性成果。
孙婷婷,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