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
2017-04-11马吉锋
马吉锋
(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
马吉锋
(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试验示范基地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文章通过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并从优化考核机制、提高农技推广认识、建设专职推广队伍、打造精品试验示范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
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管理
“三农”问题连续14年被中央一号文件关注,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指明了我国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撑平台[1],大多由高校牵头,联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种田大户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便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2]。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科研成果孵化的前沿阵地[3]。近年来,我国农业高校各层次试验示范基地已经建成[4-5],但各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还急需优化。因此,对我国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新下形势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对于发挥农业高校在农技推广中的生力军作用,确保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顺利运行,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的必要性
(一)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对校内匮乏空间资源的必要补充
农业高校大多坐落于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占地规模无法扩大。近年来,各大农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内试验田已不同程度被不断增加的建筑侵占[6],有的农业高校校内甚至已无试验田供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束缚。因此,必须新建试验示范基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7]。
(二)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申报
现阶段,各大农业高校均把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本校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8],农业科研是其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科研项目的支撑,高校将出现生存危机。国家科研项目的申请越来越严格,管理越来越规范,已经进入了激烈竞争的状态[9],只有综合实力强的申报单位才能得到国家科研项目资助。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承载了大多数国家农业科技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科技项目能否成功实施,因此,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水平也是科研项目能否成功申请的影响因素。
(三)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农业科研成果获取的场所
任何创新均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创新,科研基地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的主要因素[10],建设国际一流农业大学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具有自主产权的试验示范基地。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1]。
(四)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是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功能之一。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农业科研人才,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协同奋进、持续发展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而这个科研团体的培养又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在研究中学习是更具实效的人才培养方式[12]。农业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体是研究生,而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从另一个角度讲,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及其承担的各类科研专项,也离不开研究生的参与。研究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勇于创新,是试验示范基地一支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通过加强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让研究生接触农村、接触农民、接触生产一线,对拓宽研究生在实践中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13]。
(五)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是农业科研成果转移的前沿阵地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高校、政府、企业等部门多方合作共建的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能极大程度优化统筹农业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协同创新,缩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响应时间,避免科技和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原则
(一)产业主导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应与区域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相匹配,有发展前景,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愿意无偿提供土地、设施,以及给予其他相关支持条件。可更大地发挥科技的效能;同时,学校自身要有较强的学科专业基础,具备较强成果和人才支撑能力。
(二)地点选择: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应符合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核心区,如紧靠高铁站或高速公路出口,更有利于吸引老师和学生前往基地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与教学实践,也有利于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现场会和培训会。
(三)设施需求: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应能提供完备的专家生活设施、办公设施、实验设施、培训设施、试验示范园、田间数据监测设施、通信设施、交通设施、学生生活实习条件等。田埂、道路、渠道、供配电等前期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减少前期投入的成本支出,还可以加快基地的建设进度,便于基地提前投入使用,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行。
(四)协议签署:高校应与地方市、县、镇、村等各级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各方职责及保障措施。
三、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属重点农业高校,一直提倡“顶天立地”做科研,重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同等对待。近年来,学校通过申请修购项目、基地建设项目、企事业单位共建、学校自筹资金等途径筹集资金,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条件优良、功能明确的试验示范基地群。现已建成淮安、金湖、兴化、金坛、宜兴、如皋等2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
(一)多渠道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思路,仅仅抓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建立了淮安、金湖、兴化等校级试验示范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课题组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结合各单位科研优势,在传统品种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与示范。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采取校企共建、校政共建等多种形式,与地方共同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共享资源、互利双赢,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学校有机肥研究课题组进行科研模式创新,与江苏新天肥料有限公司共建了有机肥试验示范基地,把实验室建在企业,把论文写在企业、写在大地上,被入选中国十大产学研典型案例[14]。该基地坐落于宜兴市环保科技工业园,拥有试验田20亩,设施大棚10亩,功能实验室2800m2,温网室8000m2,生活科研用房3000m2[15]。近年来,该基地申请各类科研项目17项,发表SCI论文310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家发明专利4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菊花育种和栽培课题组与江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了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江宁区政府提供120余亩土地,供5000多份菊花资源和3000多份品种资源保存,该基地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基地自主培育了300多份颜色各异、造型多样的菊花新品种。每年秋季,各品种菊花盛开时节,吸引了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往踏秋赏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根据各试验示范基地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
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大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结果,但同时存在范围广、数量多、功能定位各异等特点[16],必须结合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分类管理。学校各试验示范基地规模、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各不相同,学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管理依托部门,负责编制学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制定相关标准、试验示范基地立项论证、协调校地关系、协调校内多学院多学科参与工作、年度绩效考核、推广工作量核算等。充分开发各基地教学实践、科技创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功能,促进各基地物尽其用、百花齐放,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三)试验示范基地首席专家负责制
