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工:与太阳赛跑的人
2017-04-11赖飞
文/赖飞
即将过去的2017年,是属于共享经济的一年。而在众多共享创业项目中,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共享单车,它不仅引领了全球新一轮互联网创新热潮,甚至还被外国人评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许多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共享单车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共享单车还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潮汐工。
为破解“潮汐效应”而生
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便利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但随之也带来了“潮汐效应”:大量共享单车在上班早高峰“围困”地铁站及公交站周边,晚间下班高峰时又全向居民区扎堆,不仅导致单车管理的混乱,还影响交通、造成安全隐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ofo小黄车率先在成都采取了“技术+人工”模式——先是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摸清车辆集散的规律和拥堵点位,及时调度疏导,然后采取线上监控和线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将成都城区划为40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到两名运维人员,负责在早晚高峰之前将车辆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合规摆放小黄车,并与政府一起引导用户文明出行。随后,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所有ofo进驻的城市,都开启了类似的成都模式。
随着这一管理模式的成功推行,潮汐工,一个新的蓝领职业就此诞生。
每天和太阳赛跑
“潮汐工”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央视2017年11月16日播出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中,形象勾勒出了ofo运维人员的工作特质。
随着共享单车的风靡,潮汐工已然成为当下城市中的一个新晋群体,并且正随着ofo等共享单车的不断发展而持续增长。每一天,和太阳赛跑就是潮汐工的工作常态。他们必须赶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来临之前,将所有的单车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且摆放整齐。
85后的小梁是北京的一名潮汐工。他每天凌晨4点就要上街将违规停放的小黄车运到人流大的车站等处。他很清楚,再过一两个小时,他所负责的北京东二环这一带就会满是找车骑或停车的上班族,只要有一辆小黄车违规停放,很快就会有人效仿,“我必须和太阳赛跑”。
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有无数个“小梁”在默默地为人们的出行需求服务。而他们的辛勤劳动也换来了成果——数据显示,如今小黄车的使用率提高至原来的16倍,这意味着一辆车使用效率从5分钟提升到76分钟,从服务1人变成服务至少10人,方便了更多人的出行。
让更多人实现“阳光就业”
在央视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引人注目——接受采访的潮汐工李同玄曾是一名摩的司机。
众所周知,黑三轮、黑摩的是困扰许多城市的“顽疾”,常年屡禁不止。但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大行其道,不仅颠覆了过去城市交通中落后的“最后一公里”原生态,让黑三轮、黑摩的自然销声匿迹,还迅速重塑了社会分工,吸纳了一度仇视共享单车“抢生意”的摩的司机等人群,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稳定安心。而这,正是2017年中国就业形势超额完成任务的缩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持续增强。
“现在做这份工作,感觉自己可以再度实现个人价值,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李同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开摩的老被警察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2017年4月他应聘当上了潮汐工,尽管每天风吹日晒很辛苦,但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还有归属感,心里很踏实。
展示产业升级的成果
虽然潮汐工只是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工种,但并不意味着它只会昙花一现。当下,共享单车的行业体量仍在持续增长,尤其ofo、摩拜等领军企业仍保持较高增长势头,随着共享单车逐渐迈向国际化,其对潮汐工的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大。
可以预见,未来的潮汐工将不会局限于如今简单而重复的人工摆车、运车。随着共享单车对科技的研发和不断发展,他们或许将变成城市交通重要的参与者,以更加富有科技感的方式,让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这个新职业,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创新背后产业升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