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及方略探索
2017-04-11刘丽芳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随着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市场调研,总结分析了社会所需日语人才类型,提出了“双语+IT”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日语人才;双语+IT;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2-02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是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必要手段。为了满足社会对优质外语人才的需要,对外语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定要了解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及探索出适合吉林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另外,吉林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為吉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来,国际贸易逐渐放开。这样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为吉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优质的外语人才变得非常受欢迎。因此,在不断发展吉林经济的同时,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显得非常必要。
二、吉林省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对某高校的课程配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学校外语专业的课程配置情况如下:以日语为例。日语主干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实践语法、概况、日本文学、电影欣赏及翻译理论等课程。其中日语精读、写作、听力、泛读、语法、文学、语言学等侧重于培养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课程占1700课时;而像电影欣赏、文化、旅游日语这种实际语言应用的科目只占174课时。通过网络对省内22所设置日语专业高校的课程设置等也做了专项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外语专业的本科培养模式大都偏向于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外语人才,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相脱节。像精读、语法、泛读等课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教学方式,严重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三、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1.“双语+IT”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背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一定要重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既能满足学习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能对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本论文提出了“双语+IT校企合作”的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社会所需脱节,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所以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建立新的培养模式。通过“双语+IT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原来单一的由学校培养人才转变为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驾齐驱的人才培养模式。
2.“双语+IT”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1)校企合作的开展。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委派学生去学校或企业进行定期实习,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在企业里接受一定课时的实践教育,并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教育,二者相互结合,使得学生既在企业里面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消化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学校里寻找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使得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有的放失,使学生感到了学以致用,知道自己的问题点在哪,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行业专家进校园。要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来学院做报告、开讲座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能了解企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所学专业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使学生能从不同高度、不同层次来认识外语的学习,进而对自己的外语学习产生推动。此外,还可以聘请有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这对于以后去企业工作的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终达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升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专业教师走出去。聘请外语专项优秀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能接触到除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优秀教师,开拓知识面。开展留学项目,提供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派遣相关教师到社会或企业中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习和掌握企业中的行业规范和企业管理经验,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本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以后教学和对学生的指导都有一定的积极推动意义。(4)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各出专业教师联合完成。如专业类的外语课程由学校教师完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选修类课程由企业内部人员完成。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外语培训,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的高管可以为在校生编写实训校内教材,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教学方法的改进。(1)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影响外,学习动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只有想学习、要学习,教育者才能在良好的培养模式下进行教育,才能很好地发挥相应的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据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称人类学习知识分为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其中最明显的隐性学习的例子,即儿童是通过隐性学习习得的母语,可见隐性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成人在外语环境中要使用显性、隐性结合的方法学习语言,其中课外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隐性学习方法,在阅读中可以隐性地学习词汇、语言规则等。在国际日语一级的过关能力测试上,阅读理解的分值占总分的40%。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包括对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但从精读、泛读的课上来看,学生的阅读成绩并不理想,需要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经过长期积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3)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听与说。所以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要尊重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自信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说,不要怕出错。对敢于用外语表达的同学提出表扬,并适当地指出错误。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只要语言教师和本族语者不是以快语速和复杂的语言结构与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进行会话,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一旦充分接触到和使用到他们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就能自然地习得一门语言。(4)翻译课程要与实践结合。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采取理论授课和互相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师讲授完翻译理论知识后,可以由学生朗诵一些翻译较好的文章,然后由学生讨论翻译的优劣及其原因,再由授课教师总结翻译技巧是如何更好地应用在翻译实践中的,最后教师可以拿出一篇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翻译,教师可以用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去解释和论证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四、总结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吉林省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使学习者能在毕业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质复合型人才。其次在有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分析传统的外语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及优化课堂模式的方案。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吉林的对外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又要不断探索与完善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吉林经济的贸易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109)
作者简介:刘丽芳(198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