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04-11王影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广东 韶关 512126)
摘要:在设计不断发展及其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全能型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室内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例,适应于“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工作室制”教学改革,意在说明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室内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42-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等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力求找到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融合“教、学、做”于一体并重点突出实践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社会实践经验的積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互联网,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随后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借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上也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改造我们的教育,提高实践技能,增强岗位素质,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室内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立,适应于“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行业需求、职业技能为导向,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
一、室内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没有随着市场需要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国内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产生变化。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成为各大院校竞相开办的热门专业。全国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艺术专业,其中高职院校就占有一半以上,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出于人力成本考虑,而不愿费力培训毫无经验的学生,用人单位需要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强、可以马上胜任岗位、能够直接进行设计且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而大学生普遍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行难度重重,学生真正设计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设计综合能力较差,教学效果不佳。
2.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身室内设计专业就是带有很强实践性的特色专业,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实践环节中布置的很多作业皆是虚拟课题,例如其中“居住空间设计”这门课程,并没有带动学生真正去量房子、设计房间界面、体验真实设计项目案例,而是让学生根据书中理论知识去盲目地进行“空想”设计,如此所谓用“理论联系实践”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会导致学生无法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重视,没有真正结合社会及真实科研项目,造成学生毕业后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
3.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缺少学生实践、实训场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或办学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内实践实训场所,导致学生下课后即使想进行更多的专业练习以加强设计实践能力,也没有场所进行。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才能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保障系统,成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拓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动手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二、室内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实施“互联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和高职教学特点,对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要求更多地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因此,以“工作室制”为载体,将课程、实训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真正实现顶岗实习,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推动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技能为导向,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扩展与韶关或其他地区装修公司的合作,真正实现学生零就业,为“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路径参考。
三、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室内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借鉴国内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艺术设计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为例,进行“互联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具体改革内容分为四个子项目构成:
1.以“工作室制”为引领,制定“互联网+”新概念的高素质技能型订单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韶关本地区装饰行业和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掌握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动态,依托“互联网+”平台,使学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学环境中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岗位,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市场企业需求与网络平台岗位技能需求,创建本专业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进行职业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如“广东松山Im3室内工作室”。同时制定符合“互联网+工作室制”新概念的高素质技能型订单化人才培养方案,如广东松山采取“2+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试行(“2”即2年以课堂、互联网、校内工作室授课为主,在校完成理论、技能的学习;“1”以校外合作单位和顶岗实习为平台的导师制学习)。
2.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作室制”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主要由3个阶段构成。第1阶段: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第2阶段: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以虚拟项目或技能比赛为载体,使课程内容与工作项目动态联系,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训练;第3阶段,以真实公司项目为引导、典型作品为载体,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生产实训,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以现有实训室为基础,建立工作室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调研、收集并分析高职院校“工作室”情境实训室,目前广东松山本专业已成立平面设计基础实验室、多功能图形图像制作综合实训室、图形图像制作实验室和手绘实验室。以现有实训室为依托,规划课程实践性项目工作环境,形成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各类型工作室,按照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的不同,采取可行的本专业的情境工作室。大二阶段按照其课程性质、就业方向工作室可分:绘画工作室、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陈设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进行虚拟企业情境项目案例或参加全国专业比赛。
4.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突出工作岗位需求,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照企业的特点及优势,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行业为标准的项目企业教学标准,进行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把真实项目(或真实比赛)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预先进入企业角色,建立企业考核评价机制,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单位的正式聘用奠定基础,这有利于学生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提前适应未来面临的市场与行业竞争。
四、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室内空间设计专业已经长足发展了二十余年,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的今天,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室内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6).
[2]龙安梅.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德探讨[J]文化与艺术,2010,(8).
作者简介:王影(1985-),女(汉族),吉林四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