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

2017-04-10李旭鹏薛耀文

社会科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戏曲受众传统

李旭鹏, 薛耀文

(1.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4;2.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

李旭鹏1.2, 薛耀文1

(1.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4;2.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地方戏曲是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中不可磨灭的艺术珍宝。近年来,受到自身条件制约和网络发展冲击,地方戏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生事物,凭借其独有优势日益发展壮大,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本文在分析地方戏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微电影迅速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启示,提出借鉴微电影发展微戏曲的可行性和优势地方戏曲的传播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微戏曲的基本途径为:剧本创作、平台创建、队伍建设和市场开拓。

微电影;传播模式;地方戏曲;发展途径

一、引言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悠久的历史蕴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有着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其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传统戏曲艺术是当之无愧的“国粹”。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微时代,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快速发展,形成了更加广泛的由小众到大众的扁平化、瞬时性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现代人的视野中逐渐被边缘化。然后,适应“微”时代发展的微电影却应运而生,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满足大众的即时需求,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面对发展困境,地方戏曲如何借鉴微电影的模式,实现传统表演形式与新型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满足当前受众欣赏需求的创新发展道路,弥补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不足,成为地方戏曲管理部门和演出单位关注的热点。

二、地方戏曲发展的现状

地方戏曲产生于民间土壤,流行于一定区域,凝结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民众的思想情感、价值追求和审美意象,体现民众的道德观念和感情寄托。地方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弘扬爱国主义的《杨家将》、《穆桂英》等;颂扬廉正清明的《铡美案》、《赤桑镇》等;宣扬自由恋爱、忠贞孝慈、勤俭持家的《霸王别姬》、《牡丹亭》《琵琶记》等,都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受众的喜爱。纵观古今,不同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观众都青睐戏曲,并将戏曲作为表现现实人物情感、展示不同时空生活风貌以及休闲娱乐的直接形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戏曲这一单一的娱乐方式,加之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戏曲要在传承中良性发展,成为了戏曲工作者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戏曲内容与形式较为陈旧

究其根本,客观生活以及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抽象反映即为艺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内容,都是不同时代的生活、感受以及对于世界的理解的艺术反映,并通过艺术化形式的反映来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受众必须首先理解艺术,继而才有可能接受,接收后才会喜欢,这是艺术得到受众认可的逻辑顺序。[1]

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地方戏曲也必须要贴近受众,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与感情世界,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同和共鸣,让受众感动与喜欢。这就需要地方戏曲的创作与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样,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符合受众的兴趣喜好、价值追求与主流文化。而地方戏曲过分讲究传承,使得戏曲创作相对滞后,戏曲内容在新时期较为老套,思想较为陈旧,甚至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所涉及的情节存在一些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如妻妾成群、清官侠客、礼教隔膜、善恶报应,三从四德,这些都是与当代大众生活脱节,和主流社会思想不符的,很难融入当前社会得到受众的认可。

另外,在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上,自古以来其特征就是虚中见实。也就是常说的:“中国戏曲的美是写意的美”。比如传统戏曲的艺诀:“四匹单骑等于千军万马,一个圆场代表走了万水千山。”从理论上及实际传承和演化角度,是中华戏曲千年不变之特征,但是这种以少寓多的审美效应,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戏曲的现代接受度,最终都需要观众的认可才行。例如在传统戏曲的语言和动作方面,推窗、关门、上马、登台等都有固定的格式,十分注重写意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建立和观众的认同是建立在长时期的戏曲欣赏中观众和演员所达成的默契。从观众的角度上来说,充分发挥自身想象与演员表演的综合;从演员的角度上来说,与观众反应的互动也是其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双方的顺利交流达到观戏的效果。

