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7.0: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2017-04-11刘从德
刘从德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9)
【专题: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7.0: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刘从德1,2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9)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社会主义7.0;科学社会主义
早在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近500年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达到了新水平、新高度、新境界。可谓正在打造“社会主义7.0”新时代。
一、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企图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言论。譬如,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进行质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鼓吹走改易旗帜的邪路,宣称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对立分割开来,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只一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等。这些错误认识和言论,是对我国当前发展道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恶意歪曲和严重误判,造成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思想混乱,危及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原则问题。针对这些错误思潮,习近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历史渊源、科学内涵、本质属性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这一历史定性,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更不是民主社会主义,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的这一科学阐述,从根本上划清了其他别的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界限和本质区别,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澄清了人们的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杜绝了别有用心的一些人主张“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易旗帜的邪路”的危险错误倾向,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大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分六个时间段系统梳理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向我们清晰的展现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进行发展演进的,清楚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源头及其实践源头。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阐述了我们党“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使我们清楚了我们今天所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近代以来17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习近平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500年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宏大视野出发,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龙去脉的科学分析,向我们清楚的说明了我国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正是基于这一宏大历史视角的分析,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新论断,纠正了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判和恶意歪曲,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是包含了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在内的辩证的统一体,道路提供了实现的途径、理论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制度提供了实现的保障,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科学阐发和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第四,科学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现实中,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内外敌对势力把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对立割裂开来,存在着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加以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和认识。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具有重大区别,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两个历史时期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探索、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所开创的,但它绝不是凭空出现或者随意开创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前所积累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及在此之上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开创和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经验、理论和物质基础准备;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对改革开放之前历史的坚持、贯彻和发展。二者是积累、奠基、准备与坚持、改革、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1]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把握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对立、相互割裂、互相否定。习近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阐述,澄清纠正了一些人把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有助于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前行。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需要在不断的接力探索和奋斗中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篇大文章,我们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十八大以来,面对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新特点、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时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这些“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生命力,成为新形势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5]。
第一,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概括为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了推进的国情依据、建设的布局蓝图和努力的目标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虽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发展,发展起来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欠发展时期少,社会越发展,越是会有许多更为激烈和尖锐的矛盾不断凸显,越是会有更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我国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和凸显,我国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既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所显示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又要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和实际没有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深刻把握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实际,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要求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要立足于这个最大国情和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扎实奋斗,迎难而上,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胜利描绘了清晰的科学蓝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和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前提下所提出的奋斗目标。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中华民族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从那时起,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而现在,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指引下,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可能性。因此,总任务的提出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体现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趋势的深刻把握和科学研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为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推进的国情依据、建设的布局蓝图和努力的目标方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内容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和国情,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这说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和在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的现实需要,顺应人民的共同期待和愿望,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四个全面”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是包含了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不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就会缺乏动力源泉;不全面依法治国,就会因为缺乏法治保障而难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能充分发挥好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和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全局视野,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表达和重大发展。
第三,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民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6]“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7]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自成立之初的96年来,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取得一个又一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和发展奇迹。进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对人民立场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和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谆谆告诫共产党人,要不忘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6]。习近平的这些讲话,正是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时代内涵。
第四,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指导发展的理念也要根据新情况的出现和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以实现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和实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严重以及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和我们所能给予的满足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民在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就变得日益迫切和必要。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洞察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方面坚持贯彻不到位,都会影响我国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进而影响我国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进行长期坚持,动摇不得。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第五,开启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不断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新时期积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推进了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面对当今世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强调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0]。他主张世界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用合作取代对抗、用共赢取代独占,摒弃过去零和博弈的传统旧思维,一起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习近平依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战略利益的考量,在新时期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打造共享和平安全和美丽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对外交往中坚持正确义利观,对待周边国家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对待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坚持“真、实、亲、诚”的合作理念,提出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其目的就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与繁荣。习近平在新时期所开创的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我国“发展起来后的新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但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各国的具体指导和实现形式,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级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发展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灵活运用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发展起来后的新问题”,明确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科学理念。第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必须要由成熟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则,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进入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这就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党若不能通过自我完善,及时化解“四大危险”,成功应对“四大考验”,就有可能丧失执政地位,进而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灾难性后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等一系列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科学举措,就是为了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运用。第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质的规定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预测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质的规定性时,提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而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发展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为了通过发展不断为实现向更高级社会阶段做充足的准备基础。当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和重大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动力不足,我们党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清除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我们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防止两极分化;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和按劳分配为主;提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求,是新时期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体现。第三,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做出时代诠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不断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不断健全和完善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司法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等各项具体制度,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时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惩各种丑恶现象,要求领导干部和政府清正、清廉、清明,坚决消除各种特权和“潜规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在权利、机会、规则和程序上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对待的权利,就是为了努力保障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时代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四,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性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科学研判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深刻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四、以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制度优越性,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生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相结合,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了经验和借鉴。当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正以自身不断显现的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引领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潮流,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第一,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而应该是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交织共存的多彩世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绝不是只有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各国人民都应依据本国国情独立地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同时世界各国文明之间又具有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共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合理吸收借鉴但不照抄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发展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11]一个国家具体走什么道路,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必须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做出选择,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0]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令世界惊叹和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增长引擎的重大跨越,同时也实现了从民族自卑和不自信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历史和实践都一再证明,冲破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自主选择所探索出的一条“独创性”的发展道路。它不仅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多样性,而且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探寻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曾经站在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在发展目标上,都担负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但由于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不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所呈现出的前景和潜力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别。那些与中国具有相似起点、相似国情、相似使命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不顾本国国情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和道路,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畸形、矛盾激增、政局动荡的一系列问题和灾难性后果。而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进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把握新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特点,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制定新蓝图、谋划新战略、设定新布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新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具有光明前景的康庄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进程中越走越宽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越来越表现出的制度优越性和强大的发展潜力,逐渐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关注,令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注重学习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发展的经验。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实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2]。
第三,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潮流,使科学社会主义彰显出蓬勃生机。中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和创举,逐渐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国弱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显示出相较于资本主义强大的优越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正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6]。进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地推进新时期治国理政事业的新发展、新境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越来越凸显出的制度优越性和中国道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和蓬勃生机,越来越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为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增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提供了示范影响。“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和实践,正引领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潮流不断前进。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28;31;42.
[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5]赵中源.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17-02-07.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10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0.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1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1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12]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13]姜辉.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17-05-10.
B27
A
1002-3240(2017)08-0028-07
2017-04-02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15ZDA001)
刘从德(1964-),湖北钟祥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责任编校:赵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