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基层“留才难”的困境及创新对策

2017-04-10杨志军李祖超

社会科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层人才

杨志军,李祖超

(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61000)

西部基层“留才难”的困境及创新对策

杨志军1,2,李祖超1

(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61000)

西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然而当前西部基层“留才难”问题形势日趋严峻:扎根西部基层的人才极少,人才流失极其严重,在职进修机会极少等。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西部基层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缺少有效监督体制;人才流动体制存在壁垒,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不合理;人才工作环境差,科研团队平台难搭建。解决西部“留才难”问题的创新对策:提高政府公信力,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打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开好人才“绿色通道”;创造优越条件,为人才建设“筑巢引凤”。

西部基层;留才难;困境;创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而西部基层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留才难”成为西部基层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下大功夫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人才的要求、中国梦、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人才的引领要求,是基于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为西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思想战略方向。

一、西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要切实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西部幅员辽阔、战略位置重要。“中国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71.5%。其中大多省份处于我国的边境地区,而边境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另外,西部地区拥有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事关我国社会安定。”[1]西部与十余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这有利于西部发展边境贸易。中央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对于西部基层人才建设,乃至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西部资源丰富。“该地区是长江、黄河、黑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水能资源丰富,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70%,每年分别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提供46%和64%的水资源。另外,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储量大,是我国高质量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供应基地。目前,西部地区拥有我国所发现的所有矿产种类,共17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32种,包括8种能源矿产、52种金属矿产、69种非金属矿产、3种矿泉水和天然气。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5%以上。该地区具备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生产能力,其中17个具有国家水平优势生产能力的矿种,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高达44.97万亿元。此外,西部地区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居于第一位。”[1]“西部的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如新疆的啤酒花、枸杞、红花、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70%、50%、60%和90%以上。宁夏大米、沙湖大鱼头等4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无公害农产品复查率和绿色食品认证率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三是西部文化资源丰富。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更早。西部有丝绸之路。甘肃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楼兰古国等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西部像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如川剧、蜀绣、纳西古乐、剪纸、戏曲、岩画等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

由于西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故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而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靠人才。当前西部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留才难”问题且日益严峻,西部基层推进留才工作,对加快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西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思想战略意义。

二、西部基层“留才难”形势严峻

“留才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西部基层发展的瓶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区域人才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对西部基层的人才扶持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有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3]西部基层“留才难”形势严峻,出现“一才难留”情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扎根西部基层的人才极少。当前,选择去西部基层工作的人才很少,选择扎根西部基层的人才更少,主要因素有西部基层待遇差,环境恶劣,政府不够重视人才,人才本身理想信念较淡薄、较缺少奉献精神等。主要原因是人才理想信念较淡薄、较缺少奉献精神和待遇差导致西部基层“留才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差。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因此,西部基层待遇差是西部基层“留才难”的最主要原因。如,2013年9月至11月,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西部专项调研。截至2012年7月,先后已有16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其中16066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仅占所招募西部志愿者总数的十分之一。[5]西部基层除了留不住绝大多数西部志愿者外,也留不住其他方面的人才。每年西部基层还流失很多本土人才和高端人才。其次,西部基层人才流失严重。西部人才流失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人才流失量大。西部基层无论是外引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均出现大量流失情状。据调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基层人才流出量远高于流入量,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如20年来,青海省调走或自动离开青海省的科技人员至少在5万人以上。2013年,陕西省毕业的4600余名硕士学位及以上的研究生,有80%到东部就业。甘肃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仅有40%,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6]二是引进的一般人才少,流失的高端人才多。近年来,西部基层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流失的多是高端人才,引进的多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西部基层的高端人才引进不易,流失严重,于是西部基层人才工作开展就很困难。据调研发现,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000余名高级科技人才流失。近10年来,甘肃调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上千人,而调入量不足百人。[7]高端人才呈流失面广、精英多、年轻化、关键岗位多等多种特点。三是人才流失导致严重后果。西部基层因个别关键人才的流失,往往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西部计划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基层的人才需求矛盾,但毕竟是短期行为,且流失极其严重,这对于西部基层的发展是致命的。像某“感动中国”的典型志愿者,因其本人缺乏终身奉献西部基层的精神及政府缺乏支教的长效机制,刚开始热血沸腾去贵州大方贫困地区支教,坚持两三年后,将自己的荣誉拿到手,最后选择离开西部基层。该志愿者的作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好多人才纷纷效仿,这对于西部基层的人才建设工作是致命的打击。可见西部计划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基层人才流失的问题。最后,西部基层人才很难获得在职进修提高的机会。当前,西部基层人才很难获得在职进修的机会。原因如下:一是人才本来就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地方或单位,甚至是一顶俩,不可能给机会脱产进修。二是外出进修成本高、不划算。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到东中部发达城市条件好水平高的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处进修学习,都得跑很远进京入沪,耗时耗钱耗精力,对于捉襟见肘的单位和个人来说,真是耗不起。三是有的单位及领导不愿意把优秀的人送到外面去学习进修。因为有时往往是有去无回,以前“养在深山人未识”很安心,送出去看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东西部反差太大容易动摇军心,因此干脆实施校本培训、院本培训等,而这提高的速度及质量不言而喻。由于很难获得在职进修提高的机会,如此一来,西部基层人才一旦有外出进修机会,学成后就易“孔雀东南飞”。综上,西部基层留才难的状况非常严峻。

