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2017-04-11齐俊斌
齐俊斌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齐俊斌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网络话语日益成为人类沟通的主媒介,话语权即控制、影响、带动公众舆论的权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对教育生态变化、适应话语范式转换的理应之举。当前,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多样化网络思潮话语表达稀释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网络话语离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亟须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时俱新,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媒体涵养和互动能力,构筑高校“网上精神家园”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能量作用。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要意义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增进情感的桥梁和工具,人们通过话语发布、传递信息,借助话语进行回应,理解并领会话语承载的内容,从而接纳并认同、达成思想或情感的共鸣。话语权即控制、影响、带动公众舆论的权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即高校的话语者以网络为媒介,运用话语机制和话语的影响效果,掌控说话的权力,提高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把控能力。高校作为文化科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育人功能。
(一)新时期高校培育人才的战略任务
掌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学校被认为在人们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其任务是维持社会制度,使后代的政治世界观同前辈的相一致”。[1]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场域,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植入当代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和政治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走向,而大学期间又是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最为重要的形成期,也是不同意识思想争夺的关键群体。如果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和国家失序。因此,高校需要变革教育方式,在新时期改进、提升网络话语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样式,使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为高校大学生所喜爱、理解和认同,并践行于生活实践中,指导其人生成长,履行好培养有共同价值观念、统一思想信念的接班人的责任担当。
(二)高校应对教育生态变化的必然策略
当代社会,高校面临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书刊、报纸、网络在意识形态传播和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育生态有其形成、发展、兴盛和演替的变化过程,在当今网络发展与兴盛的关键时期,博客、微博、微信、BBS、QQ等受大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述和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控更加复杂多变。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颠覆、渗透不再以白热化的意识形态对抗作为主要手段,而采取了更为隐蔽的和平演变方式,它们以互联网作为思想舆论的主战场,企图摧毁中国青年学子的价值体系。同时,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内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人们对利益分化、社会分层、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日益关注,网络关注热度持续,网络话语更易持续发酵,进而引发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攻击和谩骂,负面话语不绝于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陈旧的‘群众动员型政治’和‘赞同型工程’将会变得更加步履维艰。”[2]高校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新型网络媒介,适时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的融汇,而固守不变的教育方法,就很难保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就会被排挤出网络生态系统,高校就会丧失育人阵地。
(三)高校适应话语范式转换的应然要求
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3]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和青年学子追求多元个性化的特征,网络话语体系改变了传统书面话语的严肃性、严谨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格局,转向追求更具趣味性、自由性和不拘一格、动态生动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正是以其传播快捷、信息海量、虚拟自由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如果任其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石。适应与时俱变的网络生态环境,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力,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话语转型的方向。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要利用网络相对自由的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大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并从中得出思辨的结论,“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4]。网络提供包容的交流平台,鼓励信息分享、知识探讨和价值磋商,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借助网络媒介,改变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严谨表述方式,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用流行的语言风格,变殿堂语言为大众语言,转学术语言为生活语言,贴近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通过网络交流、网络对话、网络辩论等形式,探索新的话语交流、话语引导和话语教育范式,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
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交流与传播更加开放、自主,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易变,各类话语不绝于耳,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面临更多挑战。
(一)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
西方社会政客已意识到要影响别的国家,需要进行话语主宰,形成“西方话语霸权”。阿尔温·托勒夫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西方政客充分认识到,网络话语是改变过去“导弹驱逐舰气势汹汹”的样态,重新挽回“人思想感情的归属”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拥有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话语权的绝对优势,并形成了网络信息的霸主地位,企图肢解别国的思想理论、价值体系和国民信仰。据统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人手中,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也基本由美国制定,全球互联网上英文信息量达90%以上,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仅占5%。[5]我国互联网信息量的严重不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内容更加有限,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的力度、强度和方式、方法受到西方强势话语的挤压和冲击。处于边缘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空间狭小,使得尚处在价值观塑造阶段的大学生更易受影响,甚至质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真理性,形成思想价值的“他信化理解”,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价值迷茫,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
(二)网络思潮的多样化话语表达侵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
在传统社会里,政府、执政党及它们主导的传播机构都能有效地充当信息“把关人”(Gatekeeper)的角色,它们掌控信息传播媒体,引导舆论的走向。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QQ、BBS、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新媒体的样式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心中积蓄的话语可以通过新媒体肆无忌惮地表达出来,这些话语中渗透了政治参与、民生保障、底层诉愿等各类社会问题,对于社会敏感问题,有时犹如火山决口,一旦爆发将不断地被放大并推向极致化,社会舆论生态越来越难以控制和引领。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往的全方位拓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在网络平台上,各种异质的社会思潮重新装饰粉墨登场,染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真面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民族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一些学者的阐述和发挥,通过媒体传播等途径广泛影响着我国各个群体。”[6]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提出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思想,就是要搅乱人们的思想,摧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将西方“金钱民主”视为典范,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资本主义价值观一统天下。面对西方国家的“华美”话语,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深度辨析力不够,容易受到蛊惑而茫然不知所措,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的全面认识,甚至信奉西方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弱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
(三)社会分层的网络话语表述离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
