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乡村教师拓展补充机制研究
——河南省乡村教师退补情况的调研

2017-04-10张成恩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特岗县市教学点

张成恩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完善乡村教师拓展补充机制研究
——河南省乡村教师退补情况的调研

张成恩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基于乡村教师的现状: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教师编制的政策性缺陷;特岗教师的过程性考核缺失。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立“定向招收,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做好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的顶层设计;调整教师编制标准,制定适合实际的标准;完善“特岗计划”政策,走内涵式教育扶持道路。

乡村教师 补充机制 全科教师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全新模式,培养出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养较高、能够胜任小学全科教学需要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为落实《意见》精神,准确掌握河南省乡村小学教师的供需现状和拓展补充情况,研究制定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紧缺学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新机制,2016年12月5—8日,河南省教育厅组成专题调研小组,选取安阳市的林州市、周口市的商水县、开封的尉氏县作为抽样调研地。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深入村小及教学点考察等方式,以保证客观、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前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的情况、乡村义务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情况,为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提供详实的数据。调研组共召开校长座谈会三场,实地考察六所村小及教学点,回收调查问卷86份。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教师核定编制数与在岗在编教师编制数

表1 抽样县市乡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统计

从整体上看,三个抽样县市目前在岗在编乡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总数均未超出核定的教师编制总数:尉氏县尚缺550个编制未满,商水县尚缺1218个编制未满,林州市尚缺1452个编制未满。也就是说,当前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编制有盈余。

(二)师生比

表2 抽样县市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统计

表3 抽样县市乡村小学及教学点在校学生统计

表4 抽样县市乡村小学及教学点师生比

从三个抽样县市的教学点数量看,商水县教学点的总量过大,几乎超出乡小的一半,另两个抽样县的教学点几乎和乡小数量持平。三县市的乡村在校学生数量近乎相等,商水县的乡村教师总量较另两个县市偏大。所以,师生比对照,商水县的生师比最高。这和教学点过多,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有关。

(三)教师性别结构

表5 抽样县市乡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男女比统计

三个抽样县市,尉氏县、林州市的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教师。特别是在小学,教师的男女比例失调已经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也多为社会所议论。仅以尉氏县大桥乡要井教学点为例,该教学点共有10位教师,其中9位女性教师,只有1位男性教师。商水县从数量看,男性教师高于女性,这是由于商水的教学点多,且承袭历史的包袱,老民师转正的基数大,有很多老教师的年龄都在56岁以上,且大多为男性,即将进入退休高峰。

(四)教师年龄结构

表6 抽样县市乡村小学(含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情况统计

年龄结构是反映教师队伍活力与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教师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从总体上来看,乡村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中年教师尚达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特别是村小及教学点,50岁以上的老教师居多。如商水县邓城镇杨湾教学点,共有4名教师,其中两名已经59岁,临近退休。尉氏县大桥乡要井教学点,共有教师10名,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4人,未来三年即将退休3人。

二、教师退补情况及对教师的需求

(一)近三年教师的退补

表7 抽样县市教师退补情况统计

从总量看,近三年,三个抽样县市的教师补充数量不能冲抵教师的退休及减员数量。从个案来看,商水县近三年乡村教师补充数量与自然减员数量相较,退补差为正数,其他两县均呈负数。深层次的原因探究,商水县近三年充分利用国家及省里政策,增补了743名特岗生。教师队伍总量的负增长,造成的最直接结果是:余缺的教学工作量只得由代课教师顶上,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未来三年对小学全科教师的需求

表8 抽样县市未来三年小学全科教师需求情况统计

未来三年,从数量看,抽样县市对全科教师的需求,经过最初的鲸吞式的补充,会逐步趋于相对的稳定值。乡村小学规模小,班级少,班级人数少,教师需要兼教多门学科。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教育、知识面广、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需要的全科小学教师,彻底解决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使得全科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根据调研,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化,有着极其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未来三年,全科教师的需求量仍是一个很乐观的数据。

(三)乡村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

表9 林州市抽样乡镇乡村小学及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数据表明,目前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师,语文、数学教师支撑着学校的教学运行,英语教师的数量也显得不够,最急缺的学科是体音美,体音美专业教师屈指可数,许多乡镇,体音美专业教师平均还不到一人。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

乡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职称结构不高,再加上乡村教师队伍组成成分的多元化,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究其原因:其一,乡村教师收入偏低。与其他行业同龄人以及当地农民的收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当前的乡村教师年收入相对偏低,且在经济排位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二,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大。调查显示,近一半以上的教师须承担两门及以上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承担了六门课程。在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自修学习、家务占据了全部,工作时间较长,任务繁重,很多教师甚至出现了职业倦怠。再者,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差。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校环境等硬件条件很差,特别是在住房条件方面,无住房人员的数量较多,有住房人员的住房条件较差。教师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图书馆建设的满意率均很低。一些教师虽然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但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短缺、培训机会等因素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机会,也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这些因素,造成部分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据林州市反馈的情况看,近三年全市乡村教师流失的数量就高达291人。

(二)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

当前教师的补充机制主要有两条渠道:一种是公开招聘,二是特岗教师。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缺编难补、有编乱补、空编不补”的问题。招聘教师的数量,并非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的数量而定,而是地方各级职能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府依据学校的学生数量,参照国家制定的生师比标准,给教育部门核定教师编制数量。可实际情况是,长期一成不变的编制标准,已经严重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随着近年来乡村小学教师缺乏,出现了“超编缺人”的怪现象。乡村小学办学规模较小,成班率较低。若实现每个学科都配足配齐专任教师,仅仅靠公开招聘和“特岗计划”都难以在短期解决乡村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各地都相继出现了生育高峰。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一统天下,男教师寥若晨星,女性教师请产假让各个学校的校长们苦不堪言,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师资,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之需。代课教师便应运而生,且队伍有不断壮大的趋势。

