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二次创业”途径探析
2017-04-11张婷婷杨维军
张婷婷 杨维军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政协研究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旅游“二次创业”途径探析
张婷婷1杨维军2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政协研究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旅游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发展方式粗放。推动旅游“二次创业”,是甘肃旅游业发展现阶段的必然战略选择。本文介绍了旅游“二次创业”的概念,对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基础与条件做了研究,进而提出甘肃旅游“二次创业”的途径。
甘肃省 旅游业 二次创业 新动能
一、问题的提出
“二次创业”是“中关村”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战略思想,从1993年开始,中国民营企业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浪潮。1995年深圳也提出“二次创业”。此后,“二次创业”的战略思想在生产实践和学术研究上得到进一步发展。[1]“二次创业”是相对于“一次创业”而言的概念,是在完成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指的是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资源、资金、市场及项目等优势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完成旅游业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的过程。2005年,云南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即完成了旅游业发展量的积累基础之上,面对旅游市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2]的严峻形势,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创新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提高发展层次,使云南旅游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趋势,增强云南旅游发展生机与活力,以适应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过程。“二次创业”是“一次创业”的继续和延伸,“一次创业”的目标是求生存,“二次创业”目标是求发展。[3]
加快旅游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甘肃省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总体上发展较快,对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在时段和结构上还不平衡,呈现出起点低、发展慢、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的特点,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壮大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要更好地发挥旅游业扩大内需、带动就业、助力扶贫、富民惠民等多重效应。面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和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推进甘肃省旅游“二次创业”势在必行。
二、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甘肃省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支持、政策倾斜、统筹协调和改革创新力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地位提升、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的局面。
1.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年均分别增长30%、33%,增速连年排在全国前5位,部分指标年均增长达到了40%以上。2016年,甘肃省接待游客1.9亿人次,同比增长22%,是2012年的2.43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0亿元,同比增长25%,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2.59倍;旅游增加值占甘肃省GDP的比重达到5.66%。
2.产业发展各要素整体推进。甘肃省已经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齐全的产业体系。各类旅行社546家;五星级旅游饭店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82家,各类星级旅游饭店384家、旅馆(社)8770家,床位50万张。省内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达到48所,甘肃省取得资格证导游人员14788人。甘肃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以上。
3.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和营销策划迈上新台阶。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已成为甘肃省的国际名片。创新景点景区管理运行机制,省上主抓的20个大景区软硬件设施、接待能力、影响力、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已有13个大景区建立了“管委会+开发公司”机制。
4.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实践模式,发展速度很快。甘肃将乡村旅游作为富裕农民、美化乡村、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集中打造了18个旅游特色小镇,在108个贫困村开展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涌现出了陇南花桥村、平凉西沟村、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等一批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甘肃省农家乐累计达到12563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5万人。2016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达到5368.7万人、82.5亿元,分别增长24.8%、31.4%。
总体上看,甘肃省旅游业进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提升的井喷期,实现了旅游产业战略地位、规模效益、营销管理和投融资的新突破,到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和临界点。
(二)甘肃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度居全国第五位,但综合收入、人均收入却排在了全国倒数第五位。特别是产业综合效益不高、产业链短、与相关产业关联程度低、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低。
2.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层次分明,但开发整体上还是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益的,90%以上的景点景区还是一种自然的、小作坊、农家乐的开发方式。甘肃省5A级旅游景区仅有四家。景区的可进入性、通达性和景观的体验性、参与性不强,景点景区在空间上没有形成网格,内容关联性不强,存在着“富资源、穷开发”“整体资源、零星开发”的问题。总体上处于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高品质、有创意旅游项目的服务短缺。此外,旅游成本过高、耗费时间过长,旅游季节性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3.旅游相关配套设施水平有待提高。2016年甘肃省旅游局组织的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游客对甘肃省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配套服务的感受略差。33个细分指标中,厕所设施不足和卫生较差、旅游餐饮服务便利性不高、旅游商品种类单一、停车场建设不足等问题突出。旅游交通网络化、便捷化、通达化程度不高,7个支线机场之间,只有敦煌与嘉峪关、张掖实现串飞,3A级以上景区道路在3级以下的占了39%,尚有34个4A级景区没有实现二级公路联通。景区缺少停车场、步行道和休闲区、WiFi等通讯服务功能弱,甚至一些一流景区没有手机信号。新技术新媒介运用不足,宾馆、旅游厕所建设层次低。除了敦煌等少数几个城市外,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市场功能也不完备。导游服务水平总体上也不高。
4.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与产业发展不适应。重点旅游景区严重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管办不分等问题,这始终困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甘肃省35处省级以上的景区旅游资源隶属省上不同部门条块分割管理,管办不分,这种体制导致景区资源权属不清、政出多门,资源配置难以优化,无法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也导致这些珍贵的资源无法进入市场,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5.缺乏有实力的市场主体。由于机制不活,运用市场手段不充分,旅游市场主体普遍弱小,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目前,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没有一家以旅游为主业的省级投融资平台,没有引入一家战略投资者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产业集团,为全国仅有的四个没有省级旅游集团公司的省份之一。尽管甘肃省20个大景区中,有13个成立了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但是多数人员不到位,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运行起来。
概括起来,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发展方式粗放,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价值提升。为此,必须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对旅游业的发展理念、管理经营模式、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全新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三、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基础与条件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推进甘肃旅游“二次创业”,既有宏观环境、发展动力,也有产业基础、行业优势,甘肃省旅游产业具备了“二次创业”的基础和前提。
(一)旅游业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战略支柱产业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综合性和带动力最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达110多个,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的贡献率都超过了80%。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五大趋势,正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旅游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初视察甘肃省时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充分用好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这为甘肃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相关方面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和旅游投资促进计划,落实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旅游市场的举措,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行动,切实增强了旅游业发展动力。
