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流通业创新发展模式

2017-04-11路红艳

中国流通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跨界

路红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市100710)

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流通业创新发展模式

路红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市1007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以“互联网+流通”和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流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跨界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式,对流通业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打破了流通业的原有边界,而且使流通业的“商品流通中介职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流通业正在从传统中间商向平台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当前,流通业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生活服务集成、商旅文一体化为代表的产业跨界融合模式、以全渠道、分享平台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和以“物流+金融+贸易”综合服务为特征的供应链服务创新模式,这些模式既是我国流通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流通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跨界融合;互联网+;流通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流通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实施、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流通”和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流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与以往流通革命不同,这一轮流通革命是对流通本质的突破性或创造性改变,其本质是跨界、融合与服务集成。2016年8月24日,在商务部召开的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副总理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内贸流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流通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既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一、跨界融合:理论渊源与产业创新

当前,跨界融合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互联网与零售、旅游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催生了网络购物、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互联网与工业、农业跨界融合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从理论上讲,跨界融合源于产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管制政策的放松以及跨国企业之间合并、合作浪潮的掀起,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形态,加速了经济信息化、服务化趋势的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式,通过技术、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性质、形态以及产业间、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产业融合既包括技术融合,也包括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导致产业创新体系的转换,从而推动产业不断演化发展。

(一)技术融合: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

在信息时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特征,[1]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通过两个或多个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产业技术和业务流程,诞生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的制造模式,促使产业相互渗透、突破传统产业界限。[2]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中影响和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与服务生产特点、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过程,从而使传统产业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如在信息技术融合与“互联网+”的推动下,以往被视为传统产业的流通业已成为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二)功能融合:服务化与产业创新

在技术融合的同时,产业融合还表现为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边界的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也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以及服务业向农业和制造业的延伸。如图1所示,产业Ⅰ和产业Ⅱ通过信息技术融合或产业链延伸,可以形成产业Ⅲ和产业Ⅰ′、产业Ⅱ′、产业Ⅲ′几种形态的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3]

图1 产业从分离到融合的形态

在这种意义上,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明显的复合经济效应。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来的“服务型制造”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全球销售收入的70%都来自于“技术+服务+管理”的服务业务。这种产业间的跨界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可以使原有的生产过程融入更多的技术、知识、信息要素,提高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程度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三)市场融合: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与整合

市场融合即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是原本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合一体的整合过程。如制造业内部通过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最终产生新的产业形态。从微观角度讲,这种融合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促进了产业内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的整合与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优势,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集资服务,形成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服务,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跨界融合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过程,流通的主要功能是中介交易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流通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电子商务的出现重塑了传统的流通方式,促进了新兴流通方式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和跨界融合背景下,按需定制、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模式不断涌现,对流通业变革产生直接影响。流通业的边界和职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代流通业不再局限于批发和零售行业,也不再局限于分销和购物功能,而是更多地集成了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功能(参见图2),流通业正在从传统的中间商向平台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的组织者转变,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的引导者转变,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的提升者转变。

(一)流通业与工农业融合:引导生产变革

自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流通业从手工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以后,流通业与工农业之间就存在密切的关联互动关系。最初,流通业只单纯承担农产品、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功能,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流通业作为农业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要素,对引导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流通业成为引领生产变革、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的“市场化机制”。

图2 流通业边界与现代流通产业体系构成

1.实现以销定产。以销定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流通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与农业和制造业融合,能够推动产销体制变革,引导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市场细分、流程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从“以产定销”的模式向“以销定产”“订单化生产”模式转变,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实现生产与消费更加有效的对接,建立供求长期均衡机制,保证产品适销对路,满足市场有效需求。[4]如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嵌入的农业与流通业的融合,能够以预购和预售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将交易、物流、技术等电子商务服务融入农业生产,实现“以销定产”“产地直供”“农超对接”。在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主导形成的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供应链中,流通企业通过收集、整理需求信息预测产品需求的动态变化,不仅可指导制造企业制订产品生产计划,还可以借助流通企业内部专业化服务体系,把批发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纳入整个价值链创新活动中,进行供应链流程再造。

