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运作体系解析
2017-04-11董莎李娟
董莎+李娟
[摘 要]整合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义,市场需求是驱动智慧城市深入推进的根本因素,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机制,才能实现城市的智慧增长。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智慧城市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者,也必须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项目,以提高企业效能。因此,本文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作出了研究。
[关键词]智慧城市;增长;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2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解读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使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逐渐丰富起来。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已经演变为包括规划、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的比拼,而“智慧”正是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于良好的商业环境、友好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府管理。这三个要素,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具备了非差异性的、协同一致的特点,即公众从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普遍且有实效的收益。而这种收益获取的难度,客观上已成为城市是否“智慧”及其程度的根本标准。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打造智慧城市”已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拓宽发展空间,也成为了不少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公众有着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诉求,这也是城市向着智慧方向演进的内生动力。
当前正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这也将进一步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建立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技术体系、端计算技术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只有有了足够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有可能与智慧化的城市功能系统无缝对接。而完成这种对接的,则是各类参与营造智慧城市的组织。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方显得至关重要。从国内来看,智慧城市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经有了原则性的界定。相对而言,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建设智慧城市的模式,更有利于整合相关的资源。两者关系的辨析,目前多见于政府机关的政策性文件之中,政策导向普遍支持丰富多元的社会力量,凭借新方式、新手段、新思路广泛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中,以期符合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基于这一背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机构广泛协同参与,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企业发挥了积极性和灵活性,而政府管理也在与企业互动的不断加强中得到完善。
作为市场的主要力量,企业无疑将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城市向智慧演变的过程,正是相关技术不断演进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市场的驱动力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即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天然具备敏锐捕捉用户信息、洞察用户需求信息,并把各种用户诉求有序整合的动机和能力。
2 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效能阈值
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路径基本有四条,即参与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践技术创新、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从当前实践来看,政府吸纳企业的力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综合运营的事务,已被证实是可以创造正向效益的。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目标、出台政策、提供空间,企业则实施基于技术选型和技术趋势的实践性设计。从已有的实践来看,这种规划模式相对比较成功。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企业,既有电信运营商、城市运营商,也有很多善于灵活运作且经验丰富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因其特有的灵活性和对微观领域的敏感度,能够细致入微地覆盖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它们善于展开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更善于将技术应用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创新型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必须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多方共赢,否则将陷入“整体无效”的不利局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往往有以下几类企业深入参与,包括电信运营商、IT技术开发商、城市发展综合企业以及各类投资机构等。这些企业基本涵盖了一座城市赖以成形的主要业务领域。
应运智慧城市而发起成立,或者业务跟进的企业,其效能也只能由建设成果进行衡量。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部分城市为把握电子商务兴起而出现的机遇,大力营建以商贸、物流和互联网服务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客观上促成了该领域新兴企业的诞生。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企业还将扮演更具关键作用的角色,并不断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嵌入至智慧城市系统工程中。伴随这一趋势,更多的企业将着力把握智慧城市的机遇,发掘和拓展市场,以取得长足发展。
3 市场导向的战略分解和组织绩效机制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营造有竞争力的商业环境、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效率的政府管理。这需要企业内部有足够有力的运作体系與之对接。特别是将组织资源的分配与获得利润密切挂钩,同时将利润的获取导入企业在智慧城市中所发挥效能的轨道中。坚持资源投入一定要有增量产出,建立起基于开放式预、核算体系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并以此作为牵引公司全面改善综合绩效的根本保障。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以费用为核心的各项资源与所完成任务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费用包占比和超额奖励制度设计双管齐下,鼓励各组成单元关注有效产出。比如,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清晰地界定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贡献,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的过程,也就是将贡献落实为各级组织的任务、层层细化为具体产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任务目标制定预算。在公司层面,必须着重加强业务与职能管理部门的组织绩效管理,将智慧业务占比、主业经营等经营目标在管理部门分解落实,牵引企业的各项资源,形成常态化的整合机制,并汇聚为公司的总体盈利。
