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及现实应用

2017-04-11杨航征

社科纵横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自然界逻辑马克思

王 萍 杨航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哲学研究·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及现实应用

王 萍 杨航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人出发,基于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内涵有从人的立场和经济活动的视角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思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反生态的结论。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整体出发约束和限制资本的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 人的立场 经济活动 资本逻辑 政府职能

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具体阐述人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经济运行等思想。人与自然关系即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并体现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当中,其鲜明特色在于从现实的人本身、人的实践性、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从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自然。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的观点,与成熟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物质代谢”理论是一致的,并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解释。[1]青年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本主义的统一,这一概括来源于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体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关于人的自然主义反映在马克思如下论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2](P209)。这段话清楚表明青年马克思的立场,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人是拥有身体、拥有自然的各种力量的人的自然,同时又受到独立于人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是在与自然的联系中生存的“受苦的存在”。使人的自然与自然界的自然相联系起来的是劳动。劳动是最具有人的特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意识性,是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人自身,并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发展。在自然因为人类的劳动得以变革,被人化、被纳入社会的这一点来看,自然具有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无机身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3](P207-208)。从上述论述可知,马克思不仅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来把握,而且也把自然当作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对象化的对象或材料来把握,主张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本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物质代谢”概念将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引向深入,探讨了人和自然互动的具体方式。物质代谢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界本身的物质代谢,是自然界的自身运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在的生态环境;第二个层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包括人对自然界的索取即同化过程,和人对自然的排泄即异化的生命或生活活动;第三个层面是指社会的物质代谢,是以货币为中介的产品交换,即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财富的交换活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消费。马克思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并把这种代谢作为自然界的形态变化来把握。在劳动过程中自然物向产品的物质变换本身,就是自然物本身形态发生变化,人的劳动只是使自然物形态发生变化,因此自然界和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共同源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讲,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保护自然界本身的物质代谢。“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P42)。马克思“物质代谢”理论所揭示的自然界与人之间辩证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人类从那里获得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的生活资料、劳动资料以及劳动活动本身;同时,正是人类的活动,必然带来自然界的异化,人类越来越远离真正的自然本身;人类自身的物质代谢即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会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由于人与自然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双重特性,一方面是自然界同自身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三个层面的物质代谢相对独立,同时又自成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要以自然本身的物质代谢平衡和正常运行为前提和基础,而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内部的物质代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从生态价值观等一些抽象概念入手,更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二、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路

(一)从人的立场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的立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生态系的一员;人类以劳动为中介,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从人自身需要出发评价和利用周围生态环境,并把自身当作目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解决了当代生态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但是人的立场并不意味着人是自然的中心,人必须清醒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制于外部自然界的状况,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性和自然的整体性、相互依存性,要从整体和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类致命的自负,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

人的立场意味着必须尊重人的需要和发展,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把别的生物和自然作为手段,和自然界进行必要物质代谢,这是由人的一般性即自然性决定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P18、11)。人的自然属性构成人的需要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关于人的自然需要,即“人具有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09),“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这从本体论上把人首先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需要生存的个体存在。“肉体的个人”同动物一样,都需要依靠自然界来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具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界就越广泛。人的自然属性直接派生出自然需要,肉体存在的需要就是一种生理的需要,人要生存就有衣食住行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两性的需要,基本生态环境的需要等,自然需要构成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立场同时意味着从人的特殊性,即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从人的特殊性来讲,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创造出人工自然来。人类的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便产生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随着人们劳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人工物品,从而使自己作为生物的一个部分生活的越来越好,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状况下,不得不依附于自然,在与自然的种种变化莫测中悲惨生存的境遇。但是随着人类力量的不断强大,却产生出另一种可能性,即人类开始逐步自负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宰,凌驾于其他生命和自然之上,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自然随意改造,把自然当作一个免费的可以无限使用的资源库,从而破坏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必须对自己的劳动及其后果有着明确的哲学认识,怀着敬畏自然的心理,对自己进行克制。人的社会性意味着人是在社会交往中,在生产关系中进行劳动和实践活动的,人的社会关系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的劳动和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同时,人作为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因此对人的生存来说不管从物质层面来说,还是从精神层面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立场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自觉清醒担负起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责任。人要自觉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支配自然。而人以劳动为中介,调控、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意味着必须要对关系的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进行控制。就目前关于对自然的认识使我们已经知道,自然是无限的、复杂的,自然常常以一种意想不到和始料未及的方式来报复我们,作为自然的一员,人类远没有对自己的母体认识清楚,因此人类只能部分地、有限地、暂时地控制自然,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所谓理性和自负抱有高度的警惕心,以防自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控制主要通过控制人本身来进行,需要反复思考和明确人的真实需要,幸福的内涵,人类最终需要多少方便和效率这样一些深层次问题,以及现实中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安排怎样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又怎样影响了人与自然间的正常关系,人必须以一种高度的清醒和自觉进行自我解剖和克制,以避免人类文明的衰败和消亡。

