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分权指标构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2017-04-11黄亚军王珊珊
黄亚军+王珊珊
[摘 要]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我国税收政策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税收分权作为我国税收政策的重要内容,其分权指标的选择,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税收分权指标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指标构建的研究、其同经济增长存在的影响效应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完善我国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税收分权指标;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8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一直以来,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都是我国财政分权这一领域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看,以地方资源流动和自治水平为基础进行考量,分权会促进公共物品产出和配置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从经济研究的层面看,其研究成果同理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关系不同。当前研究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间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二者关系以及分权对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效应展开研究,对改进税收分权指标的构建,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 构建分权指标和经济增长间影响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对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中,其形成的最终结论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其中,沈伟是在2008年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他以各省同全国人均税收的比值为分权指标,建立了一个包含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分权模式的多元性回归模型,通过论证的方式,得出税收分权同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在他得出这一结论后,同龚六堂和张晏在2005年、章泉和周业安在2008年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对比发现,即使利用的同是我国的省级地区、相类似的线性回归模型、在时间跨度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对财政支出和税收二者的分权变量也进行了全面考虑,但其研究结果同他们相比仍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高玉在2012年对中国1998年-2010年审计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益回归分析后,也得出了与沈伟相似的结论,即税收分权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
2 构建税收分权指标的具体方法
相关人员在对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间具体关系展开研究的同时,应当先解决选取税收分权指标这项问题。在我国财政分权这一研究领域,认为分权指标选择的不同,是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差异和特殊性的一项关键原因。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出一个适合的分权指标十分必要。现阶段,我国相关研究的进行都是以地区性人均税收收入同全国人均税收收入间的比值对税收分权衡量,但这种衡量方式却存在这两点疑问。
一是地区性的人均税收是否能够代表其所在地区的税权。从我国现行的收益权概念界定看,地方税权指的是可以被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地方税收。而我国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地方本级税收、中央返还税收、中央转移支付等四种税收形式。其中,返还税收是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分税制改革所确定的税收比例和基数为依据所计算的,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此部分的财政收入实际上是没有控制权的,必须要将其返还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因此,地方财政税收是无法代表地方政府全部的税收收益权的,还应加入中央对地方返还的税收收入。
二是即使研究人员考虑到了中央返还税收这一因素,但其对在考察该数据占据全国人均税收比值时,是否适合对税收分权程度的衡量这一因素却没有得到细致考虑。萨卡塔和阿凯曾提出:类似地方的财政支出占据全国财政的支出份额,常用财政分权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出地方财力水平,因此,政府还是要研究自己的税收收入达到何种“高度”,才能满足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对财政的需要。这两人主张使用一个独立性的财政指标,即利用地方政府的自由收入占据总收入比例对财政分权进行描述。笔者认为,阿凯与萨卡塔提出的这一思想有可以借鉴的部分,因此,在构建我国税收分权指标时,可以用分母代替地方的财政支出,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支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性财政支出的责任更有代表性。
基于此,笔者构建出一个以地方税收自给率指标对税收分权程度进行衡量的标准。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在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中,可被地方政府掌握的税收收入有多少,即地方政府实际税收收入和地方实际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地方政府税收自给率。
3 税收分权同中国经济增长间影响效应的分析
中国的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施行是从我国在1994年展开的分税制改革开始的,直到2008年,我国政府部门公布了年度财政决算数据后,才对二者的具体概念和界定进行了明确区分。此外,在2006-2007年这2个年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返还数据,虽然没有明确显示到当前财政决算表中,但笔者通过对中国财政年鉴报告和一些文字性资料的查找,依旧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数据资料。因此,笔者以自己获得的数据资料和自身知识水平,对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的影响效应展开了分析。
3.1 描述性的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相关数据调查计算后发现,在21世纪初至今,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行的税收返还金额呈现出一种逐年增长的状态,年增长率已经达到了5%以上。与此同时,中国GDP总量也从2006年的216 314.4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519 322.1亿元,其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约25%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呈现出稳定的正增长状态。尽管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状态,但即使加上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其财政税收总收入已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需求。与此同时,全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税收自给率急剧下降,6年内下降了大约15%,平均年下率为3%左右。这种趋势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的分权程度在不断降低。如果自给率提升,则表示中央政府税收集权趋势在不断加强。
3.2 相关性分析
笔者首先借助SPSS 17.0软件,对地方实际税收和GDP总量指标间存在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二者相关关系的系数为0.997,这一系数同GDP总量、同地方政府本级税收收入相关系数相比较高。这也说明二者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而后,笔者继续借助该软件对地方税收自给率和经济增长率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测算,其结果显示,二者相关关系系数为0.882,也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且从散点图中各点的分布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相关数据基本都散落在同一條朝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周围,具有线性关系。
图1 地方税收自给率同GDP增长率变化关系散点图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用地方税收的自给率对中国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进行衡量发现,地方政府税收的自给率越高,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起到的正向作用越大。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可以通过提升税收自给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二者比率的提升对地方政府的自主财政税收和中央税收返还总量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此外,以文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基础发现,地方政府实际税收绝对额的提升和税收自主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税收的实际上升速度低于地方财政支出提升速度所导致的。
3.4 不同指标间的对比分析
由于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不同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如经常会以各地区人均税收和全国人均税收比值,与地区财政税收和全国税收比重对二者的影响效应进行衡量,而本文提出的是地方税收自给率这一不同指标。笔者通过使用不同税收分权指标展开对比的方式,对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说明。但三大对比指标通过计算所得出的同经济增长间存在的相关系数全都是负值同,与前文利用自给率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出,利用不同税收分权指标,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因此,如果相关人员选择的分权指标不同,就会导致其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偏差。
4 结 语
税收分权指标的选择和构建,对研究税收分权同我国经济增长间存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以构建地方性有关税收收入的自给率这项分权指标为基础,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税收分权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但就本文的研究结果看,还需要明确的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施行返还政策,所以文中提出的这一研究成果不可以作为分析税收指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唯一标准,相关人员还应通过不断的实证分析,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并找出二者间存在的更多关系,从而为确保我国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艳芳.税收分权指标构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
[2]李一花,刘蓓蓓,高焕洪.基层财政分权测度与增长效应重估[J].财贸经济,2014(6).
[3]曹杨杨.分权式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