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加入三国同盟与昭和天皇的态度

2017-04-11龚娜

社科纵横 2017年3期
关键词:昭和天皇三国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政治与行政·

日本加入三国同盟与昭和天皇的态度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二战爆发后,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对南进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的昭和天皇也开始转向支持缔结三国同盟,幻想搭上德国的便车,实现对亚太全境的控制。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最终走向了日美战争。

昭和天皇 三国同盟 日美战争

对于三国同盟,日本顾忌德、日、意军事同盟将恶化日本同英、法、美的关系,所以希望三国军事同盟是三国“反共协定”的发展,并不针对英、法、美。日本坚持三国同盟以“苏联”为对象,目的在于使德国在欧洲牵制苏联,配合日本在远东对苏联进行军事挑衅,以便集中力量侵华,利用“反苏”、“北进”,虚张声势,麻痹英、法、美,伺机南下东南亚和太平洋。然而诺门坎战役①的失利粉碎了日本的反苏冒险行动。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更使日本“以苏联为对象”的三国计划受挫,谈判一度搁置。

一、天皇从观望到支持缔结三国同盟

20世纪40年代初,在欧洲局势尚未明朗以前,昭和天皇致力于指导军部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他对于日德意结盟并不感兴趣。昭和天皇主张坚持与英、美协调的方针,对南进与否采取了一种观望态度。

1940年,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为深陷中国战场、难以抉择究竟是北进②还是南进③的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日本统治层决意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在日本国内,依靠德国的这股侵略势力,趁机夺取英国、法国和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想法急速增长。南进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日德意军事同盟论再次抬头。昭和天皇也被德国暂时取得的辉煌业绩深深吸引,一心想建功立业的他也开始转向支持缔结与德国的同盟关系。

同年7月17日,日本组成了第二次近卫内阁。26日,近卫内阁决定了以“确立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的《基本国策纲要》。其中明确写道:“现今世界处于历史重大转变之机,出现了以几个国家集团的产生与发展为基调的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皇国也面临着有史以来的重大考验。值此之秋,真正实现基于皇国建国大精神之国策,则要以把握上述世界史发展的必然动向,对各种庶政迅速加以根本革新,排除万难,完成国防国家体制为眼前紧急要务。”[1](P436)这是日本政府从建设“东亚新秩序”向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转变的明确表示。

7月27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决定了《随着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进一步提出:“帝国对应世界形势的变化,要在改善内外形势,迅速促进解决支那事变的同时,要捕捉良机,解决南方问题。……要以对德、对意大利、对苏联的施策为重点,但要迅速强化与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团结,谋求迅速调整对苏关系。”[1](P437)此时,日本政府已把本国侵略东亚的进程,与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战争进程,相互密切地结合起来了。

9月9日至10日,经昭和天皇批准,外相松冈洋右和德国特使斯塔玛举行会谈并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为:日本对德、意在欧洲,德、意对日本在东亚,各自“建设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予以承认和尊重;日、德、意三国中的任一国家受到“尚未参加正在进行着的欧洲战争或日中纠纷的一国的攻击时,三国应以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所有方法进行互相援助”。[1](P459)协议表明日本放弃了“反苏”三国同盟,将目标指向了美国。9月14日,在大本营和政府的联席会议上,政府和统帅部一致通过了《日德军事协定草案》。9月16日,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上确定的《关于强化日德意轴心文件》中写道:“强化日、德、意三国合作之形势,最近颇为强劲,可以认为此时已经到了三国之间需要急速会谈的时机。对此,应按照以下基本纲要,与德、意进行最后谈判。”其中,在有关军事同盟的交涉纲要中明确提出:“日本及德、意两国不能容忍美国逸出西半球及美国领地之外,为了维护两者政治及经济利益,要相互合作。在其中的一方与美国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要以各种方法予以援助。日本及德、意两国在中南美洲的施策上要紧密合作。”[1](P448-450)

从明治初年以来,虽然日本偶尔或与英美反目,但总体上一直保持合作的关系,这次与英、美公然发展为敌对关系,是日本重大的国策转变,所以昭和天皇很担心与美国开战。9月16日,天皇向近卫首相表达他的担忧:“现在缔结日德军事同盟实出无奈。可是万一同美国交手,海军怎么样?听说海军大学的海上作战经常败于美国,不要紧吧?我很担心这个时局,万一日本成为战败国时,总理是否愿意与我共患难?”近卫首相表示,日俄战争时,伊藤博文奉答明治天皇:“万一战败,将辞退爵位等,为国捐躯。”而今自己“也决心竭力奉公尽职”。[2](P480-481)昭和天皇尽管意识到了危机,但在得到近卫的保证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支持缔结三国同盟。

二、天皇经过深思熟虑批准加入三国同盟

1940年9月19日,昭和天皇召开了第三次御前会议,会议反复讨论和分析了缔约后对中国战场的影响、与美英关系、战略物资特别是石油的获得等问题。虽然与会者已经认识到,与德国同盟将会破坏同英、美的贸易关系,影响战略物资的进口,甚至导致持久战争,但到最后仍作出了与德意结盟的决定。昭和天皇亲临会议,表示同意。之后不久,他就批准了协定。

