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2017-04-11孟凡春黄明子
孟凡春 黄明子
[摘 要] 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具体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现状及其原因,立足于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决策,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以文化人;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28-03
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之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形成性格、风格、品行、举止、态度、境界、品位、抱负、仪态等,使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之于老师,就是教育的责任所在,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人”是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一 当代高校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现状及原因
《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作为个人,“以文化人”我們应该有这种大意识,放宽眼界,关乎自然之道,顺乎自然。关乎人文,懂得做人之道,和谐关系。然而社会的变迁是很快的,文明的进步和更替更是一日不见泰山。不得不审视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怪现象正在像雨后的春笋遍地展露。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使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们看到的是恐惧,感到的是恐慌、是迷茫、是没有安全感。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应该很好地去印证“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而今的形势却令人担忧,如今的大学校园,对中国文化不知不觉,木知木觉,觉之不深者比比皆是,不要说不觉《清明上河图》之美,甚至不知道中国省份分布位置的比比皆是,相反,网络游戏、垃圾小说成了大学生竞相追捧的对象。文化素质修养的日益下降,使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渐渐不为人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木之木觉,甚至是不知不觉,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下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所表现的文化素质修养及其发展趋势,使他们距离成才之路愈来愈远。于是“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和“如何提升大学人文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下降的原因分析:一是大部分大学生猛然没有了类似高考的直接压力和老师的督促,没有动力,自制力低,出现精神空虚的局面,在大学期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希冀得到精神的刺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充斥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阔性等优势,备受当代人的青睐。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手机网民2.77亿。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有9786万人,并且在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高达10%左右。
二是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日益紧张,就业问题严重。为了以后的生活工作,大学生们在大学里所学的都是专业知识,不再有一个宽松的坏境去涉猎文化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扩展阅读,致使图书馆成了自习室,造成了文科生不知道物理化学,理科生不知道历史地理的局面。
三是高校教育的过度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和压抑了学生个性的独立成长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形成。这种模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好奇心的保持,以致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人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来度过大学生活。
二 文化素质教育探索
文化,讲的是以文化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让人潜移默化,不断地走向文明。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的生活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在当今,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有时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提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专业人才,也包含着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期许。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与国家的人才培养指向一致的。据了解,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教育人文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关于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旋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1999年近三十所大学通过教育部的审定,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杨叔子等知名学者也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高校应遵循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选择主流价值,为社会塑造新价值。
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因此,高校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抵制各种非马列主义文化思潮的能力和自觉性,用先进理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校园规划设计要围绕“校训与校史”为主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重在人文精神的树立,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提升校园人的情趣与品位。从实际出发,可以在体育场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周边设计一些校园人文主体景观,设立大学讲堂使学校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容,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凸显良好的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园环境整洁、街道命名、以及学校各社团的积极响应有规划的组织有关校园文化的活动入手,树立一个良好的校园形象,加强校园内的人文气息,实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软着陆。
二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构建大学人文教育的公共课体系。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同时,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人文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实现教育内容的交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大学人文教育进入课程设置,将凸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笼统地都属于所谓“文科”,但两者差异非常大。社会科学通常强调对当代社会的分析,而人文学科则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的认识。这两方面会有一个很长的互相妥协磨合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
三是充分调动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抓文化项目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抓文化建设创新,创立新的特色品牌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多组织开展专家专题讲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四是加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所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有他们的优点,但他们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也有其缺点,就是他们太专业化。把偏向于专业化学习当做他们的前途和方向,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的教育,应该多灌输一些方法,多灌输一些程序,使得学生能从狭窄的专业钻研中走出来,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所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五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們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坚持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升华,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则富。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历史文化传统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如,有的人信奉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有的人信奉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自觉地反省我们的文化心理,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相结合,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把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向前推进,在实践中把文化素质修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环节之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王亚春.始终站在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的前列[J].学习月刊,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