(三)教师编制的政策性缺陷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存在着效率优先、公平缺失、城市偏向的缺陷,中小学教师编制呈现出明显的整体编制偏紧、城乡倒挂现象严重的状况,“一刀切”的单一师生计算标准以及对附加编制缺乏明确规定,编制的管理与监督制度不健全。这种不合理状况使乡村学校的正常发展受阻,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致使课程无法开齐,甚至出现一人兼任几个班级全部课程的情况。基于生师比的单维教师编制核算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中小学学校的班级、年级与学科设置,导致与实际的需求相背离,造成教师配置中“标准上超编”与“现实中不足”的矛盾,最终呈现出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状况。

乡村学校缺教师,主要是结构性缺失,由于办学规模小,从生师比来看是不缺教师,但具体到学科就缺教师,有些学校甚至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连一名教师也没有。为开齐开足所有课程要求,每名教师不得不身兼数课。如尉氏县岗李乡,目前乡村小学(含教学点)在校生有5129名,在职在编小学教师237人,其中语文教师118人,数学教师119人,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则是由这些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商水县平店乡袁庄小学,有在校生60名,在职在编小学教师6人,语文学科教师3人,数学学科教师2人,英语教师1人,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也是由这6位教师担负。

(四)特岗教师的过程性考核缺失

“特岗计划”是一项对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是创新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举措,在短时间内为贫困地区有效补充了大量有质量的教师,借此缓解了过去多年来由于财政、编制、相关政策变革等综合因素导致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缺乏和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促进了教师招聘机制和来源机制方面的变革,使得以前不畅的教师补充途径得以改善;适时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为大量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专业不对口,许多通过特岗走上教育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非师范类,没有经过规范的师范教育实践训练,到单位后适应期过长;特岗招聘的生源较为复杂,一些外地特岗生,因离家较远,生活不便以及个人的婚姻问题等,加上并不宽绰的2000元左右工资,有些服务期未满就会辞职离岗,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定向招收,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

随着河南省乡村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程的启动,需要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已有试点招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程。首先,为尽快解决乡村师资急缺的现状,坚持“定向招收、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实施“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吸纳优质生源,供需对接,培养一批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快速到补充乡村小学及教学点。其次,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基础教育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招收一定比例的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本土选拔,定向培育,切实解决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最后,尝试实施初中起点的“2+4”或“3+4”模式的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实践证明,高中起点的全科生源经过三年高中生活,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等有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起点的全科生源,年龄小,培养周期长,适应性强,有利于他们学习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教师技能。

(二)做好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的顶层设计

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省级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培养院校三方的协调与配合。省级政府要科学决策,宏观统筹管理、规划、指导,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加大与编制、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调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乡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并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指导、约束各方责任主体,引导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责任意识,积极申报计划,并关注定向生在校的学校与生活情况,加强与培养院校的协调对接,签订“三方协议”,确保培养的全科生能下得去。毕业生到岗后,有关市县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门、编办等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培养院校要把好“入口关”,做好录取工作,保证全科教师的生源质量。在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要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音、美素养,注重师德教育的和养成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和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的专业思想,坚守“培养关”。

(三)调整教师编制标准,制定适合实际的标准

城乡倒挂、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带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建议:建立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新双轨制”的编制标准,即在城市和县城地区,按生师比配编;在乡镇地区,综合学校实际规模,采取生师比或班师比配备;乡镇以下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可以采用班师比配备。

适当增加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数量。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明确一定比例的附加编制,适当考虑一些特殊的情况,诸如:长期以来,幼儿教育一直没能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而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没有配备相应的幼儿教师,适应学前教育的普及所需,乡村教师只好抽调小学教师从事幼教,导致各乡镇小学教师缺编现象更加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随之应运而生的乡村寄宿制学校,除了常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乡村寄宿制学校还需要工勤人员和生活老师来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而这些人员却没有纳入编制核定的范畴,建议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配备标准。

(四)完善“特岗计划”政策,走内涵式教育扶持道路

自2009年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以来。7年间,全省共招聘特岗教师7.6万名。应该说,“特岗计划”的深入实施,促使乡村教育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从我们调研的三个县市来看,近三年补充的特岗教师就有1222人。不能回避的是,“特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对此,建议对“特岗计划”政策进行微调,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譬如:对特岗教师实施过程考核和绩效管理,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管理权限,实行“省招、县聘、校管”的原则,以提高特岗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签订就业协议应明确规定服务期内不得重新选择岗位,以免特岗生的流失;招聘特岗教师应向师范类毕业生倾斜,要求所学专业和报考学科尽可能靠近,尽快缩短特岗生适应教育教学的周期,使之能够尽快站住讲台,教书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稿)》中专门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创新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等等。《纲要》的提出必将有益于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的缺乏,对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为贯彻《纲要》精神,通过我们的调研活动,积极探索乡村教师拓展补充渠道,也必将进一步助推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应该承认,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发展教育,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实践必将证明:面向乡村,走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之路,必将有效破解当下师资所遇到的困境。

[1]叶红英.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柴江.农村教师流失与补充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

[3]谷莎,马用浩.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

[4]陶青,卢俊勇.免费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

[5]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7).

[6]谢慧盈等.“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G525.1

A

1007-9106(2017)04-0052-05

张成恩(1966—),男,郑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特岗县市教学点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民生新闻报道与县市报读者的接受度
县市报加强草根典型报道浅议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湖南:推进“升级版”全科特岗计划
湖南的全科特岗计划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