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潜在的戏曲艺术消费群体,他们对传统戏曲的认知感不足,特别是对“写意性”的领悟有所欠缺,他们更偏向的是表演艺术形式的“真实性”。究其原因,是不同时代的观众都有不同的欣赏和感受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如何能创作符合不同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即为艺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需要不断努力观众与艺术间的心理距离。“艺术不是为艺术家自己过瘾的,艺术是为人服务的。”当前,戏曲工作者在设计戏曲表现时还没有完全做到立足现代观众审美诉求,没有完全厘清戏曲特性与观众审美、传承特质与开拓创新等问题,这都影响了当前受众对地方戏曲的接受。

(二)戏曲舞台及剧场较为落后

戏曲的表演离不开舞台和剧场。不论是古代的戏台,到现代的剧场、音乐厅、综艺舞台等场地,戏曲都需要观众和演员的现场互动,这也是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可以即时的感受到现场观众的真实反映,并通过观众的反映来对表演进行调整。同时,观演双方的时空一致性也使得二者心理距离接近,其观演互动也形成了微妙的气场。此外,剧场中观众间的交流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观众通过交流,分享审美认知,感受现场艺术,同笑同泣,陶醉于现场。

现场观看虽然好处很多,但最大弱点是受剧场条件的制约,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剧场、舞台的审美需求和感官需求度增强,尤其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他们接收到的一直以来是以电视、电影等高科技、后期加工元素强的视觉作品,这些作品的特征普遍变现为节奏快、动感强、科技高、易接受,反观传统地方戏曲,舞台及表演程式的单一和守旧,剧场的陈旧和舞美的老套,这些都是年轻观众难以接受的。但如果斥资改造,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戏曲产品的边际成本。近年来,不少国营戏曲单位在舞台和舞美等剧场硬件上投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毕竟为数不多,而小型民营剧团等纯商业运作的团体则没有能力改进,从而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地方戏曲市场的培养。

(三)戏曲传播途径的滞后性

戏曲传播的本质就是戏曲信息的传播,也就是戏曲信息的传受过程。戏曲信息从广义上分析,包含与戏曲艺术一切相关的信息。那么,广义的戏曲传播即为所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信息传授过程。狭义的戏曲传播,则指戏曲演出与观赏。

戏曲传播从隋唐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员的演出和观众的观看是处于同一场所的,是一种亲身传播的方式,具有一次性和现场互动性的特点。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精湛演出和激情会感染在场的观众,观众的喝彩等反应会立即传递给表演者,两者在戏场中进行即时的互动。戏曲的亲身传播走过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它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它最为契合了戏曲的艺术特点,最能将戏曲艺术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是目前为止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欣赏戏曲艺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而倾向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自由自主的选择剧目和欣赏形式,感悟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而地方戏曲由于本身地域性特征,没有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实施对受众的覆盖;且地方戏曲市场的萎靡,资金、人员和技术的不完备,更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戏曲对现代科技的应用。导致地方戏曲传播途径的滞后,还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和剧场实现受众的欣赏和接受,不利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微电影传播模式对地方戏曲发展途径之启发

微电影又叫称微博电影、微型电影或微影。它是一种以完整的情节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为支撑,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进行播放的小型影片。它具有微投资规模、微制作周期(制作周期一般为1-3周)、微观赏时间(一般影片时长为30-300s)的特点,既体现了传统电影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又实现了广大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便利。

自2010年凯迪拉克公司与中影集团合拍的《一触即发》这部视频作品的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微电影”这个新名词很快被广大网名所接受,并迅速风靡全国。在2011年,微电影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微电影节、中国首届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等各种关于微电影的推介活动层出不穷,增强了“微电影”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覆盖面。而“微电影”在产品推广、电影预告、公益宣传、广告宣传、城市形象塑造等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微电影”的概念与模式,使得“微电影”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年,又被业界称为“微电影”元年,掀起了“微电影”发展的一个高潮。[2]

