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劳动价值理论的延伸
2017-04-11壮歌德澳大利亚翻译董阳
■文、图/壮歌德 (澳大利亚) 翻译/董阳
环境成本:劳动价值理论的延伸
Environmental cost: Reappraisal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文、图/壮歌德 (澳大利亚) 翻译/董阳
现实——人类超支自然资源,原始生态难以重塑
纵观全球经济形势,直白一点说:美国不会偿还其不断增长的巨额国债。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其根本无意偿还,甚至都不愿提及如何偿还。现代西方经济体已然落入妄自尊大的陷阱,以为可以对地球母亲予取予求。政客为拉选票,鼓吹选民的所有需求都能被更大的所谓发展与更多的金钱满足。然而,现实却是,资源有限,发展必须基于客观规律。马克思提出,商品与国家经济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一观点非常正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基于这一观点,扩大研究。人们在广阔天地中,的确发挥着自身创造力。可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显示: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人类活动不断消耗着飞船上的能源,各种污染不断累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考虑环境成本,一时一地的改善只能意味着对其他地方造成更大危害。理性的人们需反思,人类到底对环境做了什么。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都有一定的成本,并带来一定的后果。相比所谓的金融市场战略,科学研究能更为客观地展现这一过程。一味鼓吹经济增长与商品加工,罔顾污染排放的做法,必然走向失败。认识到人类活动的因果必然性,能促使个人乃至企业与国家做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客观数据,了解所处的世界环境。任何政策制定者和国家领袖都无法否认正确的科学数据。不论是美国还是朝鲜,都处于共同的家园——地球。地球含有的原子总量约为2.3×1050个,大部分是地壳深处的铁元素,产生引力与地磁作用。海平面垂直上下各10千米,称为生态圈,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生态圈含有的原子数为1.9×1044个,主要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要研究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生态系统。远古以来,地壳岩石缓慢侵蚀,洋流和大气循环周而复始。地球不断自转与公转,带来昼夜与四季交替——地球自身活动的规模,远超出我们的想象。40亿年前,单细胞生物首次出现;几千万年前,恐龙横行;1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人类的祖先在200万年前登场。这一时间线显示出进化的历程,也展现生命体对水域和大气的影响。但是直到最近300年,人类经济活动才达到足以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规模。
人类介入地球自然活动的方式只有一种,即引发碳氧反应,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人们摄入食物,并用碳氢化合物取暖。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发明扩张了人们对能源的应用。假如有一名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空。在多样的地貌之上,越过大气层,它将会看到,生物圈中的人类在不断利用碳氢键破坏氧键,以求存活和发展。这一化合反应是人类所有活动的驱动因素——在阳光下取暖、帆船随风起航、在机器的协助下捕获太阳能、改变大气和水流方向。不论做什么,首要的启动环节总是碳氢键向碳氧键的转化,这是存在于所有食物和燃料中的必然驱动力。
人类活动的通用货币是化学键的交换
当一个氧气分子(以500m/s的速度在大气中运动),同碳氢键相撞时,碳原子同氧原子结合,形成的碳氧键键能为碳氢键的两倍。由此,原有化学键中的多余电磁能被释放,在宏观维度上体现为放热、火光或声音。人们食用淀粉后的化学反应过程较慢,而火药燃烧的反应却是即时的。
表1 甲烷的焓值
化学家将“等压过程中物体吸收的热量”称为焓。对焓的数值,化学家可以准确测量。焓在食物中体现为卡路里,在燃料中可用引擎的马力表示。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其键能大于反应物,这意味着公式右边的数值大于左边,对于化学家来说很正常。如表1所示,一个甲烷分子中的4个碳氢键(4 x 413)同2个氧键(2 x 495)反应,产生2个碳氧键(2 x 799),以及水分子中的4个氢氧键(4 x 467)。从经济角度出发的人,认为这一反应释放824千焦/摩尔能量,以热能或动能的形式出现,但对化学家而言,这一过程的差值则是2624 - 3466 = - 824。