学校试验示范基地管理与运行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专家组负责制。经过多年发展,学校探索建立了基地“首席科学家+农业行政管理+技术骨干”专家体系,首席专家负责试验示范基地日常组织管理,具体职责包括:基地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制定、试验示范工作组织安排、团队成员考勤考核、经费预算申报、经费支出审批、团队项目申报等。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专家组对基地运行管理、当地农业发展、技术试验示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过程指导[17]。通过各试验示范基地试运行和逐步优化,已经形成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协同高效的基地专家体系。水稻育种土桥试验示范基地由万建民院士担纲首席科学家,基地的科研创新专家、基地育种专家、示范推广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协同作业,近年该基地硕果累累,在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Comminucation、DevelopmentalCell、PNAS、PlantCell等 SCI刊物发表论文 180 余篇,两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培育新品种14项。“一生择一事”的盖钧镒院士担任山东圣丰种业试验示范基地首席科学家,盖院士领导下的大豆育种试验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拓展了大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累计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农业、油脂加工业获得迅猛发展,有效拉动了当地就业岗位,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协调各方力量推进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承建单位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等都是基地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各方必须通力协作,建立稳固的多方长效合作机制,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逐步培育出地方特色和品牌。学校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如皋市白蒲镇朱家桥村通过流转土地、租赁设施和投资新建等方式,与如皋市人民政府、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白蒲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高标准的“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服务于中心的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同时促进中心的科技创新、技术展示和成果转化工作。基地占地100余亩,建有温网室试验区、精确灌溉区、物联网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通过学校与当地各级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建成后的基地已经成为中心高标准、综合性野外科研试验基地、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及成果转化基地,为如皋市打造出了农业物联网小镇的品牌。
(五)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不断强化高新农业技术培训功能
学校各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组织培训队伍,通过讲座、咨询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培训农村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企业,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平,传达科技前沿信息,鼓励其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致富能力,进而推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强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试验示范基地考核机制
为了保障试验示范基地的正常运行,提高基地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需对基地运行情况进行考核,目前各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考核机制都不够完善,需进行适度优化,可以按日常考核、关键时节考核和年终考核三个层次进行。
日常考核:由基地主管学院负责,结合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主要考勤试验示范基地人员到位、考核阶段性工作开展、核定承担学院公共性工作,日常考核结果按一定的权重计算分值记入年度绩效总分。
关键时节考核:由学校推广部门、主管学院、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进行,主要是现场考查基地年度重点试验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对地方产业发展服务情况等,进行现场评分,评分结果按一定权重计算分值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总分。
年终考核:由学校推广部门、相关学院、专家组建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管理办法,对照考核指标,对各试验示范基地全年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年度工作量补贴的主要依据。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高校中的认识
国家和高校虽然一直倡导科研人员强化科技推广服务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但是对基地的考核评价、资金支持、基地人员职称晋升,都没有明确体现,在传统的办学理念主导下,大多数农业高校把科技推广工作仅仅作为点缀,并没有真正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这不符合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发展要求,新时期的农业高校应该把人才培养贯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引领中国农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农业高校专职推广队伍建设
农业高校由于体制原因,缺乏与农业科研院所一样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组织体系,因此在推广团队建设和成果转化方面一直处于劣势。而建立一支适度规模的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有利于这个缺陷的弥补,促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的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农业高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服务水平。
(四)打造精品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
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表明,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有利于实现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强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对高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都具有支撑作用。但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承建单位各方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因此,选准产业方向、选准建设地点、选准首席专家和团队非常重要。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不应贪多,而应做精做强,长期坚持,做成洛桑、东茂林一样的“百年老店”,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1]山西省农村财政研究会,山西省农科院计财处联合课题组.打造现代农业的“聚变”平台——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运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研究,2013(6):12-15.
[2]姜转宏.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野秀芬,张红莲,吴海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J].农业科技管理,2008(1):46-48.
[4]姜转宏,杨立社.农业高校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 SWOT 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J].2012(5):212-214.
[5]唐杰伟,秦长平,沈彬,兰之祥.农业院校校外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思考.农业科技管理[J].2013(2):62-67.
[6]刘长宏,张恒庆,王刚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111-113.
[7]杨宁,王志萍,徐耀良.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145-146
[8]郭刚奇.特色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路径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5(12):164-169.
[9]白小萱,李建武,李小跃.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3):195-197.
[10]陈立颖,阙广文.坚持创新,不断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3):1-4.
[11]郭久荣,崔卫芳.试论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建设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6.
[12]张林,曾昭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战略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5(1):19-22.
[13]野秀芬,张红莲,吴海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46-48.
[14]野秀芬,张红莲,吴海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46-48.
[15]李井奎.农业高校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4):79-103
[16]孙虎.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6(12):38-44.
[17]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的公示[EB/OL].(2014-07-04)[2015-07-15].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407/t20140704_3958185.htm
G463
A
1002-3240(2017)08-0020-04
2017-03-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KJSY201614)
马吉锋(1966-),江苏泰兴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地建设、平台管理、科研管理。
[责任编校:唐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