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类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体会

2017-11-06杨光义陈小桥周立青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实验室实验教学

杨光义,陈小桥,周立青,张 兰

电子类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体会

杨光义,陈小桥,周立青,张 兰

(武汉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为顺应高等教育对实验教学的要求,该文结合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对电子类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现有师资条件下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提炼出完善考核体系、设置核心技术岗位、辅以 “助教”“助管”、强调自身造血功能、培养和扩展实验教师队伍等观点,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考核制度;核心技术岗位;助管

近年来,针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围绕科技时代对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需求,教育部相继出台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实施计划,特别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突出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1-3]。因此,如何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与创新实践环境,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4-8]。本文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以下简称 “实验中心”)为例,对电子类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现有师资条件下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提炼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 现状分析

电子技术发展更新较快,社会对电子类人才需求猛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实验室开放规模,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加强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和开放式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师队伍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力量,对于实验教学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不固定而且跨度较大,此外还有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电子设计大赛训练等活动,势必造成实验中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落在实验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实验室资源和师资是有限的,这给高质高量完成教与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对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在岗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历偏低、知识面偏窄、技能偏下、外语偏差、年龄偏大等问题[9-10]。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教师考核等现实情况的制约,在教师激励制度上,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贡献隐含在整个教学科研活动及成果中,这些成绩难以单独分割出来并加以准确量化,相对于理论教师而言,实验教师始终属于较为弱势的群体。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依然普遍,实验教师任务重、工作时间跨度大、难以产出标志性成果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导致大多教师不愿承担更多的实验教学任务。伴随实验室任务的加重和教师结构等问题,更加大了实验教学改革的难度,客观上对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冲击。

实验教师队伍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教育创新和学科创新,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给实验教师队伍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探索实验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稳固壮大之道,是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迫切任务[11-14]。

2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的归纳与总结

通过多年的实践,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大力调整电子技术等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等,初步建成了 “实验课程—创新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 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体系[15-16]。为了有效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实验中心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培养思路,努力建设一支有专业水平、有奉献精神、熟悉人才培养规律、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

2.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让实验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主动革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科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内高教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很普遍,其突出的现象就是重 “学”轻 “术”。为此,实验中心认真对待、探讨和研究,为实验教师制定了有别于理论教师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明确设立了“教学任务保障线”,并将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比赛、指导学生竞赛、优秀教研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编写实验教材、研发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装置等教学成果纳入奖励范畴。

在考核制度的推动作用下,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师结合本院学生特点和历年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改革调整,精简必修科目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不影响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比例的前提下,调整部分实验课程。同时也适当规划了电子综合设计等相关课程,增设开发设计创新型实验,如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电子工程训练1/2/3”系列课程,均利用周末、暑假等课余时间。开设该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式实验,设计完成一个综合类的电子作品,该类课程设立以来受到同学普遍欢迎,选课极为踊跃。从2013年始,实验中心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11项,发表教学论文13篇,出版教材4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在教学竞赛和带领学生竞赛上,收获也颇丰,2013~2016年实验教师及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16年实验教师及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2 设置核心技术岗位,责任落实到人

为规范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实验中心为每个实验室配置了一名核心技术岗位教师 (简称 “核心岗”),部分教学负担过于繁重的实验室,酌情增设一个普通实验技术岗位,协助核心岗搞好本实验室的值班等日常工作,起到高低搭配的作用。核心技术岗位采取面向全院竞聘上岗的管理办法,首次聘期1年,续期3年。核心岗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值班、器件采购、回收和设备维护等任务,做好原始实验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规范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实验中心要求核心岗努力探索实践实验教学的新方法,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开发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内容并积极参与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本实验室的主体责任人,核心岗需要全面了解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根据实验室自身配置、师资和历年学生需求反映的具体情况,协助课程组编写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同时,为顺应学院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实验中心主动承担培养任务,安排实验中心主任作为卓越工程师班的班主任,让核心岗参与卓越工程师班学术导师工作,发挥实验中心的优势,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改革与实施。鼓励教师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大学生学科竞赛、带领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发明专利和撰写核心期刊论文、申请创新学分等科研活动。同时为推进实验室开放,实验中心还组织核心岗在2014~2016年连续3年暑假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 “电子工程训练1/2/3”课程,开放人时数超过5万。经方案实施,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大为提升,2013~2015年实验中心学生主要科研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3-2016年实验中心学生主要科研成果

2.3 合理调配师资力量,辅以 “助教”、“助管”