为协助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领袖理解这一过程,可用图示展现。利用纸币进行模拟,应用面值50美元的纸币来生产100美元,多余的50美元则可作为“利润”/“收益”。用50美元代替碳氢键和氧键,碳氧化合这一过程的成本即为100美元。
现实中的燃料由复杂的化合物构成,因此一对一的键能转换并不存在。碳氧化合最为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甲烷(天然气)。图2显示,4个C-H键与2个O-O键反应(用50美元代表一个化学键),生成2个C-O键(每个用100美元代表)和4个O-H键(每个用50美元代表)的过程。在反应式左侧,潜在键能(用半张100美元纸币代表),参与构成了更为牢固的化学键。由此可见,300美元的“投资”换来了100美元的“利润”。
劳动价值理论的延伸:做功成本理论
对化学键转化的考察,使得人们重新理解劳动价值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以原始社会狩猎为例,指出狩猎某种动物所需耗费的努力是捕猎另一种的两倍,因此两类猎物之间的交换比例应为一比二,体现出相对价值的概念。200年前,大卫·李嘉图指出,经过人为改善的土地才有价值,而“处女地是免费的”。鉴于当前中国城市的地价高昂,李嘉图的这一论断似乎难以理解,然而在1817年以及其后的70年里,赶到新大陆的人们,的确在免费占用土地。李嘉图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卡尔·马克思认为加工产品体现了整个生产链条的劳动,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然而,因为马克思也观察到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用的事实,使得各国精英阶层抵触他的理论。同时,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资本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取代劳动,称为工业活动中的主导要素。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观点的重要性,并对其提出改良措施。首先,“价值”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需用客观量化指标“成本”来代替。其次,相比“劳动”,“做功”的涵义更广泛。1826年,科里奥利引入做功的概念,模拟在矿井中上提重物的过程,提出“做功=力×距离(W=FS)”。这一做功过程需要克服重力作用,但不一定是人类的“劳动”:人类、牲畜以及蒸汽机都是可能的做功者。事实上,瓦特在推广蒸汽机时,将其功率定义为“马力”:一匹马用1分钟将180磅重物垂直上拉181英尺所做的功。通过做功成本理论,能够对现代经济活动进行现实评估。
能量:环境学核算中令人困惑的名词
“能量”的概念,在经济学和环境学中的应用,令人困惑。C-O键取代O-O键所释放的电磁力在宏观层面上,被称作做功。多数做功过程都是对重力的克服。最初的150年里,科学家用英尺-英镑的尺度衡量做功,即将1磅重的物体提升1英尺所做的功。焦耳通过实验发现,提起容器内的重物所做的功,使得水温升高。但是,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即是说,通过提高温度,并不能使重物抬升。
计算生产以及消耗的能量,是对科学发现的错误理解。能量是守恒的,无法被生产或消费(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认识到经济学所谓的供需、生产以及消费等的来源都是碳氧键生成过程中释放的电磁力。将消耗或生产的风力、水能计为成本,是错误的做法。大自然的风和水都是免费的,真正的成本是加工利用风能和水能的设施所做的功。现代加工过程涉及多条供应链,各供应链分别生产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因此对总体做功的统计相当复杂。不过,理论上,可以通过估算,得出做功的值,这一数值相较对自然界风能和水能的统计,更能体现经济活动的实质。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都需要“燃料”,最终都可追溯至碳氧化合反应。因此,氧键消耗量同做功之间的关系,是各类活动的通用量词。将做功换算成千克-米的度量,导致对力(以牛顿N为单位)和焦耳的测量,这又进一步导致计量单位的混乱:卡路里(食物)、BTU(石油)、立方英尺/立方米(天然气)等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更为简单的方法是,将人类活动换算成做功的最初形式:提升重物。古代法老的金字塔,便是劳工将重物提升10亿米吨的过程(1米吨指将1吨重物提升1米所做的功)。
图1 50美元代表一个碳氢键,碳氧键是其键能的两倍,用100美元代表,氧键也是50美元。碳氢键与氧键化合,生成碳氧键 (100美元)。
简单做功过程和复杂供应链体现的做功
