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命题

2017-04-11朱兆香

社科纵横 2017年11期
关键词:领导力思想文化

朱兆香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命题

朱兆香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 德州 253000)

意识形态领域从来就是政治的“必争之地”。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相互交织,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新世纪历史使命的需要。

领导力 意识形态 执政基础 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利益、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相互交织,激烈竞争,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意识形态之争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激烈。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最坚定明确地指明党和国家的旗帜和方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不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软领导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新世纪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一个新形势下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命题

“领导力”概念源于西方管理学界,上世纪80年代首先由中国企业界引入,在政治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领导力通常是指积极影响或引领变化,并带头实现目标的能力,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一般来说领导力以地位和权力为基础,但领导力的来源不仅有权力因素还包括非权力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1990年率先提出“软权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来说明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奈认为,“Soft Power”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以达到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1]虽然奈的这个概念主要是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但是,研究和运用软权力进行领导已成为21世纪领导的大趋势。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的起点是价值观一致,领导重在引领,不是简单的服从。无疑,与硬权力的强制性相比,运用软权力来凝聚人心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是基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但最根本的是来自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价值观一致性。“意识形态领导力”就是通过引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领导目的的一种能力体现,是软权力的主观反映形式。

(一)普遍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和政府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领导力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偏离权力的大小,领导力长期缺乏或者是弱化,必然会导致权力危机。意识形态领导力作为执政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政治权力合法性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较高水平的意识形态一致性将意味着较高水平的政治权力合法性。所以,意识形态领域从来就是政治的“必争之地”,建立得到普遍认可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和政府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政治权力必然会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切实强化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领导力,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意识形态对执政合法性的支持和辩护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是党的执政阵地,尤其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类思想活跃的当下,如果丧失了普遍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势必会削弱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则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将会非常困难。所以,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就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政治议程。

(二)思想稳定为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要稳定,首先要思想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传统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淡化了,经济主义、拜金主义、意识形态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社会道德和诚信遭到严重破坏,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面对诸多社会弊端的日益积累和暴露,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尽管社会对改革的反思和讨论更加积极,不再遮遮掩掩,不过一些讨论也是相当混乱,很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感到迷茫。在很大程度上说,如果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文化日益贫乏甚至衰落,社会思想长期混乱,或者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影响改革和发展的航向,阻碍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党和社会对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达成思想共识,才能确保改革和转型的顺利推进。

(三)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意识形态不只是个主义问题,更是个方向问题和利益问题。二战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强,也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动态的、立体的国家安全观念。凭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中的强势地位,西方意识形态以强势文化姿态在全球扩散与渗透,意识形态的作用没有削弱,反而是空前地加强了。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的颜色革命,以文化产品为外衣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社会化渗透,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要比军事问题要严重得多。国际上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也往往是与国内的某些因素相互呼应、关联的。长期的执政地位和物质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能不警惕的因素,党员干部队伍乃至整个社会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危险倾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不仅是对外的,而且也是对内的。

二、当前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境

基于建党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硬”事实、“硬”道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也得到提升。但是,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的思想激荡和不安定因素,意识形态领域有了许多新变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冲击,出现被边缘化的认同危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扩张冲击传统主流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成为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成为普遍共识,“普世价值”之说渐渐流行,人们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在淡化。最突出的特点是执政党把执政合法性寄托在政绩资源上,极力扩大客观性的合法性资源,如经济增长、就业率等,弱化自身意识形态建设。一旦这些客观性资源建设方面出现问题而政府应对不当时,就成了政治的潜在危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历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硬实力时代之后,看中了软权力的优势,积极谋求文化价值观的霸权。西方文化借助于其流行文化产品的外衣、网络技术的便利,或者是学术交流的幌子,进行恶意炒作、强势传播,扶持反对力量,内外勾连,误导舆论,败坏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导致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然和思想意识的茫然和混乱,强烈地冲击和消解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加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才能在纷杂的现实中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二)新兴媒体的井喷导致传统舆论生态面临严峻考验