究其“微电影”迅速发展的根源,是它适应了新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微电影”的出现,基于当前迅猛发展的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填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欣赏时间和地点不定,而传统剧场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空白。它具有的欣赏免费性、灵活性、内容多样性和选择的自主性,恰恰迎合了当代人利用充分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获得信息传播和身心愉悦的需求,满足了当前人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的意愿。微电影内容的娱乐互动性,主题表现的轻松诙谐搞笑性和接受与反馈的自主性,更进一步推进了观众的喜爱与接受。“微电影”制作的低门槛、少投入,创作的自由性、表达的自主性、空间的宽松性,使得一些新锐的导演和编剧可以将自己独到的电影创作理念进行充分展示,吸引了更多人群的加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微电影”充分把握当前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创新艺术形式,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得以迅速发展,值得很多传统艺术的借鉴与参考。地方戏曲艺术要想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必然也需要学习“微电影”这一受众喜欢的表现形式,克服传统形式的不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微戏曲”等形式扩大对人们的覆盖与推介,拓展自身的观众基础和受众接受度。

四、借鉴“微电影”发展地方“微戏曲”

借鉴“微电影”的发展模式,地方戏曲可以采用“微戏曲”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简短而完整的戏曲情节,利用影音形式在网络和移动终端向人们展示的戏曲。“微戏曲”发展相对于传统戏曲发展具有以下的优势:

一是受众获取方式简易、成本低。与传统戏曲表演需要专门的戏班、欣赏需要购买门票不同,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微戏曲”观看方式较为简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电脑和移动终端手机点击观赏,即节省了欣赏的成本和剧院的时间约束,又可以实现自由的选择观看时间,且可以随时重复观看,增强了欣赏的便捷性和自由性。尤其是对于当前面临压力的青年人,“微戏曲”可以在欣赏便利性的前提下,实现对青年人群的覆盖与引导,使其在欣赏中认识戏曲、喜欢戏曲,成为戏曲的忠实观众。

二是“微戏曲”节奏快、接受快、传播快。相对于网络传播的传统戏曲而言,“微戏曲”不需像传统戏曲那样,将剧场演出中的全部剧情完整体现于网络,而是通过简短精湛的快节奏的戏曲情节处理,向人们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实现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补充。“微戏曲”的微小性,使得非戏曲忠实观众也可以实现对戏曲艺术的完整观赏并进而接受,扩大了普通大众了解戏曲的机会。网络技术和自媒体平台的普遍性更让“微戏曲”具有了传播的快捷性,扩大受众的范围。[3]

三是剧情结构简洁,现代感强。“微戏曲”通过短暂的时间表达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主题,其剧情和结构必然相对紧凑,适应了当前社会快节奏的文化传递规律。在剧情安排、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微戏曲”可以融入当前的流行元素和现代的艺术特效,加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说白和音乐,充分体现时代感,更容易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和接受。

四是准入的低门槛,便于戏曲新人的成长。网络空间的宽松性、制作的低成本性和短周期性,一方面有效避免的传统戏曲排演过程的长期性和高成本,另一方面克服了显示舞台演出中的论资排辈传统。[4]年轻戏曲人员可以大施手脚,在自媒体的网络平台中充分展示自我才干,增强青年演职人员和剧本创作人员的自信,使其更加信心百倍坚定的从事戏曲创作。而且年轻演创人员积极主动地作为,无形中促进了地方戏曲剧目和内容的丰富创新,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推进地方戏曲的发展。

与传统地方具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成熟的演出场所和运行机制、良好的互动条件等优势相比,“微戏曲”也存在着不足,体现为:老人在高科技产品上的接受力较差和农村网络技术普及率较低,使其丧失了传统戏曲固定的老年观众和农村观众群体。但借助微电影的模式推进微戏曲的发展,弥补传统地方戏曲存在的不足,增强戏曲的吸引力,发展潜在的观众,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五、发展“微戏曲”的具体途径

“微戏曲”借鉴“微电影”的模式进行发展,不能全盘照抄“微电影”迅猛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式方法,需要紧紧围绕戏曲的本身特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戏曲特色、反映地方戏曲内涵的创新之路,才能切实增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从而推进地方戏曲的发展。

