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区文化旅游名镇发展对策
——基于武陵山区百福司镇的调查
2017-04-10谭志喜孙根年
谭志喜,孙根年
(1.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3.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土家族地区文化旅游名镇发展对策
——基于武陵山区百福司镇的调查
谭志喜1,2,孙根年3
(1.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3.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章基于对武陵山区百福司镇的调查,探讨土家族地区文化旅游名镇发展对策。从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民居改造、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文化节庆活动展演四个方面分析旅游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发展前提、现状、布局、效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调整、打基础、找亮点、借外力的可行性对策,对土家族地区以旅游来探索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样本参考。
旅游名镇;发展战略;百福司
一、引言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1],在民族地区,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业成为协调“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介体。在当下,推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建设与发展,将会把产业的地位、人们的幸福及区域的形象三者互配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内外架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意义。
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驱动旅游发展,将成为提升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成美丽乡村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素质和创业能力,均衡社会财富。因此,建成具有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特色集镇,保育民族地区城镇的文化性,培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百福司镇旅游发展格局
(一)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初具规模
百福司镇是武陵山片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乡镇,以土家族文化为主,资源丰厚。拥有以“摆手舞”、“油茶汤”等为代表的土家民族文化,另有其他历史遗迹,如卯洞司志、“红军标语墙”、“油行永定章程”等。其中,摆手舞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011年,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以来,在创建省级旅游名镇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做到“保护与抢救相结合”,在书籍、土家族语言、诗词歌赋、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一定规模。
一是系统整理,使“散落”状的文化故事汇集成册。已出版了《卯洞司志》、《卯洞集》、《酉水古镇百福司》、《落印潭》、《酉水入江流》和土家语教材,《土家语词典》已完成初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挖掘,正在制作民族歌曲三首、《深山歼敌》动漫一部、《诗画集》一部。打造土家文化一台戏,打造一台激光秀,重点挖掘土家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徐珊楠木文化,建设土家文化博物馆。
二是注重推广,传承摆手舞和土家语。目前,已在民族小学和政府机关开设“土家语教学课”,讲土家语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摆手舞已作为群众广场舞和机关干部工间操普及推广,实现摆手舞“三进”全覆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组建成立舍米湖村、兴安村、桂林书院社区及学校、镇直机关单位等多支表演队。
三是形式凸显,创建诗词楹联文化长廊。投资30万元,对南河村、梅子坳村、舍米湖村主公路沿线及集镇沿线居民共260户诗词楹联挂牌,建成了诗词楹联文化长廊,使隐形的文化通过简易的形式凸显出来。完成歌曲《舍巴日》、《美丽百福司》的制作;由湖北卫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神堂》已完成制作;恩施电视台拍摄的《幺妹儿带你耍》系列节目反复在恩施电视台播出,初步具备向对外推介的载体。
四是修葺储备,强化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人才培养。对舍米湖摆手堂、茶堰坪摆手堂、张家印子屋和大河、小河两座古凉亭进行了修复,保护了18块清朝时期的石碑刻,完成舍米湖三大神像和观音阁修复工程。同时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深入各村拜访民间艺人,深入挖掘和整理土家摆手舞、麻舞、山歌、土家语、哭嫁、吹木叶、油茶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形成百福司镇民间文化人才库。
(二)特色民居改造工程初现成型
吊脚楼是土家族特有的古老民居建筑,是巴楚古老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就百福司城镇整体保护状况来看,舍米湖村和兴安村是吊脚楼群保护最完好的村落,2012年12月,镇内兴安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推荐名单。2013年兴安村、舍米湖村、南河村、观音坪村纳入省级特色村寨建设。2013年兴安村被评为“恩施州美丽乡村”。在全力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过程中,集镇以吊脚楼及其他具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保护为依托,着力特色民居改造工程,镇中所有沿街房屋按照土家吊脚楼和徽派建筑样式,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采用仿古木质招牌,目前长约2公里的450栋民居全部改造完毕,民族气息浓郁;同时,对舍米湖、兴安村、南河村、观音坪等村落进行了重点打造,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改造和新建吊脚楼400余栋,保护原建土家吊脚楼650余栋,基本建成了以舍米、兴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村寨。
