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性及其价值审视

2017-04-10乔瑞华

社会科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李大钊马克思

乔瑞华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哲学与当今世界】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性及其价值审视

乔瑞华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很多人把李大钊当成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主要传播者,中共初创时的主要领导人,但认为其马克思主义观不过是对如俄国民粹派、日本学者河上肇等人思想的译介。其实,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极强的理论自觉及内在张力,这种理论自觉和内在张力使得李大钊既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的决定论价值,又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特质。其理论特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形成、实现飞跃有着重要的基奠意义,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理论光芒。

理论自觉;独特审视;宝贵经验

二十世纪初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批心怀救国理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李大钊作为这其中的优秀分子,也曾把希望的目光聚焦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进化论等西方国家风行思潮,最终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把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投向了俄国,深刻认识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意义,着手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时代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但很多人只是把李大钊当成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主要传播者,中共初创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物,却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独创性缺少认识,认为李大钊不过是对如俄国民粹派、日本学者河上肇等人思想的译介,缺少自己的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其消化吸收去粗取精的独特认知,其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其闪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形成、实现飞跃有着重要的基奠意义。

一、独特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思想体系建构

任何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思想传承性。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放置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给予认知,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史的积极意义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高度评价。对维科用社会科学方法来探讨社会历史进程,指出其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李大钊赞扬他为真正的历史哲学家。对圣西门有关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认为对马克思思想形成有启发。经过对西方哲学整个发展经历的分析,李大钊分析指出马克思有关唯物史观思想并不是马克思独创而是在前人已有思想基础上的继承发展。李大钊就称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获得了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1]但长期以来,李大钊的上述评论在学界获得广泛认同,但对李大钊对于马克思思想来源的分析及相关思想家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作用较少提及,只是单单强调李大钊所论在使历史获得科学地位中马克思一人的功绩。李大钊事实上多次论及在使历史获得科学地位中近代诸位思想家的作用,马克思是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遂产生了相较于旧唯物史观的全新唯物史观。[1]李大钊不仅表明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的诸多贡献。而且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思想其他组成部分的思想渊源关系。他认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劳动支持了有产阶级的思想,在以前的如西斯蒙第、圣西门、蒲鲁东、罗德贝尔图等人思想中都曾论及。[1]而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分类叫法,有些人认为说空想是嘲讽的话,实际是不正确的认知。空想社会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做了重要准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重要启示意义。李大钊认为,正是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了重要准备工作,这其中圣西门则是空想到科学跨越的重要开拓者。[1]

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加以考察的同时,李大钊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应将这三部分整体来看成完整的体系。一部分是有关过去的社会进化理论,也就是其历史观;一部分是有关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的分析,也就是其经济论;还有一部分则是有关将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也就是其政策论。没有历史观的支撑来考察社会主义运动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通过对历史观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组织之所以进化的根本原因;然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考察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组织的分析,从而才能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命运;而实现这一替代的手段则是阶级斗争。这其中阶级斗争如一条金线把这三个部分有机的连结为一个完整的庞大整体。[2]通过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构成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精准全面把握。

在列宁那里有关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论述早已存在,但与列宁相比李大钊则有自己一些独到的认知。首先,在列宁那里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但其并未对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做出说明;李大钊则在指出三个组成部分的同时,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离开了他的特有的历史观,去考察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2],而阶级斗争则是实现社会组织进化的核心,并具体分析了三部分的关联。其次,列宁那里也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分析,这就是我们传统教科书中所见的德国古典哲学、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李大钊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放置到整个西方历史哲学中加以考察,所涉流派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更有助于我们全方位的把握其思想形成过程。再次,在列宁那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常使用的是“完备”“万能”这类高度评价言语十分肯定的表述方式,而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分析无论从内容还是对其价值评价方面看都较为客观中肯。列宁的这一表述方式和其政治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引工人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分不开。而李大钊作为有着强烈学术救国心的进步知识分子,不仅仅站在一位革命家的角度,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析更为客观中立,这充分体现了有着强烈民族学术热情同时又有着优秀学术素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立意识。