2.推动定制化生产。互联网经济、新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并逐步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真正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时代的到来使流通企业不得不从关注供应链转移到对需求链的关注,正是这种变革推动了C2B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兴起。C2B模式的出现,使流通的起点由生产者转向消费者,消费者通过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环节,推动制造企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制造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获取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组织与协同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创造个性化和高度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海尔家电产品、红领西服的个性化定制等已成为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二)流通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消费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服务业内部业务集成、资源整合与跨界融合成为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流通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的融合渗透,服务化成为流通业发展的新特征。

1.推动流通业成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集成性产业。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一书中对服务业的分类,流通业属于分销服务业。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流通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趋势加快,由原来的单一购物功能向融合餐饮、休闲、保健、娱乐、体验、养生、金融、信息等多功能转变,成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性集成产业。如阿里巴巴已由提供商品交易向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延伸拓展,综合服务能力更强,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成为多种服务叠加、渗透、融合的集合体。

2.推动流通业成为促进服务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随着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休闲、娱乐、健康、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流通业作为生活服务功能集成性产业,通过与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业融合,营造体验化场景,形成商旅文一体化模式,让消费者参与服务的全过程,使之获得丰富的、令人动心的体验,能够增强服务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促进服务消费升级。

(三)流通业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提质增效

在“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逐步深化,由电子商务的发展向“互联网+流通”升级。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流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流通”的创新探索,呈现出多渠道、全链条、深层次流通创新的特征,对促进流通业降本增效、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实现降本增效。降本增效是流通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流通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和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不断涌现,使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消费者融为一体,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同时,网络零售与跨境电子商务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了流通效率。[5]此外,“互联网+物流”的融合发展,可以增强物流协同服务能力,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实体经济的物流成本。

2.促进融合创新。互联网与流通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流通方式、业态和商业模式变革。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联网与流通业融合的具体形式,在零售领域,B2C、C2C、C2B2C等新型网络购物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流通业平台化发展趋势,如以淘宝为代表的C2C电商平台,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电商,以唯品会、天猫为代表的品牌电商平台,以酒仙网为代表的专营电商平台等,推动了网络购物高速发展。2016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2.6%。①同时,线上与线下融合加速推进,不仅推动实体流通企业转型升级,而且也有助于打破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体验、配送瓶颈,实现流通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此外,“互联网+流通”也推动了供应链优化和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流通与生产、消费及相关服务无缝链接,推动流通组织、模式、业态创新,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正因为如此,在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专门提出智慧供应链行动计划,智慧供应链将成为未来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3.推动产业升级。在现代服务业中,流通业一般被认为是传统服务业。流通业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依赖,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其产业就业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射频识别技术(RFID)、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营销等新技术不断在流通领域得到应用,但总体上看大部分流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还处在库存管理、支付结算、内部管理等信息化的基础阶段,面临着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反应迟缓、应用不力、发展方式粗放、转型创新步伐缓慢等深层次问题。[7]流通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流通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智慧物流、智慧商店、智慧社区和智慧商圈等快速发展,促进流通业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三、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与趋势

从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模式来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间功能集成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供应链服务三种模式,每种模式根据功能不同,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模式。

(一)基于功能集成的产业间跨界融合模式

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间跨界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延伸和功能创新方面。流通业作为生活服务功能集成性产业,通过与其他服务业融合,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

1.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伴随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向享受型、体验型消费升级和网络购物蓬勃发展,原来单一功能、零散布局的商业设施和服务门店越来越难以生存,跨行业融合、具备复合功能、商旅文一体化的商业业态成为流通业发展新趋势。许多百货店、购物中心通过增加餐饮,引进电影院、艺术展览、儿童乐教中心、健康医疗机构等新型业态,将人文、生活、艺术与时尚相结合,加速向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演艺、住宿、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转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体验的消费场所。如广州天河正佳广场是国内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该广场引进世界先进的体验经济模式,将购物与体验融合,按照餐饮18%、娱乐30%、零售52%的比例,打造集零售、休闲、娱乐、餐饮、会展、康体、旅游及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

