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2017-04-10李德全邓多文

社会科学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层面价值观核心

李德全,邓多文

(重庆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李德全,邓多文

(重庆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必要。在融入过程中,清晰整个课程和具体章节的价值渗透目标,并在课堂教学生成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相互统一。统一的关键在于,分层面、分课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渗透;生活化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刻化、行动化和自觉化,“教育部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有课外场域,同时需要植入课堂教学体系。尤其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这是当下值得研讨的重要话题。

一、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这一论断充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外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为让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可实现的路径多种多样,然而“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年轻人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或者不同的社会需要,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中进行流动,这样一来,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3]同时,“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活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尤其在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急剧推进,作为传统化教育的家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削弱,“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5]在《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一书中,潘懋元和朱国仁先生指出,人才成长的实现,实际上体现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也有学者认为,人才成长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而这一矛盾过程一般划分为胎儿期、继承期、创造期和成功期等阶段。其中继承期主要就是人们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时期,是为成才做准备的时期。[7]对此,教育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方法和关键路径,学校应当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切实履行好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教育责任。

(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牵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理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一是教师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专业素素养可以帮助学习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积极的意义建构。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在发挥教学组织和知识导向的基础上,可以揭示出隐藏在具体教学范式背后的思想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知识为具体的可知、可学和可用的东西,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层理解为基础的建构性学习。二是教师可以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并及时纠偏。因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差异带来的对现实世界不同的经验解释,可能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能力应用一定的手段让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教师应当让每位学习者都应接受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拓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习者的错误予以诊断与纠正,以使学习者再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促进学习实效。

(三)课程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

尽管目前建构主义流派纷呈,但大多数学者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有比较明确的共识,包括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结构建构,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接受,学习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角色,等。对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在精神,学校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以下要求: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理解性;二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三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四是学生要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能,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是:一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真实的复杂的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辅导;三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四是其角色要从权威角色转变为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的角色。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专业性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同,专业性学科知识的学习多发生在符号化知识的表层结构,它几乎很少对学生的思想价值产生作用,学生更多是学会了知识体系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然而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则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体系与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相贯通,到达该知识体系的最深层的意义结构方可获取最深层的价值意义,这也正是遵循了德知、德行再到德性的思想道德生成规律。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仅仅发生在知识的表层结构(如符号层面),它基本不会对学生的德性养成产生多大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更强调解决观念问题与认识问题,这就更需要知识与能力的倶合,需要教师深度的牵引和与学生高级的合作,这正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基于此,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教学应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或组织形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现路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分课程设计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可在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真理的总体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奠定基础;在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等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等渗透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七章(共产主义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渗透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以及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可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研讨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与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总体关系;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平等;在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和谐,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在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法治;在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渗透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渗透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渗透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在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法治;在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和谐,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在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和谐,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法治;等。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可在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总体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进一步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在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法治,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在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渗透国家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在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在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在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在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在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民主,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在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在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渗透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新时期)渗透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可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总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在第二章(张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渗透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在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渗透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和谐,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在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渗透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平等、法治,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敬业、友善;在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渗透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法治;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到底以何为重,这是由课程的属性决定的。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价值观的培育,价值渗透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必须明确教学过程的具体开展和要求学生体认的具体科学方法。一方面,基于一般教学论视角的教学过程,探究教学、活动教学、发现教学等建构主义过程,现在受到普遍推崇;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提升思想认识问题、价值判断的能力,并不注重知识的体系性,因而专题教学法比较适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生成要在突出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者相互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诉求

(一)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建构

对于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不少著名教育家对这一问题有过重要论述。比如,教学的生活意义在于它能启迪人的精神世界,能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能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等。反之,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尤其是现在,在新课改教学理念(包括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的深刻影响下,生活的教学价值已经得到空前重视,蕴含生动生活旨趣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然而由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界对“生活”这一概念的误解,容易导致教学的粗造化、庸俗化,甚至可能会使教学活动沦为满足学生们低端情趣的生活游戏、成为丧失理性光芒的生活殖民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教学”意义上的“生活”。因此,厘清“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紧贴生活教学内容组织的前提。不可否认,“组织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强调的是生活与教学的联系,如生活对教学的促进以及教学对生活的引领。