电子类一些主干课程从形式上是由理论与实验两部分构成,涵盖多门课程知识点,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多门课程所学的知识。由于学生安排某一门课程的时间十分紧张,在教学计划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作品确实有较大的困难。有些综合、创新型实验内容,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实验作品设计和制作。针对实验课时有限的问题,实验中心将实验环节定为计划内教学和计划外开放两部分。计划内教学为较基础的动手实验,在所安排的课时内完成。计划外实验部分,为综合电子作品设计,实验室采取在课程期间开放的形式接纳学生,将实验室分时段有主有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彻底打破以往某一实验室固定完成几门实验课的模式。在不影响实验室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实验室课余时间,安排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些实验室。

为了缓解师资力量有限的难题,实验中心采取“研究生助教” “本科生助管”的模式完成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除各核心岗主要参与外,还吸纳部分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助教、助管工作,目前正在考虑招收部分博士生参与辅助指导工作。“研究生助教” “本科生助管”的管理模式还具有的优点是,助教/管与上课学生年龄间隔较小,修完课程时间间隔不长,对上课学生产生的疑问更有体会,因此能做出比较切合上课学生疑问的解答。同时,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促进助教/管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这一经验对有意向留校任教的助教/管十分有帮助。

2.4 培养和扩展实验教师队伍

为优化实验技术人员结构,结合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实验中心加强自身建设,构建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引进实验技术人才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行的结构形式,可以达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和并存互补的效果。以培养自己的实验技术队伍为主,引进为辅的策略,强调自身造血功能,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障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实验中心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将自身培养的实验教师骨干队伍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放在重要位置。从2004年起,实验中心先后招聘青年实验教师9人,目前已有7人博士在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较为成功地克服了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困难的痼疾。同时,借鉴教师系列队伍的培养模式,结合电子类课程建设计划,实验中心多次组织实验教师队伍参加研讨活动,邀请其他高校实验教师前往我院实验中心进行交流指导,同时组织实验教师队伍前往其他同专业高校进行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建设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实验中心曾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到其他院校(包含港、澳地区的院校)或出国学习交流,参加教育部、教指委及其他院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实验中心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计划,指派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实验教师人员担任课程骨干,并派送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担任课程骨干,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一支结构合理、年龄层次适中,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队伍正在得到不断壮大。

另外,在专职实验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实验中心通过聘请担任相应科目教学任务的教师作为兼职实验教师,以缓解师资紧张的压力。根据专业特点,部分课程例如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按照实际教学要求,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72课时的课程,划分为36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这一方案,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入,使学生将知识更好衔接,同时也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同时,结合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了部分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 (例如烽火集团微电子公司总经理、大华激光公司总经理、上海新建仪器设备公司总工程师),并将他们吸收到实验教师队伍中,作为兼职实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将工程思维和工程理念传播给学生。从近几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一方案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3 结束语

实验教师队伍作为实验室主体,承担着培养高新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水平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建设一支熟悉人才培养规律、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高的实验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放式管理模式下,针对当前电子类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从而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习友宝,吕明,余魅.示范中心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287-288,361.

[2]杨志东,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4-16,23.

[3]陈小桥,谢银波,周立青.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培养“三创”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94-96,100.

[4]杨富琴,于文静.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396-398.

[5]刘岳启.地方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及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384-387.

[6]吴兰兰.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67-169,188.

[7]刘芬芬,张勇.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3(5):128-129.

[8]杨小献,严国萍,赵云娣,等.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97-99.

[9]脱慧.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48-150.

[10]谢静,曹菱,傅凤英,陈少才,李铁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8):192-195, 221.

[11]杨拴科,马西奎,刘晔.创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67-70.

[12]马冬梅,朱正伟,陈树越,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95-97,103.

[13]向东,王青,段平忠,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04-207.

[14]孙正林,陈立君,张春雷.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448-450.

[15]张文桂,李晓宇,郭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2,5.

[16]陈小桥,杨光义,贺赛先,等.探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新机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4):9-11,40.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on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Experiment Technology

YANG Guangyi, CHEN Xiaoqiao, ZHOU Liqing, ZHANG La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experimental teachers,and combines with the open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Summarizes the current teachers under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builds new ideas.Improve the assessment system, set the core technical positions, supplemented by teaching assistants, emphasizing their own hematopoietic function, training and expans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ers and other perspectives.It provides 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system; core technical positions; teaching assistants

G642·3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5.037

2016-10-31;修改日期:2017-02-22

湖北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研究课题 (HBSY2016-24);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 (2016JG52)。

杨光义(1983-),男,博士,实验师,主要从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实验室实验教学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