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同性恋者的现状分析与教育策略

2017-04-11冷玉马可杨妙凡西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8期
关键词:同性恋者教育策略大学生

冷玉+马可+杨妙凡+西力

摘 要:作为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体,同性恋群体的数量正呈增涨之势,大学生同性恋者也日渐增多。导致这一现状存在着诸如社会、家庭、环境、媒体等多方面因素。正确应对这一现状,高校不仅要予以同性恋者更多的关怀,也要在心理咨询、文化营造、知识教育等方面做足工作,以此纠偏他们的性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取向,构建和谐友好的大学生活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者;教育策略

1 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体现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在中国,同性恋者数量约有4000万人,他们生存在社会的边缘地带,生理和心理都需要社会给予额外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并且对于维系社会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也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同性恋者的数量正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高校中性取向出现问题的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多。近期,华南地区某个较为知名的同志社交网站开展了针对1000人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广州同性恋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占12%。

与社会上对于同性恋现象表现出更多的排斥态度相比,由于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生活环境较为简单,生活压力较小,大学生在性取向问题上体现出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在一项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学生关于“现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显示,有18.8%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是很正常的行为”;有53.5%的受访者表示“中立,但自己不会尝试”;有20.8%的受访者认为“不正常”;4.2%的受访者则认为“这是另类的时尚”。不难看出,我国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程度是比较高的。

2 大学生同性恋者日渐增多的原因分析

我们都希望大学生能够有正常的性取向并且健康成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里同性恋群体的数量正逐渐增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因素:

2.1 教育因素: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正面且正常的性知识教育。对于性知识和性教育,学校和老师往往有所避讳,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这一类的课程。而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也不能合格地充当孩子性知识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在孩子性教育问题上家长主要是刻意回避。这使得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生理成熟期,一些孩子由于对于性知识的匮乏最终导致在性取向上发生认识偏差。

2.2 媒体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更是运用网络媒体的主力军。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和定型,本身又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网上推崇同性恋现象的各类信息以及不当言论,使得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错误引导,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社会时尚并加以推崇。

2.3 家庭因素: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可能会改变青少年的性取向。中国家庭多数是一个孩子,一些家长由于没有实现当初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把男孩当成女孩带,把女孩当成男孩管。这样的成长过程最终导致一些孩子在性取向上畸形发展,到了性成熟的年龄,便不能做出正确的性选择。

2.4 环境因素:大学生还处在学校的象牙塔之中,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的观念也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个别学生接触到周围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因赶时髦而尝试同性恋。同时,在大学生活中,同性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便捷,受对方人格魅力等吸引,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对同性好友产生好感,甚至最终在性取向上发生了改变。

3 纠偏同性恋者性误区的教育策略

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同性恋的话题也不再是禁忌。高校环境显然更加宽松和自由,大学生对同性恋者也有着更为宽容的态度。但是,宽容并不意味着鼓励同性恋,让同性恋者数量膨胀。大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成熟的关键期,高校在知识素养教育之外,应当在性教育上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取向和婚恋观。

3.1 建设全方位关怀型校园文化体系,给予大学生同性恋者更多关爱。大学校园有着更为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对同性恋者也应该予以更多关爱。高校要建设全方位关怀型校园文化体系,更好地关心学生们的成长。一方面,高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学风,通过校园报刊、广播、论坛等途径,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包容意识和互助意识,理性地看待同性恋问题、友善地对待同性恋同学。尤其是帮助同性恋者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自尊自重,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享受美好大学生活。

3.2 开展有体系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心理尚未成熟,一些学生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定位模糊,所以高校应当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使得有困惑的大学生得到及时咨询和帮助。心理咨询室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对于可能在性取向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实现有效预防。特别是对性取向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更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引導他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取向。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导师讲座、建立社团等方式,建立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教育课程,使大学生们掌握科学全面的性知识,减少大学生的盲目认知以及对同性恋问题的猎奇心理。

3.3 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搭建良好的网络平台。网络上有关同性恋的网站和信息鱼龙混杂,而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应当有效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建立网络媒体平台,按周或者按阶段性及时推送有关同性恋方面的正面信息资源。这些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同性恋的相关知识,不至于被不良信息误导,进而也让大学生同性恋者对自身问题有更多了解,实现自我干预。

参考文献

[1]余丹,黄然,曾欣.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调查及变迁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2016(03).

[2]唐日新,孙艳芳.中国心理学中同性恋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林荔,张铭清.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认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1(05).

[4]李丹.改变大学生对同性恋歧视态度的教学个案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9(12).

[5]彭玲,张继红.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05).

[6]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09).

[7]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13.

[8]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冷玉,杨妙凡,西力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

马可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同性恋者教育策略大学生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