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教育观的历史梳理与反思

2017-04-11赵裕如吴双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观

赵裕如+吴双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8)

摘要:历史上有关教育观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點,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本文从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和以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这两条主线,对历史上出现的教育观进行梳理,列举了孔子、苏格拉底、斯宾塞、卢梭、杜威、陶行知等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观,并结合实际,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导向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观;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16-02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共始终的社会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教育就伴随其左右,并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教育的理论,历史悠久、百家争鸣,产生许多学说、思想和流派。但就“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教育家会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方法来看待教育,而且其自身生活经历也大不相同,势必会出现不同的教育观。纵观历史,对教育观的梳理大致可分为两条主线,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和以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把满足社会的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教育观点古已有之。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开设私学,编写教材,整理文献,其教育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重教育,提出“有教无类”,但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训练忠于政府的才能之士。孔子认为,教育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这可看出,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是为了日后社会的良好发展。孔子的教育为政治服务。他不从政,但认为教育比从政对社会发挥的作用更大。通过教育工作,可以把美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美德传播到社会中,形成美俗良风,借此影响社会政治,促进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孔子重道德教育,强调忠孝与仁爱,提出的道德价值最终是为了从政和规划社会关系,并把实施德政礼教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注重的是社会的发展。

在古代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活跃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雅典城邦。探讨教育观问题,毫无疑问地需要提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认为,教育是造就治国之人才,反对当时社会中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领袖,指出国家应由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来治理。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就是各行各业的专家。这些专家从何而来,要靠教育。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治国人才,满足社会地需要。

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教育家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教育观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飞跃。斯宾塞与他之前的教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思考应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生活做准备的、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重视学校教育。正因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为了加强学校课程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努力使科学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他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为圆满的生活做准备,出发点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类得到成长发展的客观前提,是个体必须遵守并维护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这样才得使条件得以实现。从这一点上说,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可否认的。但如果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人,让人沦为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桎梏和压抑,那就不可取了。

二、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

以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相对立。它把个人的需要看成高于社会的需要,认为教育的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天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和满足。

卢梭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说:“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教育要顺应自然,我们的器官和天资的发育是自然教育。我们受教导而会运用这些发育结果,是人给予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的教育。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主体的观点,影响了后代众多的大思想家,丰富了教育理论。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说明教育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除了促进个体的生长发展之外,再无别的目的。“儿童中心主义”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求。杜威重视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迫,反对儿童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认为无论是在教育的过程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都应该占据主动的地位,自主地去探索、发现。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充分体现了教育应以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为主的观点,切合当前社会培养、发展人才的需要。

陶行知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承继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哲学。“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必须以人的生活为基础,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满足个人发展的教育观,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打破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类,起到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一些过于激进的观点,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就不可取了。

三、对上述教育观的反思

事实上,无论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还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为主的教育观,都是不完整的,只是教育的“一半”。我们需要坚持一种完整的教育观,建构一种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可能造就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社会。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手段,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必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是人,不是其他事物,也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只有同时促进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重视个人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认为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现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以原有知识为根基,在原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同时,建构主义教育观也强调社会的重要性。知识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完成,是社会活动中实现意义的建构。学习者是主动的,教育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但不能忽视知识的社会性。所以,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二者不能分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译林出版社,2012.

[5]王凌皓.中外教育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新科,栗洪武.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赵裕如(1988-),女,辽宁鞍山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育论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吴双(1990-),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常识、常理、常情”法学教育观的商榷——以法律职业应有素质为视角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