(二)经济活动领域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生态和经济都是人所必需,生态的破坏往往是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因此从经济活动的视角较之单纯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研究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经济活动的视角在方法论上意味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以政治经济批判为主、辅之以意识形态批判、哲学批判。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一方面要和自然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因此,经济活动的视角和方法意味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既要从人与自然的本身入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必须限定在生态系统所能接受范围内,又要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研究,要从制度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等维度展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由人与人的关系失衡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断裂,因此更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生态问题。经济活动的视角所代表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在运用制度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时,逻辑上将导致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反生态性的生产生活模式的根源归结于资本的逻辑,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反生态性批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谓资本的逻辑指的是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追求利润,而非生活的需要。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就要不断地进行积累,扩大规模,并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由此决定在资本逻辑下大量生产的必然性。而靠大量生产获取利润,资本必须通过过度的商业行为来刺激消费欲望,利用人性的贪婪把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作为商品销售出去,因此资本的逻辑也是推销方便的逻辑。资本的逻辑,从其本性来讲,是完全依赖于效率性与方便性的。所以,资本的逻辑得到贯彻的社会也就是驱使人追求片面的扭曲的方便性社会,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盛行,使人的生活简单化和趋同化。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本身意味着人类从自然界的获取,对自然来说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有可能破坏人类所生存的生态。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资本获取利润的逻辑将使资本在生产和销售时想方设法“节约不变资本”,如果没有法制的强制规定,资本是没有自觉去考虑其经济活动对经济所造成伤害,与近代社会中支配自然的观念相结合,因此不可避免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出物不加处理地排放到自然界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产业污染构成生态环境问题一个很大的部分,同时与大量消费密切相关的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构成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想彻底改变当前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首先必须监督和约束资本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造成伤害,同时还对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造成伤害。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在生产过程中会自觉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漠视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使工人的劳动过程产生异化。劳动过程中的异化使得工人从工作领域获得快乐的途径大为降低,转而从物质的消费、放纵性消费获取满足感的可能大为增加。在分配领域,资本的逻辑导致贫富的差距和分化,相对贫困的存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社会消费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对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破坏。

三、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要求现实中政府运用整体力量保护生态

在洞察资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缺陷后必须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确立资本运用时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伦理维度,主张在理念与运作中约束和限制资本的逻辑,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要作为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自觉主动调节控制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一个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对于未来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提出要充分运用整体的力量。恩格斯讲了作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说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并进一步论述:“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P928-929)人类给予自然界自由,其实质是给予自身自由。

政府运用整体力量保护生态的思路和目标是:政府采用各种手段、方式、政策,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管理,通过约束和限制资本的逻辑,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符合生态平衡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从而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设定边界,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以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为前提和基础。

第一,政府作为国家资源和未来利益的代表,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整体规划。生态资源既是整体的,又是代际的,某一地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地区的发展,同时当代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而这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规划必须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政府要摸清楚本国各种资源,例如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基本拥有情况,以及环境承载的总体和结构情况,在此基础上,参照发达国家的经济产业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向,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要求,要做到对资源、环境以及生态保护的整体和长远规划,要把人民的健康生活当作第一位事件,在现实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在对已有资源和环境做好规划和统筹使用同时,要对战略性资源做好储备工作,进行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使用,从国家高度主动自觉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共同完成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政府要鼓励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各种创新,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创新来最终驱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其本身和市场各自的优缺点,将政府的自觉主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充分调动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第二,政府要通过倡导符合生态文明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绿色生活方式,有效抗衡和对冲资本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资本逻辑反映到文化领域,必然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盛行和泛滥,资本文化的盛行使人对人生价值和对物的评价开始变得单一化和标准化,名利成了衡量成功与否、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资本文化产生作用过程中,人的理想信念变得遥远模糊,丰富性和创造性被无情抹杀,沦落为物的动物,只有依靠不断增加的物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因此,新的观念的树立迫在眉睫,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设定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当代文化的精华中,概括和总结新的理念和价值,倡导和宣传先进文化,纠正资本文化所带来的偏颇。在自然观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要深入人心。在人生观上,要倡导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社会的贡献,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从传统文化的立事、立功、立德中挖掘典型性案例,充分激发理想信仰的积极作用。在价值上,要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有一定的边界和底线。通过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塑造一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正确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要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和反面批驳两种方式进行。正面途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方式展开宣传教育,反面批驳途径则要对各种不良和消极文化进行针对性批判。

第三,政府通过生产者责任对生产领域资本的逻辑进行干预。生产者责任包括企业生产产品的符合生态要求、可反复使用和可回收的,生产过程是环境保护的、员工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等内容。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引导和要求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产品本身的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从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强制企业减少生产用后即弃型、使用寿命短型产品的生产。在方式方法上,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来强制要求,或利用税收、信贷等政策加以引导,加强对产品类型、质量的监管。在生产过程中,制定大气、土壤、水等生活环境保护标准,采取直接规制的方法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区生态环境标准和物体排污口的浓度排放标准;采取税制优惠等间接规制法来保护生态环境,引进生态环境税和二氧化碳税等;有效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前评估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制定项目代替方案,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等。政府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低碳生产等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新能源的研发和使用,在实现能源可持续性同时,减少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母体,自觉主动地调节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

[1]莫放春.国外学者对《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孙玉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卷)[M].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A811

A

1007-9106(2017)011-0086-05

*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生态视野下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及时代价值”(课题号:15JK1426);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法律问题研究”(课题号:10071);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任务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探微”(16JD710032);2016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思想逻辑和现实意义”(2016A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萍(1977—),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杨航征(1968—),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法律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自然界逻辑马克思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创新的逻辑
自然界的一秒钟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