(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初有成效
一是接待能力逐步提升。2013年,启动了三个星级宾馆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基础条件。一是惠宾楼宾馆。按照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占地80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共8层,总投资近2000万元,内设茶室、酒轩、歌厅、住房,集吃住玩乐于一体,建成后可一次性接待近200人;二是古镇宾馆。2013年3月引进武汉客商投资兴建,总投资达400万元。整个宾馆占地16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共7层,有中高档客房32间,并配备电梯。三是百福客栈。2013年引进百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640万元,分为2层,共有10个房间,近20个床位,各项基础设施条件非常齐全,提高了整体接待能力。
二是支持设施不断改善。集镇道路黑色化、青石板铺设、下水道维修、公厕、垃圾焚烧厂、农贸市场等一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污水处理厂、旅游综合服务车站、卯洞风景区接待中心、星级宾馆、殡仪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有条不紊;百福广场、酉水生态文化走廊、摆手舞文化广场、风情街、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土家美食街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在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基本前提下,又为游客的到来营造好的环境设施。
三是配套村镇建设统筹推进。为配合旅游名镇建设,推进中心村建设,以安抚司、捏车坪、舍米湖、南河村为中心村,形成百福司镇扇形城镇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改善中心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中心村通畅公路248公里。按照“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标准,完成了安抚司村、捏车村、观音坪三个新社区建设和桂林书院社区、南河村等四个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了南河—观音坪特色民居风景线建设。
(四)文化节庆活动展演初有影响
以土家文化为核心,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开展地域性的文化节庆活动。2014年5月,举办了百福司首届民俗活动主题游和“非遗中国·走进百福司”项目,以大型篝火晚会——原生态摆手舞、土家美食街开街、龙船赛、土家一台戏等系列活动,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面。此外,借助来凤县“一会一节”活动之百福司古镇开游项目;策划在卯洞风景区、茅眼洞风景区、怯道河风景区、舍米湖原生态摆手堂、兴安特色村寨等地举办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系列节庆活动的开展为旅游业发展聚集了“人气”,撬动了“财气”,同时一并带动了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已建成农家乐20家,土家特色风味小吃26家,相继投入运营。同时,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竹篾编制、西兰卡普、土家刺绣等手工艺品,经过不断的扶持和培育,第三产业成为镇域经济的最为活跃的部分。
三、百福司旅游名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从发展前提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优势不强;
从地理位置来看,百福司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距离县城区45公里,从地理位置来看,属于略微偏远地区,在吸引游客方面处于劣势;道路是省级公路,且弯道较多,增加游客路途奔波之苦。
从资源条件来看,主要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表现在民间歌舞、饮食、房舍;与某些民族地区相比,文化旅游资源的“汉化”程度较高,原真性不足;值得一提的是现存最早的土家族摆手堂之一的在舍米湖,从现有保护来看,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堪忧。在自然山水方面,有卯洞峡谷,由18个洞构成的溶洞群落,洞群相连,卯洞上方绝壁上的仙人洞,发掘出大量的晋代铜器,隋唐瓷器,宋元铁器,以及大量悬棺、骨殖,崖顶尚存有土司城堡遗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在开发上难度较大,加上技术与资金的缺乏,未能从总体开发上行成具有一定星级的品牌景区。虽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百福司在建设旅游名镇时已做了较大投入,但与建成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旅游名镇仍有一段差距。
(二)从发展现状来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挖掘体验不够
旅游是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从目前百福司旅游资源整合与挖掘来看,大多属于民间文化,贯穿在人们的吃、住、用等多个层面,较为集中的饮食大街,因游客量少、体验性不强,除了饮食街开园日外,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冷淡状态。卯洞河属于自然风光,两岸景色迷人,但风景线较短,游览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内可以完成;卯洞河沿岸虽保有一定历史阶段的遗迹与文化,但由于与自然山水结合不紧密,使两者各有看点,难以形成组合卖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强国必先强身,要强身应注意幼年的儿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从发展布局来看,旅游景观线路与品牌产品规划与宣传不响
从开发布局与旅游线路安排来看,百福司旅游尚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来支撑线路。总体布局主要是“一核三线五区”即一核:百福司旅游中心集镇;二堂:舍米湖原生态摆手堂、百福司万众摆手堂;三线:舍米湖民俗文化风情线、卯洞水上地质公园线、茅眼洞自然山水体验线;五区:百福司古商贸文化区、舍米湖村民俗文化区、兴安村生态文艺区、酉水卯洞地质公园、茅眼洞瀑布景区。从目前推出的旅游线路来看:①土家文化深度之旅(1天)百福司镇-茶堰坪摆手堂-舍米湖村。②土家文化探源之旅(2天)来凤县城-南河-卯洞峡-百福司集镇-茶堰坪摆手堂-舍米湖村-兴安村-茶查溪-三省界碑。③土家山水人文之旅(2天)来凤县城-南河-卯洞-百福司-怯道河漂流-茅眼洞瀑布。④一步跨三省之旅(2天)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兴安村-三省界碑-龙山里耶古镇。