舆论信息传播已经是风险社会的一种常态,传播导向正确或错误,于党于国于民具有直接的利弊关系。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的助推下,改革中的中国社会进入又一个思想活跃期。新媒体条件下人际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使交往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实现了信息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不仅扩大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自主权,拓展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也加大了受众对信息选择和辨识的难度,使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使舆论导向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空间受到挤压,大大降低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弱化了我们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新兴媒体也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渗透更加直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新兴媒体传播的猛烈冲击。同时,网络传播的特性也决定了,网络信息具有短暂性和炒作性特点,这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娱乐方式,导致人的感性体验、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对传统意识形态、主流文化而言是一股强大的消解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地位比较低的男青年为发言主体的互联网上,辩论经常是过于尖锐、激动,非常需要社会主流舆论能够保持清醒冷静,将社会的思考带向对事物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三)来自于体制转轨的根本性冲击是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最大的挑战

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体制转轨对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形成的根本性冲击。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利益群体也日益多元化,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再是划分社会阶层的唯一标准,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扩大了,但是也更加复杂化,党员队伍内部的社会构成也呈现多元化。这种变化导致党和政府进行利益协调的难度加大,党的执政基础也就更加不容易稳固。体制的转轨、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中国两步并作一步走的跨越式发展累积的封建因素、资本主义因素、现代化和信息化因素、全球问题以及改革开放的弊病等相互交织,这一切都导致了思想文化上的极度不适应。人们对过去统一而具权威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和质疑,原有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不再有效规范个体行为和社会运行,人们思想上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活跃性与茫然性并存,人们的阶级归属意识和政治意识开始弱化,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和认同危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排斥和不信任,加速了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退化,冲击着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四)领导者身体力行的缺失和理论研究宣传的误区造成执政合法性基础流失

一个关乎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问题就是其倡导的执政核心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就是执政理念是什么,以及能不能践行自己的执政理念。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不是自说自话的能力,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巩固与否,取决于自己是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否则我们党就失去了民心,就丧失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目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个别党员干部无作为,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另外,在意识形态宣传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会直接影响宣传效果影响和其外在形象。传统的说教方法,落后的宣传方式,以及严重的形式主义,脱离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适应不了新时期社会群体的需要,造成“假、大、空”的不良印象,反倒会削弱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

三、关于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几点思考

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十分注重意识形态工作,但这是相较于发展经济更为困难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三个自信,不断开拓党永葆生机的活力之源

回顾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就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历史。90多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凝结着我们党的政治自觉、理想信念坚定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三个自信”源于以共同富裕、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升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源于体现党和国家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组织动员能力、执行力、不断调试的战术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合理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是党永葆生机的活力之源。历经90多年,我们党的执政任务、执政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课题。这就要求当代共产党人要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实事求是地认识改革,要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把握鲜明的时代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扎根于社会实践,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正确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在党内外形成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

(二)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着力点,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所表达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社会利益关系。马克思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党和国家的大势是蓬勃发展的,所以当前社会思想总态势是好的,主流积极健康。邓小平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3](P1235),“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4](P204)我国当前面临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与利益问题密切相关的,思想矛盾与经济社会矛盾相叠加。利益是平衡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枢纽,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坚定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和信念,最根本的是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终还是要靠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两个先锋队”的使命,以最广泛的利益代表性和价值观一致性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是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关键所在。没有哪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合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对“以物为本”的矫正,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深入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较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和文化立国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战略新高度,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领导文化建设,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整合创新、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能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培育适应全球化时代文化热潮的紧张有序的文化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坚持倡导和谐思维,将价值观的变革纳入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发展观的根本变革;坚持文化建设先进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防止厚古薄今、急功近利,守住底线,沟通理解,凝聚共识,切实提高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

(四)加强理论队伍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能力

党的理论队伍和领导班子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加强党的理论队伍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和执政能力,一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的实际来学习、运用,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增强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能力。二要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群众路线不是需要的时候拿来用完挂起的工具,群众路线是党一以贯之的工作路线,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群众满意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第一标准。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一切工作对人民负责,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三要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常态机制,拓宽学习渠道,造就一批眼界宽、胸襟宽、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习型理论队伍和领导班子。四要抓住民主集中这个根本组织原则和选人用人这个核心导向,把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强化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重要措施。

另外,加强理论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修炼“软”领导力,积极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特别要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重视发挥网络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着力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兴媒体的能力。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改进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善于同媒体打交道,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二要积极推动传统主流媒体尽快转型,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两个重点引导,审时度势、妥善应对,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参与决策,既可以缓解情绪,又可以稳定人心。

总之,在新形势下,各级党员干部特别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保持敏锐的警觉性但不过度敏感,保持冷静的头脑但不迟钝,努力增强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的自觉性。

[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D261.5

A

1007-9106(2017)011-0018-05

朱兆香(1980—),女,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领导力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