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7-04-11瞿广业
瞿广业
(甘肃民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30)
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瞿广业
(甘肃民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30)
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正在全面缓解,民族出版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眼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调整出版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视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中国民族出版事业,是目前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的历史条件 民族出版 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把国家帮助和扶持、东部发达地区支援和少数民族群众自身努力结合起来,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进步,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全面缓解,民族出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下,出版经费短缺,市场空间狭小,出版实力不够,人才竞争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也在日渐显露。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中国民族出版事业,是目前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繁荣发展民族出版
“民族出版”,其性质一是民族,二是出版。[1]在编辑出版图书时,必须要把握自己的“民族”身份。没有“民族”特色,民族出版社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民族出版单位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做大做强。
出版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和延伸,民族文化是出版文化产生的基础源泉。二者是母系统与子系统、源与流的关系。因此,要充分认识丰富多彩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都是少数民族出版文化的基础。当然,出版文化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传统,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创造出版文化,要注意对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并根据时代要求加以发展,推陈出新。[2]
出版资源是出版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基础,是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出版资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以后,赖以从事文化成果的生产、传播的产物,是人民有意识地研究社会、研究自然和研究人类本身,并且与这种研究欲望、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有密切联系的,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提升、传播等所需要的相关要素和条件的总和。按照类型划分,出版资源主要包括选题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资源。而选题资源是出版物知识、信息、思想内容的来源,是出版的最主要部分。选题从哪里来,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中来,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出版提供了最主要的选题来源,它是选题资源的核心部分,相当于人的“心脏”。没有文化资源,就谈不上出版社的存在;没有文化资源,出版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少数民族出版业而言,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正是一块肥沃的“选题”土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就在祖国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都有着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版民文为主的图书,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积累,对发展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民族题材类”图书这块市场正在逐渐“做大”,而且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除各家民族类出版单位各自发挥优势,不断开拓选题深度和广度之外,很多文化类、综合类的中央和地方出版社纷纷“抢滩占地”,从他们各自有利的角度去寻找选题,开发市场。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产品策划成为直接影响出版物市场销量及盈利情况的关键,对于推动出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出版业而言,可以在出版民族文字类图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题材类汉文字(或外文)图书的出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民族出版”的概念,则只要是涉及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理论、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情等内容的,就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其出版市场就非常大,进入这个领域的所谓“门槛”也就低了不少。
另外一类的内容产品就是长销书的出版。长销书本身就属于那种虽然不构成销售热点,但可以长期维持销售的书目。这一类图书主要以内容取胜,市场风险小,投资见效慢,但其收益却相对有保障。这一类图书一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甚至有很好的保留价值,因此具有长期效益。
另外,要打破以往出版传媒间各自为政、各自经营的格局,将传统印刷型媒体与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子媒体等信息传媒相结合,力图使出版资源能够实现多次开发、合力经营,以期实现出版资源在多种传媒之间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版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多媒体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
二、以新闻出版的体制改革为契机,调整出版结构,提高民族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的问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对于出版社来说,产品结构尤其是图书品种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者绝大部分精力应用来处理结构性问题,通过调整结构,来适应发展的需要,来支撑出版社更大的发展,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3]
图书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使结构优化,使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从而实现较高的效益。出版社的整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最大的困难就是实事求是地调整好自己的图书结构。图书是出版社的主打产品,每一个选题就是出版社的一项投资项目。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民族出版应该改变原有的出版门类齐全的均衡化结构,改为瞄准市场,寻找资源,调整出版结构。[4]一方面,要继续紧紧抓住教材出版业务,力争做好,保证出版社的基本运营。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选题,出版大众读物。在图书出版结构调整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重点书与一般书的结构。既然是重点书,就一定有别于一般书,表现在重视程度上,一是要集中中坚力量完成,以保证图书质量;二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出版社承担投资风险;三是在策划上要体现大手笔,根据本社的财力、人力和经验积累确定重点图书在全部图书选题中的比重。
2.主流书和辅助书的结构。主流书是体现出版社优势的标志书。表现在出版比重上,一是多为丛书套书,紧凑、重磅,具有很强的磁吸效应;二是反映出版社的努力方向,在本领域或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或重要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好;三是在出版利润中占的比例高等。主流书往往反映出出版社的优势所在,在结构中自然应占到较大比重,无论在品种还是码洋上都应占到50%以上。
3.主旋律书与通俗书目。民族出版承担着为民族地区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这是民族出版社的政治责任所在。而通俗图书则承担着教化人民、娱乐人民的重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无疑是出版社大部分人员的主业。作为特殊的出版机构,民族出版单位更应该首先保证主旋律图书的出版,保证党的民族政策的顺利传达。在此基础上,各民族出版单位可以在深入调研读者需求,确定合理选题,出版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通俗性读物,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4.教材和一般图书的结构。从出版的结构看,各民族出版社对民族文字类教材教辅图书依赖程度较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辅图书的市场将日渐萎缩。而教材是一个出版社实力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腾飞的基石,也是一个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当前图书销售品种变化看,教材仍是图书销售增长的主力,这种增长意味着教材这种垄断资源仍然是图书行业最大的利润源。因此,精心打造几套教材,是民族出版社的一个重要战略。此外,要逐步减少教辅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增加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一般书。
调整出版社的图书结构,确立独具特色的出书方向是出版社发展的首要任务。各民族出版社在结构调整上应扬长避短,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作为出发点,抓住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出版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尽可能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5]
三、立足市场,创新经营理念,多出精品,打造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版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也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品牌是赢取竞争优势最强大、最持久的利器。