爬山这一过程同物理学的做功概念十分类似,都是在克服重力。重力是已知的,提升的距离可测量确认。这一做功过程,将动能转化为势能。参考做功所耗时间,可以计算出功率。但是,更为简便的做法是,将做功过程还原为化学键的转化: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中的碳原子与吸入氧气中的氧原子化合,生成二氧化碳,这一过程释放出多余的电磁能,是人体做功的动力来源。实际层面上,很难将单个化学键的生成同1千克米(将1千克重物提升1米所做的功)相联系。人体饮食、吸收营养并将其用于做功的过程大约需要18个小时。1830年英国科学家模拟矿井实验中,矿场主很清楚,一匹马每天食用14千克食物,能够工作八小时。从做功的角度看,1600万千克米需要消耗2.8×1026个氧键。对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每天需要1.6×1025个氧键。数千年前的工头便了解到,工人每人所需口粮约500克,即一斤。
不同意这一还原性做法的人们,认为现代复杂产品,如智能手机、汽车等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根本不可能计算每个部件制作过程中所做的功。因此他们认为更好的做法是通过供应链整个过程的交换价格,来确认最终的成本价格。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的确能高效应对市场环境的转变,而这些转变,任何规划者都无法预测。
然而,做功成本理论旨在将产品的所有实际成本纳入考虑范围,它暴露出当前市场价格机制存在的两大缺陷。第一,出于无知或欺骗,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没有计入价格:制造商随处排放生产废物,不考虑环境成本,是造成城市雾霾与水污染等问题的根源。其次,若消费者了解商品生产的总体做功过程,那么产品定价将更准确地体现环境成本。现代社会中,某些富二代的肆意挥霍只是少数现象,而如果像美联储这样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在没有创造任何价值的背景下,随意捏造美元,则人类将陷入一切皆免费的疯狂幻想。
务实的人们,不管是否从事体力劳动,都能充分理解做功成本理论。 他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需考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他们了解食物的价格和基本生活成本,也知道如何通过工作来购买房子和汽车等大宗商品。他们意识到美国政府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在不断加印美钞。媒体报道称,美联储每秒印制10张100元美钞,每天可持续印制8600万美元。实际上,美联储每天印制的新钞达5亿美元,其中90%用于替代破损纸币。2008年9月19日金融危机达到顶峰时,美国财政部提出用7000亿美元救市。普通人很难想象这一天文数字。就算印钞机日夜不停工作,也要4年时间才能完成。实际上,美国根本没有加印新钞,而是徇私舞弊,直接在计算机系统中,添加数个0,便完成了这一过程。这一巨额货币量的涌入,制造了虚伪的繁荣假象,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剥夺。任何理智的人们都会意识到,这一过程完全无视潜在的环境成本。了解劳动价值理论的人们,绝不会购买自己经济上无法承担的奢侈品,而政府却做出相反的举动。
马克思正确指出基本商品和社会货币总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时,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基础是劳动价值理论,对应着当今的做功成本理论。现代经济仍然是基于人类劳动的,但做工成本理论,将做功同碳氧化合反应中电磁能的释放相联系。而且,在马克思的时代,碳氧化合反应主要体现在饮食上,而如今则延伸至各类能源中碳氢化合物的应用。
对氧键消耗量的分析,能够统一各类能源的利用过程,直观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化学键)的消耗。市场条件下对不同商品有着不同的衡量单位:用磅表示蔗糖,用桶描述汽油,以百万BTU指代天然气,而化学概念则可以统一描述不同商品。尽管肉眼无法观察到化学键的转化过程,但人们能观察到由其引发的声响或爆炸等宏观现象。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现行市场条件下,一美元可以购买的如下产品,在应用过程中,消耗的氧键数量分别为:蔗糖,4×1025个;汽油,22×1025个;天然气,39×1025个。化学家使用摩尔(1摩尔=6.022 ×1023个)来表示化学键的数量,则上述数值可以换算为:蔗糖,69摩尔;汽油,289摩尔;天然气,641摩尔。
表2 不同商品的化学计量
图2 CH4+2O2> CO2+ 2H2O。燃料(200美元)和氧气(100美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 00美元)和水(200美元)。100美元体现为反应产出,作为释放的能量,供取暖、照明、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