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认为应该用一种全面的眼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其各组成部分而言也应用一种全面的眼光来看。就唯物史观而言,应从人类整个认识发展来看历史。过去人们常把历史看成是政治史,实际人的历史应该是人的社会生活史,政治方面只不过是人类历史广大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1]。“一方面把历史与社会打成一气,看作一个整个的;一方面把人类的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亦看作一个整个的;不容以一部分遗其全体或散其全体。与吾人以一个整体的活泼泼的历史的观念,是吾人不能不感激马克思的。”[3]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就在于指明了在种种互有关联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活中推动社会进程的根本的经济原因。在李大钊看来,这种通过经济观察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法和以往的神学的或者把历史看成是政治史的方法完全不同,其基于的是社会构成和架构的分析。其目的,不是如神学或政治以愚民为目的,而是一种完全真实的有关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研究。[1]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因素起核心作用,这里并没有否定社会发展其他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所有这些因素结合便构成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只不过是其中最决定性因素。[2]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发展方面贡献巨大,其使得原来不相干的经济、法律、历史都被囊括在了社会学之下。指明了阶级斗争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看到了经济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认为用法律去决定经济的做法是违反社会发展实际的,这一切的一切马克思指向的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因果律。“就是这个,已足以认他在人类思想有效果的概念中,占优尚的位置,于学术界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2]

而经济论方面,李大钊认为马克思开社会主义经济学之先河,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人类的全新纪元。他说在马克思那里经济理论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余工余值说,一个是资本集中说。劳工价值论是余工余值说的基础。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价值,生产该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物品价值大小,但实际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要远高于其劳动力价值,多余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对这一秘密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观的一大贡献。资本集中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推行,新的世界市场开辟等的出现,不只是小工业为大工业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也越来越集中在了大工业资本家手中,产生垄断。处于这一工业发展状况下的工人,变得没有任何财产,除了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别无办法。这样在资本家那里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工人阵营。并且因为资本越来越集中,工人阶级也越来越集中在一处。工人阶级是资本集中的产物,而后灭亡资本主义的也将是这一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斗争的结果,将是资本由少数资本家垄断占有变为公有。“凡物发达之极……就是他的灭亡的途径。……也是不可免之数了。”[2]

关于阶级斗争,在河上肇那里只是把阶级斗争看作连接过去、现在、未来阶级原理的工具,而在李大钊那里则是与唯物史观、经济论并列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的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2]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不同阶级间为了保全其根本的经济利益,各种政治的、宗教的阶级斗争都不例外,都是阶级的最终的经济方面的竞争。而所谓阶级的划分,则是依经济而定的。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分为有资产、土地的有产阶级和没有资产、土地的无产阶级;一方剥削掠夺另一方,另一方受人掠夺剥削。这种完全对立的阶级状况,在不同时代社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像亚细亚式的、古代式的、封建社会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式的,这些不同时代对立阶级的出现表现的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状况则是这一系列敌对状况的最终形态。阶级斗争将随着这两大阶级的对立的消亡而消亡。[2]阶级斗争思想并非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该思想只是适合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一个应用。[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介绍,在当时还处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译介较少,社会流派众多,缺少系统深入研究甄别,个别地方存在不准确之处。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把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较为科学系统的,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还是第一次。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宣传鼓舞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三、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经验

五四时期作为中国思想的活跃期,各种学术思想纷至沓来,而马克思主义仅仅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一种学说而已。而在之后的中国历史发展大进程中,众多学术流派在喧嚣中却归于平静,更有甚者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壮大,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与其理论的科学性分不开,另一方面则是一大批如李大钊式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大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

在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实践检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展开和完善的理论指南。早在李大钊思想的早期阶段,他就明确表示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考量,一方面是指现今的中国实际状况,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过往的历史。并且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最终还要靠国人自己认识,“不可与客卿谋”[5]。而在他思想上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后,其坚持把科学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则不仅是其对马克思精神实质的深刻领悟,更是其思想逻辑一以贯之的东西。

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里社会主义是打倒资产阶级的工具。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官僚列强乱世的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用来打倒资产阶级而是要打倒官僚强盗的。[2]李大钊的这段话就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做出的切合实际的理论与现实分析。首先,李大钊明确了,中国不是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尖锐矛盾,而是中华儿女同列强封建买办之间的矛盾。其次,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发达,中国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打倒列强官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李大钊也并没有把这一救国真理变成一种只能顶礼膜拜的教条。他认为一种学说有其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固然不能以产生于某种环境下的学说去解释所有历史,或者整个拿来为我所用。[4]他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2]。中国学者们所要做的就是研究实际和宣传理想主义应有效结合起来,而不是相反。[2]