(一)创作适应时代审美和情感认同的剧本

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经济氛围中,戏曲剧本所反映的,必然是人们所知晓又乐于接受的内容。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快,生活节奏快、信息传递速度快、思想认识变化快,任何一件热点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媒介为大众所知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微戏曲”创作应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适应当代观众审美和情感认同,及时推出各类新兴剧本。这样的思路虽与地方戏曲的传统创作形式有所冲突,但作为地方戏曲补充和创新的一种,“微戏曲”的短时间制作、小成本投入、快节奏阐述较之传统戏曲剧本创作要容易得多,适应了及时创作热点剧目的发展趋势,既可以满足快节奏生活方式下获取文化、娱乐信息的时间性,同时也满足了戏曲行业拓宽覆盖面和拓展潜在受众的目的性。

(二)创建“微戏曲”传播的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日益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为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所统治,社会步入了微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微戏曲”的方式将地方戏曲文化嵌入微时代的市场中,对推进地方戏曲在新时期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这就需要地方戏曲团体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自身的网络站点和微博、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微戏曲”的新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欣赏。通过聘请专业程序人员,针对不通的人群,开发不同的移动终端程序。针对年长的老年资深受众,开发微戏曲录音功能,在微戏曲中自带伴奏,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参与,录制一些耳熟的戏曲唱段在戏迷票友中交流;针对青少年潜在观众,可以开发诸如“考眼力”、“脸谱拼图”等趣味功能,让其在感性认识中了解地方戏曲文化,进而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只有完善“微戏曲”传播平台,充分适应时代、适应科技、适应观众,才能切实提高戏曲艺术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三)建设“微戏曲”演出队伍

一部好戏曲作品与观众交流的最终环节是表演者,微戏曲也不例外。各个地方戏曲团队中,尚无专门针对“微戏曲”的专业表演者。但表演者原有的舞台表现能力,完全具备微戏曲表演的技能,戏曲团体可以将团队演出人员进行分类,利用传统戏曲中的配角、龙套演员组建微戏曲表演团队,创作微戏曲作品。这样一方面不冲击传统戏曲表演,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青年演员提高素养和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演职人员自行创作、编排微戏曲节目,使得微戏曲形式日常化,作为传统戏曲的补充和宣传媒介。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调动戏曲专业学校的积极性,鼓励学校开展微戏曲的相关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微戏曲创作活动,即锻炼学生将技能学习转化演出经验,又为将来发展储备后继人才。要发挥传统戏曲互动性的特征,挖掘受众中具有表演和创作天赋的优秀戏迷、票友,即实现良好互动,更推进微戏曲的影响力和接受度。只有多种途径相结合,建立专业演职人员、业余爱好人士和学校后继梯队队伍,才能保证微戏曲的高质量和长青的生命力。

(四)开拓“微戏曲”市场

戏曲剧团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的选择,一切都是空谈。[5]微戏曲和传统地方戏曲一样,由市场决定其生活发展。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微戏曲要占据网络信息平台,离不开资本,必须要利用微戏曲创作的自由度和观看的便捷性,开发其宣传广告功能,寻求赞助商的投资,扩大微戏曲创作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网络市场,在青少年青睐的视频网络站点上传反映热点问题和轻松幽默的微戏曲;在自媒体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发布微戏曲和相关游戏,通过相互转发转载,扩大影响面。

[1]余镇邦,张庆胜.浅谈广告的文化品位与广告的受众层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5):62-64.

[2]饶曙光.微电影:新的电影形态、新的产业业态[J].当代电影,2013(5):117-121.

[3]柴红.自媒体境遇中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探析[J].中国报业,2013(22):25-26.

[4]黄世智.论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J].文化艺术研究,2009(6):217-224.

[5]薛晓金.困境与冲出困境的可能性——关于戏曲市场的思考[J].戏曲艺术,2007(02):125-128.

J825

A

1002-3240(2017)02-0156-05

2016-07-28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研究”(2013235)

李旭鹏(1983-),山西襄垣人,山西师范大学博士在读,中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经济学;薛耀文(1965-),山西万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产业管理。

[责任编校:粟红蕾]

猜你喜欢

戏曲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