三、西部基层存在“留才难”问题的原因

当前,西部基层存在“留才难”问题。出现外面人才难引进,本土人才难留住,已有人才往外走等情状。为何存在这一重要问题,原因具有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西部基层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缺少有效监督体制

首先,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西部基层有些用人单位及领导表面上尊重人才,实际上因某些领导党性不纯,从而导致政府失信于人才,把人才当摆设,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作用。据调研发现,西部基层有些用人单位未能履行承诺,从而导致已引人才离去。如湖北某区缺乏高层次人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博士进入党政管理部门工作,承诺工作一年后优秀者可定为副处(县)级,结果一年后未兑现,因主要领导更换,新官不理“旧账”。结果从全国招聘来的8名博士全部调走。其次,缺少对政府失信的有效监督体制机制。一旦政府失信,人才往往束手无策。如,贵州某县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引进硕士研究生去乡镇工作,分别担任乡镇长助理或党政班子成员。该县连续两年发布招聘公告,但总体效果不佳,原因是该县未能完全履行引才承诺。2012年这一引才工作开展较顺利,但2013年,虽发布招聘公告,可迟迟不通知应聘人员去面试,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此事令应聘者对该县政府公信力极其不满,只能默默忍受,有人吐槽或传言再也不上当地政府的当。此外,由于某些西部基层领导党性修养不够,缺乏对这些领导的相关监督和责任追究的体制机制而导致政府失信于民或不作为的现象,在基层司空见惯。

(二)人才流动体制存在壁垒,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不合理

其一,人才流动体制不健全。当前,西部基层在人才流动方面,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且落实力度不够,加上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不合理,故人才流动难以实现合理流动。用人单位往往用档案、户籍等卡住人才,既不让其辞职、进修、晋升,也不重用,把人才当摆设。更有甚者,还打压人才工作积极性。如此一来,人才就被迫丢弃档案、社保等毅然选择离开,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其二,重外引人才,轻本土人才。有的单位和领导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忽视对本土人才和已有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有的单位注重招才引才,但配套优惠政策落实不好。调查发现,西部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规律配置的结果,也是因东中西部在区位优势及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所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手段使极具吸纳能力的中东部发达地区成了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对西部基层人才形成“虹吸效应”。