李大钊也是以实际行动在践行上述其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在其倡导下,北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就曾举行过“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辩论,北京各大高校师生参加,李大钊任评委,经过辩论使大家在争论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要性的认识。再比如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采用经济分析的视角分析社会历史形态演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早期西方国家受政治宗教支配,而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因素才逐渐取代政治宗教变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之前经济因素有影响社会历史进程但不是主要方面,如十字军东征用经济因素就很难解释通。唯物史观产生于西方用于解释西方都很难解释整个西方发展史,对中国来说就更应注意其适用性问题。这种坚持理论同时又与其具体的问题、环境相适应的思想,在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认识两方面可以说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这一理论品质对于当时中国包括北大学生的进步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思潮的走向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学习方法而不是照搬结论注重整体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只是看到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作用,用经济因素作为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对工具,这样产生的结论未免使人认为有失偏颇。其实这样只是看到了马克思对经济因素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却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李大钊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其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具体规定。照李大钊看来,以经济决定论来分析唯物史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的阶段性,是适用于历史特定时期特别是西方近代社会的,对此应采用谨慎的态度。但是马克思所给予我们的以社会为单位分析历史的视角及对社会构架、组织的整体性认知,这是我们所应努力把握的。

对于社会主义零星概念的掌握相对容易,而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把其当作一种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看,则并非易事。20世纪初的早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从浅入深、从简单到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所限,这其中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碎片化、只言片语式理解,还存在简单化、绝对化倾向。而李大钊作为这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中的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则较为系统是一种整体性认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分裂的有机系统。[2]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指向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有关过去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是通向未来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原理,在对社会组织分析的基础上,才有了有关未来社会民主主义的预言。而实现这一社会进化的手段则在阶级竞争。李大钊的这一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认知显然要比同时代的许多人要系统、深刻得多。他的这一认知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思想不谋而合,并且李大钊在表述三个组成部分时具体分析了三者的关系和实现手段。而如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6]。显然,恩格斯这里突出唯物史观的理论意义,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其为基础的。李大钊对于这一点也有论及。总之,李大钊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初,就能以高度的理论视野,不是学习理论而是掌握理论所体现的方法精髓,把纷繁复杂的理论又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坚持开拓性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迷信不盲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产生,如何把这样一个产生在西方的理论应用于尚处于封建落后人口众多的东方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落地,变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理论,而不是水土不服生搬硬照的理论,这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没有开拓的精神根本弄不定。这需要中国人民集体智慧,更离不开具有开拓精神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努力。李大钊在其中对于中国革命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最初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在中国,李大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帝国主义”的概念。他通过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历史,总结帝国主义是绝不讲公道的,不应对其抱有幻想,不应继续之前以夷治夷的策略,中国人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民族自决来解决中国的问题。[2]另一方面,他又鼓励人民,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像唐山煤矿上的建筑物一样,帝国主义外表是威风凛凛,但实际像煤矿建筑物一样早被挖空了。对此我们应以大无畏精神,勇于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而且帝国主义必可摧毁。[2]对于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李大钊也以开拓性的眼光予以充分重视。他指出在中国如果能够把农民组织起来参加革命,中国的救国之路就不远了。[2]并且他还具体指出了组织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的具体工作问题,认为首要工作是成立贫农协会,其次建立农民武装,还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2]李大钊的这一系列有关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具体组织问题,在之后的中国革命进程中都是意义重大至关重要的方面。而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李大钊在中共三大上就明确表示,“过去和未来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都是无产阶级,对此无产阶级要勇于走在时代前列勇于参加革命”[7]。关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这是新旧民主主义区分的主要标志之一。李大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能提出在中共三大上实际并未明确而到中共四大才明确阐明的问题,实属难能可贵。在大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重要成果,就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提出和阐明。李大钊的上述思想,为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关乎中国未来人民福祉的大话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适应本国国情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过程仍在不断开拓进取完善之中。这一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国情党情世情都在变化中,每一步都是在解决中国重大社会问题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人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大无畏精神奋勇向前。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阶段的优秀代表人物,为我们作出了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时至今日,对我们依然有重大启示。

[1]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蒋大椿.史学探渊[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李玉贞.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D231

A

1002-3240(2017)02-0018-05

2016-11-25

乔瑞华(1982-),女,山东济宁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流动站博后,讲师,主要从事价值论、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研究。

[责任编校:赵立庆]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李大钊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李大钊《青春》
马克思像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