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数学语言,发展学生思维

2017-04-11周承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逻辑性数学语言准确性

周承君

摘要: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信心;而且要注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同时要有效运用语言转换,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关键词:数学语言 逻辑性 准确性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完善,主要是必须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信心

我们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只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难以表达,语言不仅成为思维表达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要杜绝这一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想说,要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有效提高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首先可以给学生一个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当众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时,在学生自学之后,可以请学生先各自在下面说一说3× 的意义,然后请一个优秀生说一遍,带动其他学生争先表达。经常坚持这一训练,就可逐渐增强学生表达欲望和信心。

其次,发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效用,给学生创造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使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发展。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摆、说,然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的概括,可以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形成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用。

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注意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逻辑性

教师在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做到有条理的说话,提高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一)说清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涉及计算教学的内容,在设计问题时,要突出算理的叙述。例如:学习较复杂的简易方程2x-27=33,不僅要使学生求出正确的解,还要让其说一说:(1)把2x看做被减数,被减数等于差加减数,即2x=33+27, 2x=60;(2)把x看做一个因数,即x=60÷2, x=30. 经常进行这样训练,让学生利用语言表述,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深化和提高。

(二)说清思路。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解题,却说不清是怎样想的,即不能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列式、会计算,还应要求说清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地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学生在自学、合做学习、汇报成果这三个阶段,都要依照下列问题提纲,进行解答叙述:(1)要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必须知道哪些条件?(2)谁已知,谁未知?(3)要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4)再求什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条理的分析过程。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学生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一段条例清晰、逻辑严密的话表述出来。这样,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使学生充分感知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说清操作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图形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中,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中,“图形的运动、位置的确定”在数学教学中就涉及到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如何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通常是一个动手操作过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画出准确的图形,还要设计导学提纲:叙述操作过程,(1)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底边重合,沿着这一底边平移三角板,直到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与底边所对的顶点重合。(为什么这么做?)(2)从这一顶点开始沿着直角边画线段和底边相交,(为什么这么做?)(3)在所画线段和底边相交处画出直角标志 ,(为什么这么做?)通过连贯完整的语言叙述,学生对操作步骤、及操作过程所包含的几何知识、逻辑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扎实的训练。

三、运用语言转换,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教师要重视数学语言与生活用语的相互沟通,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日常用语转换成更为准确的数学语言,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准确性。

(一)抓住关键用语,进行语言转换,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问题。例如:小花养了7只鹅,养的鸭子比鹅多6只,小花养了多少只鸭子?题目中“小花养了7只鹅,养的鸭子比鹅多6只”是日常用语。在导学案中,可以设置这样的引导环节:把“小花养了7只鹅,养的鸭子比鹅多6只”转换成准确的数学语言就是“鸭子的只数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鹅同样多的只数(7只),另一部分是比鹅多出来的只数(6只)。”转换成算式就是“鸭子的只数=和鹅同样多的只数(7只)+比鹅多的只数(6只)”

(二)通过语言转换,揭示问题中的隐性含义,引导学生准确抓住解决问题的要点。例如:某班植树50棵,有2棵没有成活。他们植树的成活率是多少?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导语:关键之一:“成活率”是日常用语,转换成数学语言就是“成活率”表示“以种植总棵数作为标准量,即作为单位‘1;成活的棵数为比较量;比较量是标准量的百分之几”。关键之二:成活的棵数隐含在“2棵没有成活”之中(成活的棵数是50-2)。转换成数学算式就是:成活率=成活的棵数÷种植总数×100%=(50-2)÷50×100%=96%。

猜你喜欢

逻辑性数学语言准确性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Task 1
逻辑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