2.社区商业服务集成模式。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也是营造宜居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随着居民消费便利化需求的增长,社区商业正在从沿街底商向集合多种便民生活服务业态的综合服务设施转变,形成了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等模式。这些模式的显著特点是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成性、便利化,业态配置较全,包括标准化菜市场、24小时便利店、药店、大众餐饮、家政服务、理发、维修、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网点,能够满足社区居民便利化消费需求。截至2016年10月底,北京市已累计建成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28家,综合体涵盖了多种便民服务业态,同时还具备预约服务、上门配送等拓展服务功能。

(二)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随着“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共识,并出现了“新零售”的概念。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还是“新零售”,其本质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模式。在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8]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推动下,线上零售与线下实体零售的有机融合成为未来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不仅表现为实体流通企业向线上拓展业务和渠道,如王府井、天虹、物美、银泰等许多流通企业,通过自建购物网站、与电商平台合作、投资并购电商网络等多种方式,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也表现为电子商务企业向线下延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通过与苏宁、永辉、百联等实体流通企业合作、投资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势互补,线上做平台,线下做体验店,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目前,零售业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尚不成熟,仍面临消费者线下体验不足、精通全渠道运营的人才匮乏、物流配送速度慢等问题,[9]需要加强统筹设计,补齐短板,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

2.生活服务分享平台模式。分享经济也称共享经济,是指将社会分散的闲置资源通过市场化、平台化的方式协同集聚、分享资源的使用权,促进供需对接,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提升的经济新形态。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全社会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的产品、设备、技能、时间等资源整合起来推入市场,使得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化使用更为便捷、便利,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和要素的最优组合与最佳配置,不仅能够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消费体验,而且能够促进灵活就业、增加社会福利。目前,分享经济模式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生产能力、知识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领域。就流通领域而言,主要体现为生活服务分享平台模式,这一模式也称劳务分享模式,即分享经济平台充分利用分散在社区中的大量碎片化、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如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待就业人员、已退休但仍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人员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取回干洗衣物、家庭保洁、接送孩子以及看护老人等居民生活服务。在这种模式中,拥有闲置劳动资源的居民以碎片化时间为社区提供居民生活服务,不仅可以增加服务者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居民服务消费,实现社区协同生活,让百姓更加富裕安康、幸福和谐。代表性生活服务分享的平台有“回家吃饭”“阿姨来”“e袋洗”等。分享经济作为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对政府监管和政策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正确处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与传统监管制度和规则的矛盾,创新政府监管与各项制度设计,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监管体系,增强政策供给,促进生活服务分享经济健康发展。

(三)基于上下游协同的供应链服务创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分销功能逐步弱化,更多的分销商、代理商、物流商向“物流+金融+贸易”综合服务提供商、集成商转变,加工制造环节与物流、金融、分销等生产服务环节相互配套的上下游协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推动流通业逐步进入以流通服务集成创新为核心,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跨界融合共建生态圈的发展新阶段。

1.“互联网+供应链服务集成”创新模式。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交通、金融、信息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及业态,通过特定的互联网平台,由一个大型企业主导,形成物流、贸易、金融、交易等业务集成并跨界融合的供应链服务集成创新模式。如上海“找钢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钢铁交易平台,平台从免费帮助中小企业买货入手,进而整合上游供应链,从大宗商品信息平台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延伸拓展,形成了集交易、融资、物流、结算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集成模式。“找钢网”通过集成海量交易信息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价格指导、在线询盘、精准营销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并与银行、物流等第三方企业合作创新,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检验认证、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实现流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一体化集成创新。[10]