从媒体宣传方式来看,采用的是固定广告牌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受众面有限,致使周边县市的游客难以知晓,缺乏有力的营销手段和推广渠道。
(四)从发展效益来看,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与辐射面不广;
从效益角度来看,住宿业与餐饮业效益略微可观,景区效益一般,对其他行业的带动更是微乎其微。与旅游业应该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效应不对应,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形成和带动的产业链较长,围绕“行、吃、住、游、购、娱”六要素,29个经济部门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相关的部门已超过110个。据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贡献率最高,超过了90%;相比对餐饮业和零售业的贡献率最低,但也超过了40%;其他的文化娱乐业超过了50%,对民航、铁路运输业超过80%。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2]。从目前产业效应角度来看,在节庆活动期间,由于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游人累计超过万人。另有每年艺术基地接待500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接纳近千学生。除此而外,在其他时段,游人到访率较低,未能为当地人们带来较强的经济、社会效益,处于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格局。
四、百福司旅游名镇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对策
(一)内调整,协调各方认识差异,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创造和谐内部氛围
决策者层面要统一认识,通过主题学习会、工作推进会、亲身参与等形式多样的途径,认识到百福司旅游名镇建设对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路径探索的重要性,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走向现代文明相结合。作为武陵山片区的一个特色集镇,境内产业发展水平低、工业经济规模小、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突出;从产业发展的潜力来看,镇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矿产资源缺乏、人才短缺,不具备发展大农业、大工业的条件,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优先发展旅游业时,要听取不同意见,协调产业发展观,确定将民族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首先,统筹安排,避免在开发中出现各自为政的格局,组建百福司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全县统筹,安排专业部门专职负责具体的开发工作。在协调机构的主导下,出台2015-2025年百福司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有着纲领性指导作用。
其次,将百福司镇的旅游市场融入全县乃至整个武陵上片区中去,本着互利共赢、整合资源、联袂打造、加快发展的原则,开发涵盖湘鄂渝黔、中国内陆最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多元的环状精品线路。
(二)打基础,完善基础设施,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筑良好外部环境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1.95亿人次,农村居民1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3]。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此庞大的消费支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游客的先导条件,旅游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预期,配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从旅游业新、旧六要素及相关行业统筹部署。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通畅、舒适的交通有利于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才能作用最大化。有必要在县城到百福司镇之间拓宽公路,实现公路升级改造。除此而外,食宿接待设施要以现代化水准、专业化服务、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接待企业,这样使得企业功能的扩展和服务项目不断增多,成为游客与居民互动的平台,形成新的重要社交中心。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将景区宣传与人文展示紧密结合起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信息化功能变得越来越强。
(三)找亮点,整合多种资源,为境内、外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互利共赢搭建平台
单一的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整体面上效益的突破,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以点进行起点布局,将点串成游览线,再纵深拓宽到面。既突出开发重点,又搭建起点、线、面相协调区域化共生系统。从百福司镇旅游资源的数量、品质和分布特征,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来看,旅游资源开发布局可以定位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三组板块”,一个中心:以百福司旅游中心集镇为点,向周边辐射;两轴线:舍米湖原生态摆手堂与百福司万众摆手堂为一轴;卯洞水上地质公园与茅眼洞自然山水为一轴作为主要发展轴线;三组板块指“百福司古商贸文化区”旅游板块、“舍米湖村民俗文化区”旅游板块,“酉水卯洞地质公园”旅游板块,将生态与文化融为一体。
