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2017-04-10肖红艳何国琼
肖红艳,何国琼
纺织工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肖红艳,何国琼
(四川大学 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该文在高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简要介绍了纺织工程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情况,针对国内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积极探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就如何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人才建设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高校实验与实践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还承担着每一台仪器设备的管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队伍的结构还是人员总体素质,与教学科研队伍相比,均已滞后甚至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中央 “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不少高校也积极制订 “人才强校”规划,并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纳入其中,积极探索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1]。
1 因事制宜,加强实验技术队伍新生力量建设
一方面,实验室包括基础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校级或院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承担的任务不同,甚至机构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各类实验室人员的引进应根据自身工作任务及发展目标需要 “量体裁衣”,对引入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大型高精仪器设备不断建设扩充,现有的实验技术队伍难以满足发展的迫切需要,急需补充新生力量。
在人才引进环节,要以制度为保障。一方面要引进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甚至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科研和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其中管理人才的内部选拔与培养[2]。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室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共计15人,经过近几年人员 “新老更替”,专职人员全部达到硕士或以上学历,“换血”之后,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得以发展更新,更趋合理。新生力量的注入为实验技术队伍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为实验室的整体发展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实验室坚持了由教授、副教授到实验室兼职,负责部分实验课程教学、指导科研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这既有利于强化课堂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结合,又可以增强实验室的学术氛围。此外,普通专业课教师也积极加入实验室的建设和辅助管理,让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更贴近课堂需要,更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让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均能得到长足发展。在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过程中,更多的研究生助教得以作为流动编制进入实验室,这样既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3]。目前,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室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一支全面涵盖纺织、化纤、染整、服装等方向,实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及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具有 “奋发向上”精神的专业实验技术队伍。
2 完善量化考评体系,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工作竞争意识
如果统一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对应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和不同的工作内容,会无法量化和实施,将直接导致实验技术人员考评体系模糊,无法体现岗位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科学的考核为实施 “按需设岗,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人事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实验技术人员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彻底打破 “大锅饭”的固化思想,以科学的考核来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导向和激励,不断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4]。
我校在当下积极推进的 “综合改革年”中也再次明确提出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与设想。在已实施的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职务和待遇终身制”的聘用制、项目制的基础上,实行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聘期考核由人事部门、工作部门、专家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5],对人员工作表现进一步落实 “多元化、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考评规则。
纺织专业实验室针对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依据学校制定的考评基本原则,以及二级单位预设的年度目标绩效来细化个人考评规则,大体包含基本内容的考核和绩效奖励两个部分。具体对实验技术人员德、能的考核为定性考核,主要考查其政治表现和工作表现;对实验技术人员勤、绩的考核为定量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实验教学及改革、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室开放、日常坐班、科研工作等。另外,对专职实验室人员独立进行科研、实验教改以及实验技术立项的,应加以引导和鼓励,对其发表论文和获得其他奖励,在考核中都应有所体现[6]。该考核办法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中的贡献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作为人员绩效发放及各类奖惩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7]。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投入—产出率”的概念,进一步强化绩效,出现梯度分配方式,打破大众化分配习惯。
3 强调科学发展,激发实验技术队伍更大的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缺乏实验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应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有关实验室管理办法,为实验教学人员留出发展空间和发展途径,积极改变实验室专职人员的现状和未来。
1)应从政策上制度上加大对实验室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应本着 “以人为本”,主动帮助实验技术人员,特别是青年实验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缩小差距[8],从根源上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特点,细化具体绩效考核规则,并出台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包括实验教学评教,开展各种评优活动,对在教辅服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科研及提高实验室共享效益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9]。
2)应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不断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进修和培训机会,满足个人成长和岗位发展的需要。包括业务培训、学历提高以及国际交流。业务培训根据具体实际工作,分为仪器设备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类的相关技能培训[10]。学历提高即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学位[11]。在社会高度发展与融合的今天,国际化不可避免,高校在留学生培养,与境外高校、科研机构项目合作等方面已日渐深入。这也要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借助国家和高校搭建的国际合作高端平台,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交流,真正汲取到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学校、实验室发展的 “营养和精华”。
3)积极鼓励实验室人员进行自主科研,高校应该以制度来保证,确立长效机制[12]。在校级、院级层面,应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发展成长需求,在实验技术、实验教改、科研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启动经费的覆盖支撑,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验技术队伍创造迎头赶上的契机。对此,我校设备处已不断加大投入,定期启动实验技术立项申报,旨在鼓励一线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13]。
4)学校应制定并落实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单列的政策,使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积极努力,有更多机会获得职称晋升,进一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14-15]。国内有的高校早已就此开展了积极探索,四川大学自2014年起,由设备处牵头,组织进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真正有的放矢,高度明确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目标和任务。另外,全国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明确推进并落实社保制度改革,也将实行职称的 “评、聘”分离制度提供了可能。首先,建立起有形的职称评价体系,明确具体条件与要求,能基本达到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职称的晋升通道保持畅通。其次,完善以量化考评体系为基础的竞聘上岗体系。单位依据人员、岗位的构成比例公布岗位数量与基本要求,人员竞聘上岗,单位择优聘用。年度与聘期科学量化的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下一个聘期的岗位级别,甚至可能出现高评低聘。因此,要真正建立起通畅的 “进入与退出”机制,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人员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力争实现个体更大的产出与创造力。
4 结束语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补齐实验技术队伍这根“短板”,高校需更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但体现了 “人”这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高校与实验室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一手抓人才引进,另一只手也要坚持 “以人为本”,针对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更需要高校各级单位有力的制度支持与系统化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条件及发展空间。其次,转变观念,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将实验室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摆到同一条水平线,不宜厚此薄彼,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施展其专业所长,激发其最大效能。这样,将会更大地发挥实验室的积极作用,真正用好实验技术这支队伍,使之在高校创新改革之路上,能发挥出更重要、更出色的作用。
[1]李振键.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3):112-115.
[2]蒋景华.转变观念因事制宜组建实验室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1-4.
[3]何国琼.加强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59-161.
[4]江波,颜萌.绩效视角下高效实验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39-242.
[5]李进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117-119.
[6]李勇.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602-1604.
[7]林明河.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5.
[8]袁晓明.浅论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38-141.
[9]傅秀芬,闻星火,黄乐,等.制定激励举措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6(10):1302-1306.
[10]王海波.实验教师队伍业内发展机制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38-242.
[11]刘伟.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24-126.
[12]黄扬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48-150.
[13]何国琼,谭祖跃.纺织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35-137.
[14]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6-8.
[15]陈琳.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校实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48-251.
Textil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Technicians Team Construction
XIAO Hongyan,HE Guoqiong
(Collage of Light Industry, Textile and Food,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laboratory technician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ant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system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 of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team for the domestic universities was lagged,actively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chnical team,so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eam building were proposed.
textile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ersonnel development
G642.0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5.038
2016-02-06;修改日期:2017-09-07
2015四川大学设备处实验技术立项项目 (2015-144)。
肖红艳 (1982-),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