2.专业化第三方供应链服务模式。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兴起,我国供应链管理呈现出向服务化、外包化、专业化转变的趋势,形成了以进出口贸易、物流、报关、信息服务、金融等为一体的网络化、整合化、平台化的供应链服务新模式。这些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提供覆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分销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专业化服务,使服务对象专注核心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采购执行与销售执行服务平台,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程供应链服务,并通过整合金融、物流等资源,打造了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专业承接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又如以“一达通”为代表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接整合海关、商检、税务等政府部门和物流、银行、保险等服务环节,承担中小外贸企业进出口各环节的业务外包,大大提高了外贸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

四、结论与建议

流通业跨界融合是新一轮流通革命的重要特征,对推动流通业创新、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在我国推进“中国流通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流通业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跨界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流通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加快培育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

流通业跨界融合的本质是流通产业边界模糊和功能叠加、集成。顺应“互联网+”和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应鼓励流通企业积极探索不同跨界融合模式,推动流通业态、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创新。一是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创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等现代流通模式,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采供、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通过“物流+贸易”“物流+贸易+金融”的业务模式,推进流通企业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商向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服务商、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二是适应社交和服务需求增长趋势,推动流通业与服务业融合,鼓励流通企业加强与餐饮、创意、休闲、娱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餐饮、教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态,强化体验式服务,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三是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流通业与制造业融合,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消费者参与,通过有效的C2B模式和供应链管理,协同供应商提供按需定制产品和服务,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品类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上下游资源整合组建战略联盟,建立企业生态系统,促进大中小流通企业协调发展。

(二)加强流通业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监管

流通业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对传统的行业监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监管体系。一是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放宽流通领域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于不同业态、不同市场主体分类监管。例如对于生活服务分享平台模式,应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与者分别进行监管,对于机构投资者要设定相对个人参与者更高的标准,如在住宿分享领域,应设置房屋租赁许可、登记备案、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规限。二是探索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形成线上监管与线下管理协同配合、产品质量与应用安全协同监管的体制。三是推动政府监管从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向共享共治、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如建立政府与平台企业协同治理机制,鼓励平台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交易规则、质量与安全保障、风险控制、信用评价机制等制度和规则,加强商户和个人参与者相关信息的事前审核,完善自律监管体系。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媒体和消费者作用,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机制。

(三)营造有利于流通业跨界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跨界融合趋势下,流通业现行分段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应突破行业界限,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和产业融合思维,强调对整个供应链上企业和流通领域上下游行业的宏观管理和规制。同时,适应流通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应用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应用领域,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流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应用研究、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此外,要改革流通领域跨界人才培养体制,分类制定职业开发培训计划,努力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分析等领域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创新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营造有利于融合发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7年2月9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78-82.

[2]朱明皓.新一轮跨界融合对物流运输业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14(5):4-7.

[3]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126-131.

[4]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参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作用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3(4):13-19.

[5]肖大梅“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51-53.

[6]宋则.重视流通产业的就业贡献[N].经济日报,2014-06-24(16).

[7]路红艳.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4):4-6.

[8]李骏阳.对“互联网+流通”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5(9):6-10.

[9]郭馨梅,张健丽.我国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44-48.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课题组.“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实践[J].中国经济报告,2017(1):66-69.

责任编辑:方程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Boundary Integration

LU Hong-yan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Ministry ofCommerce ofthe People’sRepublic ofChina,Beijing100710,China)

W 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new round of circulation revolutionw ith "Internet plus circulation"and cross boundary integration is quietly rising.Cross boundary integration,a new wa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hange,hasprofound influence on circulation industry changes;itnotonly broke through the originalboundary of circulation industry,but also brought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this industry;it als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mediary to platform and service providers.At present,the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manufacturing industry,service industry and Internet forms the cross boundary integration pattern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life service and integration of business,traveling and culture as the representative,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pattern taking all channels and sharing platforms as the representative,and the supply chain service innovation pattern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of“logistics+finance+trade”as the characteristic.And all these patternsw illnotonly be the important trend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butalso be themain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of this industry.

crossboundary integration;Internetplus;circulation innovation

F713

:A

:1007-8266(2017)04-0003-07

2017-03-08

路红艳(1976—),女,吉林省梨树县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流通与服务经济。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跨界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