据内大臣木户幸一回忆,21日,他向昭和天皇建议说:“若是同德、意缔结军事同盟,那就明显地要同英、美对抗。因此,有必要及早调整同中国的关系。”[3](P114)天皇表示他曾询问过近卫和松冈:“缔结三国同盟最后会不会发生日美战争?”对此,两人表示:“此同盟的目的在防止日美战争,如果不签订这个同盟,爆发太平洋战争的危险性更大。”[4](P108)

尽管昭和天皇完全意识到对德同盟很有可能引发日本同英、美的冲突,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抢先行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实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防范战争的能力,更可以降低战争发生的风险。

昭和天皇经过深思熟虑后批准了三国同盟。但他对近卫和松冈强调的三国同盟不是为了对美战争而是防止战争的说法还持有怀疑,因此深感不安。9月24日,昭和天皇对木户说:“缔结日英同盟(1901年)时,在宫内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可是这次不能像缔结日英同盟时那样只是高兴,万一形式变化有可能面临重大危急局面,所以我想亲自到贤所(祭祀天皇祖先诸神)礼拜告察,同时祈求神灵保佑,你看怎么样?”木户回答说:“同宫内大臣商量,尽力按照天皇的心意去安排。”[5](P825)

虽然昭和天皇对缔结日德军事同盟感到不安,但他更幻想通过日德合作,不用战争就使美国屈服。在批准三国同盟上,天皇绝不是被迫同意,他完全拥有否决权。

9月27日,日本政府与德、意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约定:“日本国承认且尊重德国及意大利有关在欧洲建设新秩序的指导地位;德国及意大利承认且尊重日本国有关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指导地位;日本国、德国及意大利约定,基于上述方针,努力相互合作,特别是三缔约国中的任何一国,受到现今没有参加欧洲战事或日支纷争的一国攻击时,三国约定,应以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方法相互援助……日本国、德国及意大利确认,上述各条款不影响三缔约国各自对苏联现存的政治状态。”[1](P459)

同日,昭和天皇发布诏书,向国内外宣布承认三国军事同盟。诏书宣称:“弘扬八纮一宇之大意,乃皇族皇宗之大训,朕夙夜眷眷,不敢忘怀。而今,世局动乱,不见休止。人类蒙难,不可限量。朕诚愿早日勘定,恢复和平。故命政府商议与意图相同德意两国合作之事宜。于此,亲见三国条约成立,朕甚感欣慰……”[2](P487)

三国同盟的确立使美国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因此,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0年9月28日在白宫召开了由国务卿和三军首脑参加的高级决策会议,确定了具体的对日策略:“……对日本要维持我们的一切权利和原则,继续我们的经济压力,援助中国,但不把日本推到使它的军方要求战争的地步;让日本了解我们在太平洋是强大的,而且正在总体上加强力量;不能让日本得到这样的印象,即在需要时我们不会使用我们的力量。但在同时,克制与它的争吵,让讨论和协议之门敞开。”[6](P146)美国决定加紧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加强对日经济制裁,进行对日谈判,实施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

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协定后,日本的南进政策最终定下了基调。三国同盟结成后,日美双方的战略地位与战略环境严重恶化。日本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指出:“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石油来源断绝。……与其这样,莫如马上动手,除此别无他途”。[7](P895)

与此同时,昭和天皇担心一旦日美开战,由皇族继续担任陆海军统帅机关的首脑,将来会承担开战的责任,并有可能由皇族波及到皇室、进而危及到自己。为了逃脱战争责任,天皇主动提议免去闲院宫载仁的陆军参谋总长和伏见宫的海军军令部总长职务。10月3日,闲院宫辞职,推荐自己的心腹杉山元继任参谋总长。1941年4月,伏见宫辞职,由永野修身继任。

在三国同盟问题上,从最初商议到签订盟约长达三年之久。昭和天皇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思考其重大意义,其中包括三国同盟肯定会使日本丧失外交弹性,永远地失去与英美合作的机会,甚至爆发日美战争。虽然昭和天皇反对与美英为敌,对前景甚为担忧,但他最终同意了三国同盟协定的签署,这是机会主义的冒险行为。昭和天皇态度的转变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拐点,带来了日美战争的可能性。

注释:

①1939年5—9月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伪满洲国边境诺门坎地区发生的苏军和日军的局部战争。苏军以优势兵力将日军切断包围,予以重创,苏德签订不可侵犯条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9月15日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

②北进战略即大陆政策,主张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进攻苏联,以“解决北方问题”。

③南进战略即海洋战略,强调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南下进攻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

[1][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卷[M].东京:原书房,1965.

[2][日]中尾裕次编集.昭和天皇发言记录集成上卷[M].东京:芙蓉书房出版,2003.

[3][日]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M].东京:现代评论社,1975.

[4][日]栗原健著,陈鹏仁译.昭和天皇备忘录[M].台北:国史馆,2000.

[5][日]木户日记研究会.木户幸一日记下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6][日]由井正臣.太平洋战争——日本近代史要说(第二十章)[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

[7][日]日本国际政治协会编.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第七卷)[M].东京:朝日新闻社,1963.

K313.46

A

1007-9106(2017)03-0083-0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项目编号:13&ZD106);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日本的战争责任与历史观研究”(项目编号:TJSL16-002)的阶段性成果。

龚娜(1981—),女,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皇室、日本外交。

猜你喜欢

昭和天皇三国
昭和电工扩大超微细二氧化钛产能
昭和电工高纯三氯化硼产能提高1.5倍
昭和电工扩增中国高纯氨能力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