(二)旅游业发展积累已经完成,即将步入高速增长期
近年来甘肃省把大景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景点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现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262个,有5A级旅游景区4个、4A级旅游景区77个。正在筹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建成兰州、敦煌两个国际机场,6个支线机场,兰州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156条,实现境内高铁旅游全覆盖,开通17对品牌旅游列车,5A级景区全部实现高速联通,77个4A级景区已有43个景区与二级以上公路联通,建成自驾车房车营地21个,建成17个滑雪场,2015年以来已累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126座。成功举办7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一些重要节点城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3年以来,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
(三)优质旅游资源亟待高端开发
甘肃省发展旅游业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景观与人文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与独特地理、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自然风光与红色遗存深度融合,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南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地。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是国内少有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敦煌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名片,成为引领甘肃省旅游业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浓郁的藏、回等少数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与雪域高原、黄河三峡、大漠戈壁等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景点、景区与旅游线路、特殊区位组合性好。以兰州为中心,丝路旅游精品线、甘南临夏民族风情线、陇东寻根访祖线与陇南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很好地交汇组合在一起。目前,这些资源90%处于低层次开发状态或未开发状态,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此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保护和环境约束趋紧,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压缩,甘肃省发展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没有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也不具备竞争力。大力发展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业,以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甘肃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是打造“绿色崛起”的重要手段。
四、甘肃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途径
推进甘肃省旅游业“二次创业”,要坚持不平衡发展战略,将优势资源聚焦于旅游业发展上,坚持抓好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行业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实现旅游业发展由粗放向集约、由单一向多元、由低层次向高端化转变。[4]
(一)创新发展理念,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来培育
要实现甘肃旅游“二次创业”,应充分认识“二次创业”在甘肃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次创业”从过去仅限于服务业延伸到制造业、基础产业,全面拓展了产业链。要创新发展理念,拓展思路,对于一些旅游资源特别有优势的地方,可以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迈入服务主导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段。一些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小镇要推进旅游业与各行各业进行产业的融合,把整个城区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打造。要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将旅游业培育成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
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是资源多头管理问题。要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实现由“旅游管理”向“旅游治理”的转变。在省(区)一级普遍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综合协调,建立健全行业自我管理组织;资源管理权下放,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权责分明、高效运转的大景区管委会机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权市场竞争。甘肃省旅游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借鉴陕西、四川、湖南、贵州等省成功做法,下决心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旅游模式
要加强统筹规划,对建什么、如何建、建到什么标准,都要科学设计规划,分出建设先后顺序。
1.构建“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组建混合所有制航空公司,购买租赁中小型飞机,形成连接省内各大景区的航空网,争取使省内主要旅游景点城市与国内大中城市直航。加快通往各大景点景区公路建设。
2.构建“便捷乐享”服务网。提升旅游服务设施的功能和品质。依托旅游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景通道,修建改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宾馆、酒店、客栈和农家乐,实施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大型演艺、民俗古镇街区等项目。根据甘肃地形狭长、干旱缺水的实际,科学布局、建设旅游厕所。
3.构建“智慧智能”互联网。适应出游趋势,建设覆盖省市县和大景区的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4A以上景区移动通讯信号和WIFI全覆盖。推进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环保、气象等部门数据共享。借鉴湖南、新疆等省区景区指纹门禁、电子导游、网络售票“一城通”做法,解决游客排队买票、领票等问题。加快应急平台建设,对主要景区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及时预警、准确反映和科学应对。
(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旅游业产业化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应积极引进优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建立良性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利用好现有的产业政策,积极营造更优的产业发展环境。甘肃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应引进国内一流的旅游专业开发、策划、运营、管理公司或团队,同时注意培育壮大省内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建设甘肃旅游智库,在旅游用地、旅游开放、旅游财税、旅游投融资、生态和资源管理、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和试点。
(五)强化旅游产品竞争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结合市场需求,运用文化创意对现有旅游品牌进行提升创新。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串联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协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战略性甘肃旅游品牌。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营销。打破常规的旅游市场划分的惯常思维,大力进行品牌营销和市场开发。
1.要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创新旅游业态。应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型旅游向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业态,扩大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商业、互联网、金融、交通、体育、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开发精致、有内涵、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链要素就是“食住行游购娱”,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的接通,延伸出了文化旅游产业链。[5]敦煌作为永久会址一年一度举办国际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为甘肃省旅游业开拓国际市场、提质增效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要把敦煌国际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好、设计好、运作好,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
[1]杨萍.论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二次创业”[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
[2]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及规划[M].北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静.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背景与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4]罗明义.云南旅游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6(6).
[5]张广海,孙春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
F592.7
A
1007-9106(2017)011-0049-04
张婷婷(1979—),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杨维军(1975—),男,法学博士,甘肃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