网络时代,媒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传播愈益快捷化,普通人都可以更简便和无遮拦发布信息,陈述观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及由此带来的负能量往往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热议,激发非理性情绪的滋生和非理性舆情的传播,这种非理性舆情稀释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社会分层已是公认的事实,有学者将我国社会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五种社会地位等级包含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底层。社会分层为各种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同群体和阶层对价值取向和政治心态完全不一,其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感受和理解。阶层分化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更易追求时尚,在交往中也容易凸显其优越感,相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怨天尤人,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进而很难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贫困家庭教育中,父母不经意的抱怨言论加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认同,网络话语的不满情绪表达加剧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在网络中,大学生很容易发现,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201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海人的纯收入是西藏人的近3倍,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128倍。[7]收入差距的悬殊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分配不公,财富集聚明显。大学生对不同阶层的发展空间进行横向比较并理性分析后发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向上流动的机遇和路径不平等,不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这类现象与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相区分,而是简单地归结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所致,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递的内容效果甚微。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应对策略
“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话语权。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8]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魅力,以鲜活感人的方式展现意识形态内蕴的深刻含义,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网络舆论走向,强化、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时俱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要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一是注重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技术手段展示出来,保持与技术的衔接同步发展。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不断与时俱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性质和怎样建设党,发展为谁和怎么发展,等一系列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些话语融汇了时代发展的印迹,并不断地与网络媒体融合,以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二是注重话语的动态生成。在时代迅捷发展的潮流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努力去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创新的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命力,不断指导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9]意识形态话语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构成,要将严肃、宏大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生动、入微的教学话语,加深大学生理解学术话语蕴涵的思想价值。伴随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变化,政治话语、生活话语更应是常说常新,“中国梦”、“新常态”、“四个全面”等话语既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又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继续生成和丰富新话语,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现代化、生活化转化。
(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间的有效互动,提升话语主体媒体素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的责任和担当,是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的伟大工程。一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间的互动。随着网络技术的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运用微博、微信等技术,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有效联动起来,使他们能互动相长。在以往长期的教学惯性思维中,高校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往往强调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常常出现“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式灌输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具有复杂思维理性的大学生当成简单思维的知识接受体,毫无疑问会招致接受主体的心理不畅快,心理拒斥在所难免,严重影响了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效果。在网络普及的新时代,高校要掌控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注重深入实践、深入调查,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沟通方式的新需求,改变传统教育灌输模式,增强话语主体的互动。教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大学生话语表达方式,改变教育者以我为主、自说自话的表达方式,要增加社会实例,引导大学生参与,以吸引青年学子眼球的重大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把理论说明白,让学生心里有体悟,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二是提升话语主体的媒体素养。提升话语主体的媒体素养,既要关注教师的媒体素养,又要加强学生的媒体素养。就教师而言,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拓展话语传播路径,开设网上课程,把历史思维和国际维度糅合,把中国发展的特点展示出来,把中国的话语传播出去,道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展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源泉和演变过程,又揭示西方价值流派的实质。对大学生而言,要注重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判断网络信息真伪、筛选信息优劣的能力,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有力抵制,变他律为自律。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的技术,拓展积极话语的传播路径。高校要注重理论借鉴并创新,运用自组织等理论,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引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自组织,利用节庆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和艺术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三)构筑高校“网上精神家园”,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能量作用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大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的青年人。网络文化信息泥沙俱下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世界迷茫,政治场立摇摆的不良状态亟待改观。一是构建“网上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以符号、形象等象征物存在的文化世界,是人类坚信笃定,认作生命意义所在的价值体系。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精心设计,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设置网络文化频道和栏目,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开设文化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如利用大学生自己喜爱的“易班”平台,开展经典著作的阅读,网上沙龙等活动。高校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大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信息需求进行有效嫁接和融合,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活化,成为让大学生产生归属和认同的感的“网上精神家园”。二是发挥的“意见领袖”正能量作用。“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为他人及时提供信息和观点,且能影响他人思想或观点的言说者。在“网上精神家园”里培养一批“意见领袖”,他们以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指引、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也是网络技术开发、拓展的重要场所,各类专家、学者甚至公众人物云集,更容易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在网络媒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常活跃的话语主体,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有效地影响其他人。高校要善于调动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亲和力强的专家、学者不断发表意见,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高校也要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关注新闻时事、善于并乐于发表思想观点的“新意见阶层”逐渐成为网络媒介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出身草民、以草民风格和亲民形象发言论道,更易发挥正能量作用,更能引领正确的舆论走向。
[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
[2](美)阿尔温·托勒夫,刘红.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2;465.
[3](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8.
[4]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88-91.
[5]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7.
[6]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8.
[7]王英梅,王普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219.
[8]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7-14.
[9]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学术论坛,2011(2):14-17.
G641
A
1002-3240(2017)08-0064-04
2017-05-20
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5MSZ2008);2016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助(桂党高工宣[2015]36号);2017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工程项目资助(桂党高工宣[2017]2号)的研究成果
齐俊斌(1963-),广西恭城人,桂林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
[责任编校:赵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