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术后两种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观察
2017-04-11叶华卫
叶华卫
血管介入术后两种股动脉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观察
叶华卫
目的探讨两种止血方法的优劣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GF-A型压迫止血器,对照组采用传统压迫止血法。结果实验组止血操作的时间及穿刺肢体制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应用GF-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可以明显缩短止血操作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同时减轻了患者的不适症状。
股动脉穿刺;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
近年来,临床常用股动脉为途径进行经皮介入手术,术后穿刺血管的止血是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舒适度的重要因素[1]。以往常规止血方法多采用人工压迫止血,患者下肢制动时间长,易出现腰背痛及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同时拔管后腹股沟区血肿和迷走反射等发生率高,给患者带来痛苦[2]。新型的止血装置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GF-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深圳市升昊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精准地压迫穿刺点,力度集中,无需加垫纱布,可快速止血并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患者带来的不适症状。现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科收治100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术后,采用GF-A压迫止血器的压迫时间、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在本科进行经皮股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33~68岁,平均(56.9±2.1)岁,病程4.5~6.3年,平均病程(5.2±0.8)年;实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2岁,平均(54.0±2.8)岁,病程4.7~6.8年,平均病程(5.8±0.5)年。两组性别、年龄与病程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完成经股动脉介入术即刻给予止血,实验组使用GF-A压迫止血器,由压迫垫,调节器,固定板,固定带组成。操作顺序为首先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将血管鞘外撤1~2 cm,确认内穿刺口,将止血器的何氏压迫垫压紧内穿刺点,固定绑带,拔出血管鞘,拨动加压按钮加压,透过半透明压迫垫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以能触碰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根据临床情况而定,4、5、6 F的鞘管,未使用肝素,无高血压患者3~4刻度(压迫杆80%长度左右)压迫30 min,2刻度(压迫杆60%长度左右)压迫30 min,0刻度(压迫杆最短状态)维持60 min;8 F的鞘管,3~4刻度(压迫杆)压迫60 min,2刻度压迫30 min,0刻度维持60 min;9~11 F的鞘管,3~4刻度(压迫杆)压迫60 min,2刻度压迫60 min,0刻度维持60 min;高血压患者术中血压>150 mmHg者,压迫时间增加60 min,0刻度维持压迫增加60 min;患者每使用5 000单位肝素,压迫时间增加60 min,0刻度维持压迫增加30 min。维持压迫:止血器调节到较低压力,即将压迫杆缩短至0刻度(最短状态),在维持压迫过程中患者基本没有不适感。解除压迫器后观察30 min后患者可下床活动。
对照组常规采用加压包扎及沙袋压迫。拨出鞘管后徒手按压动脉穿刺点10~30 min,在按压局部以折叠纱布压迫,并以纱布为中心上压厚纱布,纱布上平行腹股沟加压一卷绷带,再以另一卷绷带环绕患者大腿及腰部并保持压迫点局部垂直受力加压包扎,予以1 kg沙袋压迫穿刺点6 h,术侧肢体制动24 h后解除绷带,方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1)止血时间:自血管鞘拔除起至止血器固定好的时间;(2)患侧肢体制动时间:自穿刺点止血成功后平卧开始至可下床活动的时间;患者自述舒适度:包括腰背疼痛,排尿困难,精神紧张等;(3)出血:拆除绷带或解除压迫止血器后至术后24 h内覆盖伤口纱布有新鲜血迹;(4)血肿:穿刺点出现2 cm×2 cm以上皮下出血性硬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时间和患侧肢体制动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血时间和患侧肢体制动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止血时间和患侧肢体制动时间比较(±s)
组别 止血时间(min) 患侧肢体制动时间(h)P对照组 20±10 20±4 <0.01实验组 2±0.5 4±2 <0.01
2.2 两组自觉舒适度及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自觉不适症状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潜在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1 皮下血肿淤血
原因是操作不当,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固定位置发生变化、脱落,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此时护士观察患者固定胶带是否脱落,嘱患者患肢保持制动,按照穿刺部位形成血肿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血肿的发生率,观察是否有大量的出汗现象,一旦发现立即擦干汗渍重新固定,特别要重视汗多的患者以及在炎热的夏天[3]。
表2 两组自觉舒适度及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n(%)]