(三)人才工作环境差,科研团队平台难搭建

第一,生活工作条件差,人才无心工作。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引才的有利条件,人才一般较看重生活工作条件,往往选择在生活工作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工作。据调研发现,认为缺乏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空间的占40.3%,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占23.5%,待遇低占16.5%。[8]可见,工资福利待遇仅仅是人才追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人才更看重的是干事创业的平台,是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待遇。第二,平台建设差,人才发展空间小。西部基层当地政府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未形成有机长效系统平台,软硬件与东中部仍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基层“留才难”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平台建设不到位,较缺乏人才施展才华的土壤、舞台及氛围。另外,西部基层教育、交通、医疗等条件较落后,难以搭建科研团队。第三,待遇低,人才生活工作难。西部基层经济发展滞后,资金缺乏,工作条件差。许多人才待遇低、生活困难;特别是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尤为突出。相反,东中部比西部基层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水平高,人才收入高,生活工作条件好,子女易就业,可较大程度实现人才自身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客观上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

四、解决西部基层“留才难”问题的四个维度

(一)提高西部基层政府公信力,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对留才的西部基层单位或个人实行奖罚分明的有效措施。一是对不兑现人才流动优惠政策、不讲诚信、变相抵触人才流动优惠政策或兑现不及时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二是对留才工作做到诚实守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重奖。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更好提高政府公信力,进而把留才工作做得更好。其次,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当前,西部基层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政策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问题,要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与政策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起来,纳入单位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唯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信誉,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信誉保障,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去西部基层工作,扎根西部基层,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及才干,才能实现人才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打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开好人才“绿色通道”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和市场选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等“四管”的人才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留才的体制机制运行规律,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体制机制的服务保障,从而更好地留才。其次,建立健全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及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改革人才选拔方式,优化人才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合理配置城乡之间、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之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人才资源,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以便为人才“扎根西部基层”做好服务工作,进而真正留才。最后,建立健全人才大数据,形成人才市场网络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建立专业性、区域性人才市场,积极与东中部省市对接,形成健全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协商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使二者各司其职、交相辉映,为人才开辟好“绿色通道”,让人才“孔雀西部飞”,从而有效解决西部基层“留才难”这一现实而重大问题。

(三)创造优越条件,为人才建设“筑巢引凤”

其一,狠抓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有效留才。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抓紧建设国家重大攻关科技项目和重点学科发展基地,抓紧引进和布局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大项目、产业,全职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相结合,以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平台引导人才向西部基层流动。其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中职高职教育,努力培养西部基层实用人才。当前,农村很缺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农牧人才等实用人才,而这些人才光靠引进和拼命留住不太现实,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中职高职教育,注重在西部基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推荐工作。从而才能真正为西部基层培养大量实用人才,为西部基层服务。

五、结语

由于西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故国家要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而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靠人才。当前西部基层“留才难”问题形势日益严峻,存在扎根西部基层的人数数量极低,人才流失极其严重,在职进修机会极少等情状,这一状况的有效解决迫在眉睫。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对策解决西部基层“留才难”这一重要问题。唯有努力抢抓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发展西部基层,用中国梦、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发展,解决干部思想问题,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打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为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唯有如此,西部基层才能留住人才,也才能让人才扎根西部基层。总之,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我们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我们要积极推进西部基层留才工作,进而加快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让西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刘纪远,邓祥征,刘卫东,李海英.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2]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中国史研究,2011(9).

[3]汪怿,周莉莉.培育、支持、发展好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史研究,2011(18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103.

[5]蔡秀萍.凝心聚力破解西部人才短缺困境[J].中国人才,2014(2).

[6]朱建军,吕雪莉.王勉.西部人才流失:吸引外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0313/n242262892.shtml,2006-03-13.

[7]姜伟超,石星伟.西部实施人才战略喜中有忧[EB/OL].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4975,2014-04-09.

[8]蔡珺,袁红起.推动宁夏人才引进和向一线流动情况的调研[J].共产党人,2014(17).

[责任编校:赵立庆]

D630

A

1002-3240(2017)05-0046-04

2017-03-07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民生改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14XMZ111];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中国梦视阈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2016szk27)的阶段成果

杨志军(1980-),白族,贵州织金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李祖超(1957-),湖北松滋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人才的重大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基层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