旅游产品既要关注潜力,还需进一步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这必将依赖于与资金的投入与运作方式的灵活。因此,必须加大与各类企业的合作,搭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融资平台。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措,形成多元化的筹集资金体制;激活区域内开发公司的产权意识,通过发行债券、支持优秀公司上市;还要筹措专项开发经费,用于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后期设施的维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多方融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事业中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建立保护基金,科学运作。
(四)借外力,求发展,增强品牌效应,延伸旅游产业链,为产业的提质升级与精准扶贫做有力依托
百福司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高水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队伍。政府部门要借助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根据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需要增加编制,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基层建设、景区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上级相关部门对口支援以及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适时培训,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引进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借助现代媒介的力量,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如云南的《云南印象》、重庆武隆的《印象武隆》、桂林的《刘三姐》、张家界的《张家界·魅力湘西》等大型文艺表演节目,都是民族文化转换成经济价值的代表之作,实现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这些都表明现代传媒技术完全可以打造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特色项目,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
通过旅游开发公司对景区进行保护式开发,以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精品民族民俗表演,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开发公司要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政府部门要派专职专业人员参与公司开发景区的具体工作,确保开发按照规划逐步落实,避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百福司镇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应延伸更长的产业链。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延伸到服饰、农产品、饮食、器物等方面,形成吃、住、行、玩、娱、购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还可以在具体的旅游产品上增添民族文化元素,产品包装注重更高的审美品位,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彰显民族文化旅游业对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的深切关怀。
五、启示与意义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名镇通过产业带动地区发展是连片贫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立体式开发,将成为打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以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推手,精准定位、全域发力,以产业驱动同步扶贫为路径,发挥民族文化产品产业化的积极作用,实现多种综合效应的整体联动。
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的前提是要加强文化保护。既要通过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和自然风貌的合理性开发,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又要通过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以民族文化城镇为载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间的巧妙转换。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自然变得可接触,让旅游融入生活。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关键是大力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来凤县百福司镇的旅游名镇以文化产业为核心,践行特色小镇建设,走出了一条可以供大家评论、分析和总结的路。总之,让文化名镇的建设成果真正成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寄托所有人的“乡愁”的归结点,也将成为民族大家庭“各美其美”的彰显和实现中国梦的坚实一步。
[1] 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
[2] 陆志远.旅游业是建设“美丽中国幸福海南”的重要平台[J].新东方,2013(1).
[3]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6年全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及2017年旅游经济形势预测[BD/CD].2016.
[4] 郝康理.新常态下旅游规划理念创新[J].旅游学刊,2015,30(4).
[责任编校:唐 鑫]
F3
A
1002-3240(2017)05-0087-05
2016-12-30
国家民委项目“土家族地区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GM-167)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武陵山片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扶贫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CMZ060)阶段性成果
谭志喜(1981-),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孙根年(1961-),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运行与危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