3.2 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观察足背动脉是否良好,皮肤的温度,有无麻木,感觉障碍等情况,特别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的一定要观察压迫止血器的压板是否随股动脉的搏动而搏动,判断下肢的供血状态,观察皮肤温度色泽,有无静脉血流受阻,如有此情况指导患者足部轻微定时活动,减轻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假性动脉瘤
原因是穿刺部位偏低,压迫止血不当,动脉导管,鞘管型号过大,反复穿刺,使用抗凝药物,术后过早活动,从而导致血流通过动脉壁未闭合的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形成一个或多个腔隙,特别注意老年、肥胖、收缩压增高的患者,他们是假性动脉瘤的高发人群[4],一旦出现要密切观察,有效的指标是压迫或包扎后血管杂音消失。
3.4 肢体肿胀
患者肢体肿胀均与压迫器同时压迫到相邻静脉有关,调整压迫器位置或者适当松解压迫器后均能缓解。
4 讨论
传统人工压迫止血由于腹股沟部位的生理构造,加压包扎不易固定且沙袋容易移动,有时可导致局部血管并发症等严重后果[5];同时由于无法直接目测止血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特别是患者24 h制动可能导致很多问题和并发症[6]。
经过临床实践观察GF-A的压迫止血器按人体工程力学设计,解决了腹股沟位置的固定难题,且佩戴后活动自由,不易滑脱,可代替人工手指对动脉穿刺点进行自然闭合止血,为止血点提供一个持续恒定的压力,利用压力调节器调节压力,根据患者情况可精准调节压迫力度,使压迫过程个体化,又可避免因施压过度而造成的动脉血流阻断等医源性损害[7];操作时间需1.5~2.5 min,可明显缩短术后止血过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压迫垫根据右侧股动脉的形态与走向设计,压迫点精准,力度集中,可明显缩短压迫时间,改善术后舒适体验,帮助患者早期活动。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自觉不适症状少于对照组(P<0.01);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在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上都耗时更短[8]。
综上所述,压迫止血器与传统的人工压迫止血比较,止血效果明确可靠,操作简单易掌握,可明显缩短压迫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谢树军. 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PTCA加支架术后的应[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610-1612.
[2] 孙艳杰,钱玲玲. 不同止血方法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效果的比较[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0):1837-1838.
[3] 梁先菊.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应有动脉压迫器的护理[J]. 医药前沿,2014,4(3):333-334.
[4] 黄慧瑛,叶燕芯,邓丽芬,等. 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效果观察[J]. 现代医院,2011,11(2):82-83.
[5] 王跃华,孔丽珍.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肿瘤介入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112-113.
[6] 陈黛琪.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4):203-204.
[7] 徐剑峰,曾令勇,蒋正方,等. 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使用方法的改良[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19-120.
[8] 杜燕,高洁,陈雪梅. 脑血管病造影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和传统加压法止血效果的比较[J]. 四川医学,2012,33(9):1690-1691.
Observation of Hemostasis by Two Kinds of Femoral Artery Compression After Vascular Intervention
YE Huawe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enzhen People 's Hospital a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rits of two kinds of hemostasis approaches and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Methods100 cases of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pplied with E-finger Femoral hemostasis electronic compressors (GF-A),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compression.ResultsⅠ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bleeding time and immobile time of punctured limbs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Femoral electronic compressor (GF-A) in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s via femoral artery, which can obviously shorten the bleeding time, limbs braking time,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patients' symptom.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femoral artery compression hemostasis; hemostasis
R541
A
1674-9308(2017)03-0123-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3.06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深圳5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