从图书生产的角度看,一本成功图书的生产应从市场调研开始,在充分规划、策划的基础上形成书稿,再进行图书的编、印、发。要赢得市场,形成图书品牌,就应该在日常的出版中注重精品图书的出版,以精品图书带动出版社品牌的提升。图书的形成过程方面,在图书的规划、策划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品牌的建立、维护、延伸,将品牌真正根植于图书开发全过程中,进而体现在图书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中,用品牌去赢得市场,最终经过积累形成强势图书品牌。
第一,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是打造品牌图书的首要条件。出版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地面向图书市场,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因此,出版社要营造自己的品牌图书,首先必须确立市场观念,确定市场定位,在市场中寻找生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选题不是精心策划的产物,也绝对不会成为品牌图书。
第二,从实际出发,善于寻找并捕捉自身出版优势和特色是策划品牌图书的基础。对于地处落后地区的民族出版社而言,办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性出版团体是力不从心的。而抓住自己独特的选题资源优势,发挥现实的基础资源能力,发展特色出版,则是具有前途和潜力的。
第三,开发整合作者资源是策划品牌图书的根本保障。出版企业作为知识产业,它们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资源的竞争。谁更多地占有资源、拥有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主动的地位,拥有更大的优势。
第四,品牌图书的策划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综合的系统工程。打造精品出版物一要强调内容上的精品,二要注意形式上的精品。内容上的精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内容上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先进的思想性和先进的科学意义。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着力研究、挖掘和传播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二是内容上的影响力。内容优秀的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更多人的思想,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三是内容上的稳定性。精品出版物一定有稳定的内容,至少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为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某一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启迪。
对策划精品和评价精品来说,内容无疑是第一位的。但装帧设计也极为重要。在出版过程中,精品的内容必须有精品的形式做衬托,方能成为整体的、全面的精品。精美的装置设计,对于显示出版物的厚重内涵、提高出版物的价值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民族出版单位,就是要在民族特色上狠下工夫,以“立足市场出精品,突出特色创品牌”为经营理念,走特色出版之路,立足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谋和谐、求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专题、做精品,打造出版品牌。[6]
四、重视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竞争。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因素。特别是作为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其产品主要凝结着从业者的密集智力劳动,所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出版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出版社在竞争中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7]
所谓的出版人才,既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专业人才,如编辑、发行中的佼佼者。但是,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具体业务部门,每一个人都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竞争又具有专业技能的队伍,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献身党的民族出版事业。各民族出版要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出版社及其工作人员的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民族出版队伍,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在人才选拔方面,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把引人和借智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各民族出版单位要注重员工的继续教育,更新理念,提高业务技能。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聘请高校的老师到出版单位开始专业讲座,把员工派到高校里进行系统学习等等,拓宽视野,增强职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是按需培养,切实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错位问题。根据民族出版的特征,要尝试使用菜单式教学,多导师制,教学相辅,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通才,以此满足民族出版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是开源节流,加强资金投入,解决发展瓶颈。现代出版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切实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改善硬件是基础,当然,这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当前,在发展实践中,资金不足已经成了一大瓶颈,因此,必须开源节流,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一方面,各大学应给予出版学科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更新现有落后的实验与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出版院系自己也要想方设法实现开源,集纳社会的力量,多途径实现开源,获取社会资金投入新闻出版学科的建设。
五、实施民族出版的“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藏学、蒙古学、西域文化、彝文化、古纳西文化、民族医学等已成为国际热门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大型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都藏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在蒙古国、印度以及尼泊尔等国,使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读者群体不在少数,目前已有多家国际知名出版社表示希望引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图书的版权。我国每年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占民族出版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这使我国的“文化赤字”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以及不断扩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走出去”创造了条件。要积极谋求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在海外图书市场的生存发展空间,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走出去创造条件,积累经验,赢得商机,持续拓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国际市场。
首先要完善现有的出口鼓励政策。我国现有的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已经对我国出版物出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出口信贷资金少、出口退税手续繁多、直接补贴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因此,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应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协调,简化出版物出口退税手续,增加对出版物出口的信贷金额。
其次是设立出版物出口基金。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共同出资,并从出版利税返还中拨出一定比例,设立出版物出口基金,主要对图书出口机构从事的中国出版物的海外销售进行资助,对图书出口公司,如对图书出口公司,视其出口业绩的好坏,给予不同的出口补贴,对图书出口公司在海外设立的图书销售机构,参与国际图书贸易活动给予补贴。
最后是要加快出版外贸人才的培养。出版物出口贸易的发展,有赖于出版外贸人才的增加和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我国民族出版单位人才本来就相对缺乏,而出版外贸人员则更为欠缺。为了尽快充实出版外贸人才,一是要对现有的出版人员进行外贸、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业务水平;二是要加强与其他出版单位的协作或合作,借助人才完成民族出版的外贸业务;三是在外语、外贸等专业人才中,择优进行出版知识培训。[8]
[1]满福玺.民族出版业发展导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莹.找准战略定位 打造民族出版品牌[J].新疆新闻出版,2008(2).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阶段转移和出版体制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殷德俭.谈谈“民族题材类”图书的市场和出版选题方向[J].出版发行研究,2007(1).
[5]宁玉.新形势下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发展状况与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5).
[6]路文.突出特色求发展——试论民族出版单位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社科纵横,2010(1).
[7]张志.深化民族出版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大学出版,2007(1).
[8]曾晓武.民族出版“走出去”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9(6).
G239.2
A
1007-9106(2017)01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