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虚拟教研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11王君董明利娄小平燕必希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王君+董明利+娄小平+燕必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192)

摘要:目前,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本文结合国家教育改革需求,以北京高校实施“双培计划”为契机,提出虚拟教研平台条件下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我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虚拟教研平台;高等教育改革;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61-02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承载着为全社会提供高端人才智力支持的重任。为进一步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满足高校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5年制定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其中,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是重点工作之一。按照要求,市属高校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访学,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在中央高校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充分发挥中央高校优势专业力量,使学生接受优质核心课程教育。“双培计划”是跨校选课、校际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延伸,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合作办学模式。

二、虚拟教研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自2015年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双培计划”项目建设,方向为“微纳测控”,同时还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进行“双培计划”项目建设,方向为“医疗设备制造”。“双培计划”下,学生执行“3+1”的培养模式,因此,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不再是某一教研单位的事情,成为了双方甚至多方联合下的公管、公教,需要多方高校共同联合来完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重重限制,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概念并不能满足“双培计划”的学生培养需求,已成为主要瓶颈。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则是建立多校联合下的虚拟教研平台。

三、虚拟教研平台对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

虚拟教研平台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相关教师为了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托网络等特有功能和资源优势,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反馈等,并与其他行政组织或空间地域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交流、研讨等教育教学研究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组织等因素的限制,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集教学、指导、研讨、交流、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身,是“双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我校测控专业进行“双培”计划建设的现状与需求,与共建高校合作建设虚拟教研平台,并探索基于该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1.促进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双培计划”的学生接受的是央属高校的教育环境,相比于本校学生,在教学条件、教师资源、学习氛围与风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基于“双培计划”的虚拟教研平台的首要受益者是参与计划的学生,他们将获得该平台涵盖下的多校联合优质教育資源,包括教学资源、实践资源、创新创业条件等,对于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型的创新实验室,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学生参加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开展高层次科研训练,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专业课程实践等,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例如:RobCup类人足球机器人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虚拟仪器竞赛等。通过虚拟教研平台,大大扩展了创新实践活动的范围、空间和资源。

3.促进专业教师发展。虚拟教研平台整合多校相关专业教师以及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教师可以共同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协调跨院部交叉开设相关课程;负责协调相关课程的建设、开设和管理;协调制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等教学文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等。

4.促进多校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我校与清华大学共建“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实验室及“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微纳测控及高端生物医学检测仪器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合作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成果。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进行“双培”的专业方向为医疗设备制造,也是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因此,虚拟教研平台的作用并不限于教学,在科研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5.实现多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多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实践创新平台共享、知识共享等。为了避免出现过于追求完整、建设周期过长、重复开发、系统封闭、难于更新等问题,该资源共享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理念,遵循立足专业、面向全体、自由共享、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

四、虚拟教研平台的组织和实施模式

1.凝聚集体智慧,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对专业课程进行创造性地调整知识学习的策略,增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适应“双培计划”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建以虚拟教研平台为核心的教学研究团队,开展以问题立意形成教学模块的研究,整合学科内外资源,以此凝练“双培”专业的整体教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虚拟教研平台下的集体备课方法。调动“双培”专业虚拟教研平台的优秀教师智慧,将“集体备课”作为主题研究,组织建立“协作式”与“网络式”备课模式。“协作式”集体备课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而形成的个性备课。经过不断反思备课内容和教学行为,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个性教案;“网络式”集体备课是指以网络开展在线备课,主要包含教研公告、备课共享、互动交流、评价反馈、资源共享等环节。教师将自主设计的教案、总结归纳的教学法、课堂教学方面的意见建议、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困惑、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体会等上传到在线教研网站,征求见解和点评,以期做成精品教案。

3.虚拟教研平台建设。考虑虚拟教研平台的作用和运行机制,目前平台设置了信息发布、资源中心、教学研讨、创新实践、师生之家等五大模块。(1)信息发布:用于教研部门发布公告、传递文件的平台。(2)资源中心:用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资源组织、管理和共享,由虚拟教研中心和各专业负责组建和维护。(3)教学研讨:这是虚拟教研平台的核心部分,以专业课程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虚拟教学研讨组,共同负责并实施培养计划,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指导、质量评价、专题研讨等工作。(4)创新实践:基于高校间的研究和实践合作基础,建立基于虚拟教研平台的科研合作、创新实践活动等,可以开展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内外学科竞赛训练等,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效果。(5)师生之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展示、评估、反馈等。

五、结束语

虚拟教研平台虽名为“虚拟”,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发挥“真实”而且十分重要的作用。虚拟教研平台的建立,是我校加强多校公管、公教、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机制的又一积极探索,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该平台在多校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逐步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爱国,吴涓,崔建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与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1-43.

[2]黄家才,温秀兰,张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86,108.

[3]卜雄洙,朱丽,牛国柱.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11,(6):153-156.

[4]孫崴,刘学敏,关玉兵.网络教研活动中的教师参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60-63.

[5]李永壮.虚拟教学平台对推动学生共同体协作发展的时效性研究[J].福建电脑,2010,(6):17.

[6]夏友周.论学科虚拟教研室的价值、机制建设和实施策略——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J].教育管理,2014,(24):26-3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6JGZD01)资助

作者简介:王君(1978-),男(汉族),山东文登人,博士研究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视觉测量技术。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