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
2017-04-10李红霞
李红霞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源基础、学生特点、培养学制方面与三年制高职有明显差异[1-2],如果简单机械地套用三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本文具体从校企合作机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实践并完善,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完善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
我校与周边的富海集团、滨化集团、友泰科技公司等企业、院校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调研,分析调研报告,根据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标准、教材的编写提供指导性意见,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改进性建议,为本专业办学方向、专业定位提出指导性意见。
2 探索多种形式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自2006年起,我院多次与周边企业建立订单班,校企产学全程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2015年,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厂校共育、分段实施、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任务习练、分段训练、跟岗锻练、顶岗历练”的训练形式,在完成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时间,学生经企业师傅指导,完成实训课程、顶岗实训,促进学徒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相互衔接、相互渗透。
3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与建设课程
3.1 重构课程体系
3.1.1 实现“岗课融通、课赛融通、课证融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开展专业调研,与滨州及周边地区的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化工操作员、化学检验员。校企双方剖析“岗位工作过程、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相关技术标准”,整合和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和凝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遵循职业能力递进成长规律,对接滨州及周边地区油盐化工产业,融入“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国赛项目相关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1.2 建立“油盐化工”特色、“宽基础、分方向”课程体系
我院对接滨州市油盐化工产业链,构建对接区域经济的“油盐化工特色”的课程体系。开设对接油盐化工企业化工操作员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石油炼制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盐化工生产与操作》,开设对接油盐化工企业化学检验员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以周边油盐化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油盐化工产品生产技术、油盐化工生产质量检验内容的学习。
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范围,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设置《精细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企业管理》等课程,既保证了主要就业岗位--化工操作员、化学检验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和产业领域。
伴随滨州及周边地区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工行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岗位群的各个具体岗位的个性和技术要求处于动态发展中,因此为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对人才需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应该随时发展和变化。
3.1.3 五年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按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统筹考虑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安排,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整合教学内容。对接滨州及周边地区化工产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遵循职业能力递进成长规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五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做好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衔接。分析五年制公共基础课(物理、化学、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对于专业课所要求的且在公共课里没有的知识或技能,补充到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中,完善五年制专业课的课程标准。
3.1.4 建立“生产性、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开展了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引入真实的生产项目,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生产性实训设备和仿真软件,所有实训项目对接企业生产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相对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具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我校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时数。依托校内“现场+仿真”实训平台,遵循专业技能递进成长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规律,依次设置单项能力实训项目、综合能力实训项目,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反复练习,逐步提高专业技能;第6学期,安排为期2周的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获得企业生产情境感性认识,了解岗位职责,明确学习目标;假期安排订单班学生企业见习;第5学年,学院安排学生到化工企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习到岗位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我院建立“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单项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年不断线的能力递进、分段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3.1.5 以素质养成为基本,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起点为初中毕业,相对三年制高职入学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浅、学习能力弱、思想尚未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政类、就业指导类、公共艺术类、体育、语文、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课程。同时,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各类讲座、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各类竞赛、见习实习等形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尽可能把专业素养与职业素质融注到一个整体中,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纪律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实训室管理,以及对学生规范化操作、创新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2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
依据“校企互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既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满足订单企业岗位要求,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课程团队自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或讲义。教材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将富海集团、滨化集团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将企业生产案例、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服务校企一体化教学。
3.3 校企双方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以“优质精品、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作为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我院与企业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课程资源建设以颗粒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培养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按照结构化要求,分别建设了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分层次建设,依据知识点和技能点,建设了大量的相关联的颗粒化资源,如设备工作动画、例题等;以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单位建设积件资源,如微课、课件等;以任务、项目为单位,建设了模块资源,如任务指导书、任务分析课件、任务报告等;对应整个课程建设了课程资源,如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考核标准等。课程资源同时按照“理论+仿真+实操”、“线上学习+实体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设计,资源服务于课前、课中、课后。例如课中资源对应“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任务分析、任务交流、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教学过程进行建设,资源包括案例、任务工单、任务指导书、任务评价标准等。结合学习者需求和课程特色,课程组开发了拓展资源: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教学案例、创新资源等。
为了零距离对接企业,充分体现资源的实践性,保证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实践教学微课录像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或承担,有效保证了技能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同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课程设计、资源建设,资源使用和推广,使得课程资源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 采用“理实一体化”、“线上学习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学生往往在学习方面比较缺乏自信,自主学习能力低,所以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媒体、仿真实训、现场实训等教学手段和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示范操作等教学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过于强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对待学生细致耐心,多采用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多运用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
近年来学院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本学期授课的课程全部建设资源共享课网站,将微课、课件、试题、动画、图片等资源上传至网站,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线上学习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5 打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我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多次从企业一线引进优秀生产技术人员加入到专任教师队伍里;积极选派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师资培训;校内定期开展师资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标准编写、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课程改革等工作;激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信息化教学技术、微课、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说课等项目比赛;加强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与教学管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尽快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政策上鼓励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参加化工总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考证;每学期选出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到企业研修锻炼,到合作企业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技术服务、产品研发能力。
依据《企业兼职教师评聘办法》聘用兼职教师,安排一定比例的学校技术职务评聘,调动兼职教师积极性。加强兼职教师的培训,邀请兼职教师参加教研室活动,内容包括:基本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交流,参观实验室、实训基地,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日历,听课评课等。制订兼职教师教学考核方案,作为兼职教师年度考核依据和今后兼职教师聘任的主要依据。
6 完善多元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建立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过程评价比重,突出学习过程中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在“线上学习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依据课前在线学习时间、在线测试,课中小组成绩、课堂表现、技能成绩,课后作业等环节的参与和完成情况进行过程评价。
7 结语
只有建立真正适应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五年制高职的鲜明特色,才能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在柏,程又鹏.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江苏教育,2016(14):67.
[2]黄志良,袁 乐.论五年制高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以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析为基础[J].职教论坛,2013(4):27.