与此对应,企业应确立明确的资源协调,即预核算机制,按产出单元承诺的结果做预算,按实际的结果做核算。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搭建、应用开发等成熟的业务,应设置存量任务和增量任务。各业务单元能够使用的业务资源,要等于实际完成的存量任务费用和增量任务费用之和,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存量效率,鼓励增量发展。并以此激励适应智慧城市需求的产出,尽可能充沛而快速的实现。
与组织绩效机制相匹配的,是促进业务单元保持纵向和横向张力的业务运行机制。在组织绩效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企业要加大力度推动业务单元积极申领任务,横向明确主业分工,聚焦既定的轨道优化产出;纵向树立挑战目标、努力在增量中实现经营的价值。公司KPI的设置,也应配备兼顾长短的经营指标,既追求当期利润的达成,又有明确的中长期布局要求;对于业务运作过程中的短板,要坚决从管理上集中资源,将各业务单元自身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彻底根治。只有在组织层面明确智慧城市的总体愿景,并分解为各业务单元的经营目标,企业才能形成资源聚焦、重点突出的格局,提升适应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斗力。
4 旨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开发
伴随着信息化的浪潮,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共识。在国内,“宽带中国”战略正在走向纵深,“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热潮方兴未艾,加之庞大的用户数量和海量的政企行业应用市场,信息通信网络国产化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ICT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人类生活深度融合,使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多样化、灵活化的业务需求也层出不穷。IDC的调研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ICT市场增长率预计超过50%,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技术被认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
企业不仅要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更要将这些需求与顺应技术演进、契合人类沟通方式的演进、助力客户持续实现价值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为检验研发项目成败的唯一标准,用市场的反馈刺激自身不断成长。着重增强产品线,提高研发人员向市场承诺产出的能力。产品线、项目团队和专项技术人员之间,要坚持产品线对客户负责,根据客户需求组织开发立项;项目团队对产品线负责,要根据产品线要求拉动专项技术;专项人员对项目负责,要根据项目要求输出技术成果,并扎实推进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强化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做好项目的分级、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产品CBB管理规范和制度。
谷歌模式正是技术驱动智慧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成熟模式。该模式鼓励以实验室等创新主体为单元,致力于先进技术及产品研发,多元化地开发智能产品,聚焦、解决机场运行、交通疏导等当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将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污染、能耗过大、交通拥堵、通信困难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等公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下,智慧产品将逐步向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演变,进而形成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IPD的产品开发理念,注重以投资回报的视角审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市场需求和竞争分析的结论为基础,从一开始就沿着满足客户需求的轨迹推进。在IPD机制中,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是促进有效沟通、加强协同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的常态化组织形式。在跨部门团队的大力推进下,产品的开发过程往往是异步并行的,即以敏捷的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衔接,更为高效地安排产品开发各环节的进度和交付要求,必要冒“经过计算的风险”,从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由此可见,IPD开发模式具备了对内聚合资源高效交付、对外适应需求敏捷响应的特点。
企业要能够敏锐地识别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并适时推动业务转型。既要致力于形成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在统一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分层实现。因此,软件对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尝试通过并购、对外合作等方式,补齐自身在产品组合、解决方案方面的短板,特别是在操作平台、应用系统等方面,布局软件、资源管理和运营分析类技术。芯片对于智慧型企业的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企业要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加快芯片研发进度和保证芯片质量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快关键技术为己所用,尽快摆脱关键芯片的供应链风险。
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的历程投入多、周期长、收益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单一主体能够独立承担起相关的任务和责任。各类企业需要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努力融入产业生态,共同发掘机遇、协同分工合作,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发展。为此,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需要立足优势行业,打造行业品牌,从市场推展、产品技术开发、管理优化多个方面,将企业实力转化为城市所需要的服务。与此同时,在生态圈中要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大胆与其他企业共享愿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相關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标准化,这也将成为企业提升运作效能,创造独特价值,进而更为有力地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美]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美]Stephen P Robbins,[美]Timothy A Judge.组织行为学[M].第14版.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