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2017-04-11张秀萍符周利
张秀萍 符周利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19)
全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张秀萍 符周利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19)
全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分析全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基础上,通过梳理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提出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第二,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第三,加强教育实践,促进价值观知行合一,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一、全媒体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全媒体时代下,我们需要从心理学视阈下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需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选择阶段,即必须对该价值观进行了解并通过慎重考虑,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第二是赞赏阶段,真正赋予某一社会规范以价值,个体就会对他有一种满意感。第三是行动阶段,当个体具有了某种真正的价值观念,就会在行动上愿意接受它的指导,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反复实践。多元价值取向是全媒体时代下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乃至做出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1]。
(一)全媒体传递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
全媒体是新旧传媒的时代融合,表现出全方位、多样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新特征。在全媒体时代传统与现代的,东方与西方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各种信息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推动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而在这些价值观念中,有很多是西方腐朽的价值理念和落后思潮,当代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极易被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所腐蚀,从而影响其正确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全媒体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决定和方向,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好的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人进行正确的价值思考、价值判断、价值抉择、价值追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2]。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的想法,但是其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导向等功能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从而引导人们的想法。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然而,全媒体传递的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在传播中出现的虚假信息、暴力色情信息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煽动性的政治宣传等内容,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三)全媒体左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做出的判断,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价值判断将决定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同时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体信息参与者趋向于平民化,信息传播也趋向于无屏蔽性,因此大量的不良信息和反动信息也不断涌现,国内和一些西方的反华媒体也趁机传播一些不符合甚至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和理论素养的缺乏,其价值观在全媒体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下变得模糊,容易导致价值偏差,难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客观实际情况对现存的众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选择的行为。全媒体背景下所形成的多样价值选择,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面临价值判断的迷茫,增加了价值选择的困难。然而,全媒体在提供大学生多元化价值选择的同时,又通过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而左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最终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当下思想活跃、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清晰的价值观念,因此当全媒体传播的观点符合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时,他们会认肯并储存这个观点,无论其正确与否,他们都会将其作为指导自己行为、认识社会的一部分,并进行最终的价值选择,甚至努力践行这一价值选择。然而青年大学生这种以自身需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背道而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一)价值观念多元,价值信仰缺失
全媒体在拓宽大学生信息接收的来源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当下中国全面融入整个世界潮流,也给西方的多元价值取向乃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涌入中国提供了同等机会,西方价值观念的强势渗透,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当面对种种诱惑,一些青年学生迷失了方向,信仰不坚定,理想不崇高,旷课、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只追求眼前物质利益,崇尚金钱至上,把维护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价值信仰的缺失,政治意识形态的淡薄,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坚定,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价值取向务实,功利主义突出
全媒体带来了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使得不同的政治立场、道德标准和文化观念在相互激荡和碰撞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多元化价值选项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注重现实的特点,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间,他们不再尊崇我国高等教育一贯推崇的重义轻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等价值观,而更注重自我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理性分析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在现代与传统、金钱与知识、奉献与索取等价值取向上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甚至把金钱、权利、地位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三)价值知行脱节,践行效果不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凝练成24个字,得到了全媒体的有效传播,教育部201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认同度不断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身处日益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环境中的他们一方面乐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却在追求一种世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特别是当面对实际问题需要抉择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来说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特别是在理性爱国、考试诚信、职业选择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知行统一。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校园建筑、校旗校徽、校园绿化等,其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高校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的物化形态,具有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深刻含义。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进行科学规划部署,建设蕴含教育意义、呈现文化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并努力使之成为未来形成大学精神、大学品格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蕴[3]。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包括校园传统、教学理念、校风校训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师生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通过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凝练校训校风等方式将校园精神文化具体落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着潜在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求学成人中碰到的实际现状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和感染作用。
(二)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然而全媒体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把握全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全媒体技术,在开展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时代元素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之提供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其次,革新教育方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讲解来灌输,内容比较枯燥,对于当前思想新潮的大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全媒体互动共享的特点,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将传统的单向教育方式改变为实时互动的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最后,优化教育途径,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借助全媒体的优势使思政工作活起来,充分利用手机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特点,向大学生推送时政热点、校园通知、极具正能量的短文、图片等,通过与大学生的实时互动,及时了解其思想动向,实现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三)加强教育实践,促进价值观知行合一
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并将其真正内化于心。第一,创新实践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科技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三下乡”、参观实习、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让传统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4]。第二,创新实践模式,寻求网络环境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通过普及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养成依法运用互联网络的习惯,通过网络社会实践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参与中感悟,激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热情[5]。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研中了解社会,提升自己,最终回报社会。社会调研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增进与群众的联系和感情。通过关注社会生活现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参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1]任艳妮等.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50.
[2]张迪等.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报业,2013(01):136-137.
[3]吴彬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5-38.
[4]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G641
A
1007-9106(2017)011-0163-03
*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全媒体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639;YB2016023;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铁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6023。
张秀萍(1983—),女,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和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