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桑的罪恶观和科技观

2017-04-11徐梦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霍桑罪恶科技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清教主义的“原罪说”影响,经常探讨人性之恶这一主题,揭示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由于霍桑深处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他也十分关注科技的发展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拉帕齐尼的女儿》是霍桑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以这部小说为例,探析霍桑的罪恶观和科技觀。

【关键词】《拉帕齐尼的女儿》;霍桑;罪恶;科技

《拉帕齐尼的女儿》主要讲述了痴迷于科学、丧心病狂的拉帕齐尼医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贝雅特丽斯当作试验品,从小就用毒药来喂养她,致使贝雅特丽斯全身充满了剧毒。随着贝雅特丽斯和大学生乔万尼的相知相爱,乔万尼也感染了毒性。后来乔万尼听信了拉帕齐尼职业上的对手巴格里奥尼的花言巧语,给贝雅特丽斯服下了解药,最终却导致了她的死亡,酿成了悲剧。那么,作者霍桑的罪恶观和科技观是如何在这个小说中体现的呢?

1 霍桑的罪恶观

1.1 原罪

霍桑生长在清教盛行而且宗教氛围十分浓郁的地方,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加尔文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人生来就有罪和人性本恶。因此在他看来,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源于人性之恶。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探讨人性的罪与恶,因而许多作品都显示了他的罪恶观。圣经中人类有两种罪,原罪和本罪。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愿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园,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原罪。

《拉帕齐尼的女儿》这篇小说就是以伊甸园神话故事为原型,无处不在地贯穿着作者的原罪意识即人性本恶。拉帕齐尼医生在他的后花园,把女儿当作试验品,并且为了自己能够有新的科学实验对象,拉帕齐尼将乔万尼带进了他的花园也就是“伊甸园”之中。在这个花园中,拉帕齐尼就是上帝,他主宰着这里的一切,而他的女儿就是夏娃,乔万尼则是亚当。如同亚当一样,乔万尼被贝雅特丽斯所吸引并靠近她,最终感染了毒素可以自由进出花园了。当他受到了如同撒旦的巴格里奥尼花言巧语的诱骗之后,乔万尼给贝雅特丽斯吃下了解毒药这个禁果,拉帕齐尼苦心经营多年的科学实验功亏一篑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雅特丽斯和拉帕齐尼违背了“上帝”拉帕齐尼的意愿,他们犯下了罪。

小说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人人都是有罪的,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原罪意识,即人性皆有恶,人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拉帕齐尼为了追求科学不惜戕害女儿健康;巴格里奥尼为了名和利而机关算尽;满身剧毒贝雅特丽斯的由于孤寂而引诱乔万尼和她在一起,也把自己的剧毒传给了乔万尼;而乔万尼是一个灵魂中充满毒素的人,他懦弱卑鄙而爱猜疑。正是通过这几个或多或少都有罪的人物,作者揭露了人性深处的黑暗。

1.2 本罪

在小说中巴格里奥尼就是撒旦一样的存在。他和拉帕齐尼是职业上的死对头,并且在各种较量中拉帕齐尼总是占上风。出于嫉妒之情,他总是想要侍机破坏拉帕齐尼的科学成果,从而能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超过对手拉帕齐尼。他像伊甸园中的撒旦一样,巴格里奥尼采取故意讨好、假装关心的方式,对乔万尼进行拉拢并给,并用花言巧语哄骗乔万尼给贝雅特丽斯服下所谓的“解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可以不顾一个生命的消亡来破坏对手的梦想,这真是嫉妒之罪啊。

2 霍桑的科技观

19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美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随着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人们的内心被物质主义充斥着,他们贪得无厌地攫取财富和权利,肆无忌惮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暴露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霍桑虽然看到了科学技术解放了生产力,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他却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而霍桑总是力图在他的作品中证明,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地发展科技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

从霍桑在《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描写可见,医术极其精湛的拉帕齐尼医生就是一个极端地科学机器,他为了科学而疯狂,抛弃人性和道德,不惜以牺牲人们甚至是自己女儿的生命为代价。为了研究出独特的药物,他以亲生女儿作为试验对象。从此小就把他关在家中的后花园中让她呼吸树木的有毒气体长大。身为父亲,本应陪伴孩子长大,让她被爱和温暖包围,让她感到无比地开心和幸福。但是拉帕齐尼呢?他像疯子一般热爱科学,沉迷于科学实验,为了科学可以毫不犹豫地做任何丧心病狂的事情。在霍桑看来,拉帕奇尼研究改变人类本性的药物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必定会遭到严重的惩罚。在《拉帕奇尼的女儿》中,霍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极端的科学主义者和疯狂的科学所造成的悲剧。霍桑在此表明了人为了科学不顾一切后果去实验,这种泯灭人性的后果就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霍桑努力地通过作品告诉人们,盲目地追求科学的进步会给人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举动终将带来自身的毁灭。

3 结论

由于家庭、社会和成长经历的影响,霍桑的思想被清教的教义所深深影响。霍桑一直都在围绕着“人性本恶”和“人性皆恶”来进行思考,他的作品也尽全力揭示和描述人的罪恶,他拥有着揭露黑暗的巨大力量。然而,当他面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膨胀、科技迅猛发展的19世纪美国社会,他又开始担忧一味地追求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最终毁灭。在这部小说中,霍桑又一次探讨了罪与恶的问题。霍桑认为,人的罪恶是与生俱来的,而摒弃人性追求科技进步更是人类罪恶的一个源头。他以摒弃了人性的极端科学家的形象和悲剧性的结尾来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呼唤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霍桑,胡永恒,译.霍桑小说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2]吴兰香.霍桑的现代科学观—读《拉帕西尼的女儿》[J].外国文学评论,2006(04):60-66.

[3]陈玉涓.试析霍桑非理性的科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2).

作者简介

徐梦佳(1992-),女,河南省信阳市人。现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6

猜你喜欢

霍桑罪恶科技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罪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