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分析
2017-04-11代道宇
代道宇
摘 要:通过对含山县耕地质量现状的调查,确定出含山县耕地质量等级的范围、面积和分布区域,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分布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04-02
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地处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1°53′。全县南北长约56km,东西宽约35km,总面积1045平方km2。全县辖8个镇、96个行政村、8个社区,全县总人口4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3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9万人,耕地面积34 667hm2。
1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含山县耕地面积为34 667hm2,全县主要有两大耕地类型区。稻田耕地类型区面积29 167hm2,占总面积的84.13%;旱地黄棕壤、黄褐土耕地类型区面积5 500hm2,占总面积的15.87%。
根据含山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全县耕地质量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三等地、四等地面积分别为13 567hm2和7 76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9.13%、22.38%,合计占61.51%。其次为一等地、二等地,面积分别为4 574hm2和7 013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19%、20.23%,合计占33.42%。五等地分布较小,面积为1 75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6%(表1)。
耕地质量等级面积的正态分布特征,说明了该县耕地质量以长年基础粮食产量9 000~12 000kg/hm2中产田为主,耕地等级包括三等地及四等地,面积21 327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51%;耕地等级包括一等地及二等地高产田产量大于12 000hm2/hm2部分,面积11 587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42%;耕地等级常年基础粮食产量7 500hm2/ hm2以下低产田面积较小,面积1 753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06%(表2)。
2 耕地等级分布特征
含山縣5个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分布特征为:
2.1 一等地 常年粮食基础产量高于13 500kg/hm2,面积4 57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19%。该等地土壤种类主要为潮砂泥田、青潮砂泥田、鳝血马肝田;地形部位为河流两岸、圩区、冲、畈田,肥力水平高、水肥条件优越、水气热状况协调、土地平整、农田基础配套条件较好。
2.2 二等地 常年粮食基础产量12 000~13 500kg/hm2,面积7 01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0.23%。该等耕地灌溉保证率基本满足,土壤类型为泥质田、强青潮砂泥田、强青丝泥田、浅马肝田、淀白土田等,地形部位多为圩区较低处、塝、冲、畈田等;土地平整差、农田基础配套条件较差。
2.3 三等地 常年粮食基础产量10 500~12 000kg/hm2,面积13 5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9.13%、该等耕地土壤类型多为龙山马肝土、马肝田、淀板土田、浅马肝田、顺河黄砂土,地形部位多为丘麓和岗地上部、塝、冲、畈田、冲田上部、低丘岗垄上塝地段、高丘的中部及岗垄、丘陵中上部,耕地灌溉保证率差,地形坡度大、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
2.4 四等地 常年粮食基础产量在9 000~10 500kg/hm2,面积7 76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38%。该等耕地土壤类型多为强青潮砂泥田、强青丝泥田的圩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和旱地土壤的黄白土、顺河黄砂土、七里鸡肝土,地形部位多为丘陵中上部、低丘岗垄上塝地段、高丘中部及岗垄、石灰岩山丘中上部。耕地灌溉保证率差,地形坡度大、无农田基础设施的耕地。
2.5 五等地 常年粮食基础产量在9 000kg/hm2以下的,面积1 75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6%。该等耕地土壤类型多为浅棕红泥田、顺河黄砂土、青山黄泥土,地形部位为丘岗地区、高丘中部及岗垄等地的望天田,地形坡度大、无农田基础设施的耕地。
3 耕地质量等级变化
与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对比,2016年度含山县一等、二等、三等地耕地面积均有增加,分别增加55hm2、126hm2、150hm2,四等、五等地耕地面积均有减少,分别减少264hm2、67hm2。全县一、二等级耕地增加了181hm2,三等级耕地增加了150hm2,中低等级耕地相应减少了331hm2。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表3)。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