但更要注意“教学”与“生活”的不同:第一,活动的目的性不同。教学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第二,活动的主体性不同。教学活动主体性表现为具备良好知识素养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第三,活动的环境不同。教学需要在特定时空内开展,它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外,还需要精心营造一定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对此,教学内在规定性以及规律性决定了,“组织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绝不是日常生活、感性生活的庸俗化。“组织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是:教学尊重真实——一种真实生活,教学崇尚理性——一种理性生活,教学孕育德性——一种德性生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分层例析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8]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之所以有待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存在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脱离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生活化,应该包括每个层面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产生于19世纪,所以必须将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用来解释当代社会生活的最新发展前沿,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譬如,可结合圈地运动、童工的悲惨遭遇、占领华尔街运动、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等例证,来阐释资本主义富强的剥削、剥夺性质,并结合资本主义民主的金钱化、英国的脱欧运动等,来阐释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和谐面临的危机。资本主义富强的剥削、剥夺性质加上民主、和谐面临的危机,决定了西方文明面临的困境,从而证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正确性和指导意义,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基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借助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贫富悬殊问题,来阐释富强价值中民富与国强的关系;可从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海选村长的故事切入,阐释中国民主不同于西方民主的特点,并且论证中国民主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从中国旅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入手,阐释中华文明的凤凰涅槃,结合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阐释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明的复苏与昌盛;从人际关系处理、万隆会议精神、PM2.5等,阐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从领袖人物、精英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角度来阐释中国人民近现代以来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可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中,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

2.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全球化等章节,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性有切深体会,所以才会有解放理论的诞生;对平等的价值,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但实际上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就证明了男女不平等,同时其社会契约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比如在体育运动中针对类固醇使用对黑人与白人运动员就有不同评价,尽管奥巴马作为黑人第一次当选并连任美国总统,但他承认美国的种族不平等仍然严重;对公正的价值,上述英国的脱欧运动以及特朗普的崛起,都表明精英阶层攫取了发展的成果,而普通民众并没有获得感,因而才用选票来表达对精英阶层的强烈不满;对法治价值,一方面要看到西方厉行法治取得公认成就,比如“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的故事所表达的西方法治传统,但法治的背后往往是利益集团固化利益、剥夺中下层人民利益的手段,比如美国的控枪法之所以一直难以修改,就是因为枪支协会的阻挠,所以西方法治的背后同样渗透着不自由、不平等和不公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社会现象,运用鲜活的例证来传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安徽小岗村民签订“生死状”、年广久的“傻子瓜子”以及现在全国开展的风起云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阐释自由对激发创造性、积极性的重要作用;通过申纪兰对男女同工同酬的追求、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近年来开展反腐倡廉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来反思中国社会的平等;透过中国社会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萝卜招聘”事件、“赢者通吃”现象等,来阐释中国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的具体路径;透过“中国式过马路”、信访不信法等事件和现象,来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生动呈现,来证明中国近现代以来对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不懈追求,从而论证当代中国继续追求这些价值的合理怀和正当性。

3.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应该理直气壮地批判不理性的爱国主义、违反规则的爱国主义、爱莫能助的爱国主义、口是心非的爱国主义。可以从国家发展的现状、国家安全的威胁等,渗透理性爱国主义;结合西安、上海等地的“保钓”活动,渗透法治爱国主义;结合晏子使楚等历史典故,渗透智慧爱国主义;结合科学家回国与中国富人移民现象,渗透行动爱国主义。对敬业价值,有许多典型人物的可歌可泣事迹可资运用,比如“辽宁舰”上的罗阳、最美司机吴斌、安徽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等等,甚至我们身边都有不少敬业的先进典型,因此完全可以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可以结合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某些官员的“懒政”现象,来探讨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支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公务员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针对当下热烈讨论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透过乔布斯和野田圣子的故事,来证明无论企业家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需要敬业精神。对诚信价值,正面教育的典型枚不胜举,比如一个叫夏清文的矿工的用自己的安全帽书写的遗书清晰地记录了自己的债务,一个名叫徐砺寒的中学生弄坏了别人的轿车,无法及时赔偿,专门留下联系方式,这个昭示诚信的平凡之举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强烈关注;从反面教材来看,比如中国一留德学生的三次逃票经历使他心仪的跨国公司质疑其诚信的品质,最终将他放弃,又比如国内某高校教授申报“千人计划”涉嫌学术不诚信,导致最终被取消资格等。对友善价值,可以引用脍炙人口的邱吉尔和弗来明相互帮助的故事来加以阐释,还可以运用人们面临灾难比如5·12大地震时的爱心传递进行证明,等等。

[1]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401/161850.html,2015-4-23.

[2]新华网.习近平: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2016-09-03.

[3]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4]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5]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43.

[6]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6.

[7]吕绳振.大学生成才概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87-88.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6.

G641

A

1002-3240(2017)01-0132-05

2016-11-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视化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XKS044),重庆市教委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转换研究”(项目编号:13skszm01)、重庆市高教委学会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CQGJ13C205)

李德全(1969-),重庆北碚人,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邓多文(1974-),四川大竹人,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粟红蕾]

猜你喜欢

层面价值观核心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